基于主成分与聚类分析法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
2017-08-22韩书成张燕纯易森鹏
李 丹,韩书成※,张燕纯,易森鹏
(1.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640;2.广东友元国土信息工程有限公司,广州 510640)
·农业区划·
基于主成分与聚类分析法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
李 丹1,韩书成1※,张燕纯1,易森鹏2
(1.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640;2.广东友元国土信息工程有限公司,广州 510640)
[目的]土地利用分区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合理确定土地利用方向,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重要途径。为了对广州市土地利用及未来发展方向提供理论指导,结合其土地利用现状和特点,选取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社会经济状况和环境资源承载力4项一级指标及15项二级指标,建立土地利用综合分区指标体系。[方法]通过SPSS19.0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前4个主成分,并将其作为新的样本数据,采用层次聚类分析法对广州市土地利用进行综合分区。[结果]根据聚类分区结果,将广州市分为4类土地利用区:中心发达区,包括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和越秀区; 综合发展区,包括白云区、番禺区、花都区、增城区和从化区; 重点潜力区即南沙区; 资源组合区是(新)黄埔区。根据各分区的差异性,提出各区域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结论]根据各区的自然经济条件及土地利用状况,将广州市分为4类土地利用区具有合理性,能为广州市今后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编制提供参考。
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主成分分析法 层次聚类分析法 广州市 建议
0 引言
土地利用分区是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在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根据统计分析方法,归纳总结出土地利用区域的差异性与相似性,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1-3]。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社会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也愈加旺盛,在现今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和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进行合理的土地利用分区对于确定土地利用方向,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5]。
国内土地利用分区研究起步较晚,早期的研究主要是对土地利用分区的概念、分区原则、分区指标体系及分级系统进行研究[6-7]。后来,以陈百明[8]提出的以土地利用为核心的土地用分区理论得到较多学者关注,同时,分区方法则如Kohonen神经网络法[9]、主要因素法[10]和GIS空间分析法[11]等也逐渐得到学者重用。当前,越来越多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尺度对省域[12-14]、市域[15-16]和县域[1,17-18]等地利用分区进行研究,至此,土地利用分区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
由于土地利用综合分区涉及的指标较多,目前常用的研究方法在分区时难以避免指标间的相关性,给分区研究增加了复杂性。文章以广州市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遴选出一组互不相关的综合指标,并将其作为新的样本数据,运用层次聚类分析法进行综合分区,不仅达到简化分析过程的效果,也使分区结果较为客观合理。
1 评价模型及评价步骤
为了达到简化分区的分析过程和使分区结果更加客观合理,该文先构建土地利用综合分区指标体系,然后借助SPSS19.0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符合要求的主成分。最后,将主成分作为新的样本数据,采用层次聚类分析法将广州市土地利用进行综合分区,以期为广州市今后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分区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1.1 主成分分析模型
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是考虑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降维的方法将多个指标转换为少数几个互不相关的指标,从而使进一步研究变得简单的一种统计方法。主成分分析法能够减少指标相关性、避免信息重叠和克服权重确定的主观性,是一种较为客观的研究方法[19]。
1.2 聚类分析模型
层次聚类分析的实质是建立一种分类方法,根据个案或变量之间的亲疏程度,将最相似的对象聚集在一起[20]。具体分为两类,一类是Q型聚类,把具有共同特点的个案聚集在一起,以便对不同的个案进行分析; 一类是R型聚类,把具有共同特征的变量聚集在一起,对不同类的变量进行分析。该文试图将主成分分析得到的主成分指标作为新的样本数据,运用层次聚类分析法对广州市土地利用规划进行综合分区,进而得到分区结果。
1.3 评价步骤
(1)指标体系构建。
(2)对选取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3)对标准化后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减少数据冗余。
(4)将主成分分析后得到的指标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得到聚类结果。
2 实证研究
2.1 研究区域概况
广州市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中国的“南大门”和珠三角都市圈的核心城市。2014年,广州市进行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将萝岗区和黄埔区合并为新黄埔区,行政区划也将原来的“十区二市”变为“十一区”的格局,市辖面积从38.43万hm2扩大到74.34万hm2,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12.97%,人口密度达1 133人/km2,人均GDP为19.83万元。随着广州市经济快速发展,土地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进行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分区不仅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也能为广州市政府今后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政策提供依据。
2.2 指标体系构建
2.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土地利用是人们根据土地的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在土地上开展的一套生物、技术和经济的复杂活动[21]。土地利用分区涉及的指标多,工作量大,且目前学界还没有统一的指标体系,因此,该文在构建指标体系时遵循了以下原则:(1)综合性原则:指标的选取尽可能综合考虑涵盖社会、经济和生态三方面,避免指标体系单一不全面; (2)系统性原则:选取的各个子指标在一个系统的体系下考量,尽量做到相互补充; (3)独立性原则:各个子系统的指标之间应该相互独立,减少彼此之间的相关性,提高各指标的代表性; (4)可操作性原则:指标数据要易于收集且全面、完整; (5)时效性原则:指标数据应具有时效性,避免数据陈旧,提高数据的代表性[22]。
2.2.2 指标体系构建
该文在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指导下,参考已有研究成果[23-26],并根据广州市自然、经济和社会情况,选取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社会经济状况和环境资源承载力4项一级指标及15项二级指标,建立广州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指标体系(表1)。
2.3 数据标准化
为了消除指标间的量纲关系,使指标数据具有可比性,提供统一的数据计算平台,需将原始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该研究采用z-score标准化的方法,见公式(1)使每个数据属性均值等于0,方差等于1,得到原始指标数据的标准化矩阵(表2)。
表1 土地利用综合分区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指标计算公式代号土地利用结构耕地比重(%)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A1园地比重(%)园地面积/土地总面积A2草地比重(%)草地面积/土地总面积A3交通用地比重(%)交通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A4水域及水利设施比重(%)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A5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耕地灌溉率(%)水浇地面积/耕地面积A6土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A7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比例(%)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土地面积A8社会经济状况人均GDP(万元)GDP总量/总人口A9单位土地产出值(元/hm2)地区生产总值/土地总面积A10第二产业占GDP比例(%)第二产业GDP/GDP总量A11第三产业占GDP比例(%)第三产业GDP/GDP总量A12环境资源承载力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土地总面积A13人口密度(km2)总人口/土地总面积A14人均耕地面积(hm2)耕地面积/总人口A15
表2 标准化后的数据
P1P2P3P4P5P6P7P8P9P10P11A1-1 030-1 091-1 039-1 0060 1441 6011 1810 257-0 2831 7930 562A2-0 649-0 660-0 586-0 607-0 265-0 119-0 4280 162-0 2861 1422 958A3-0 825-1 154-1 056-0 8310 9390 8481 9061 126-0 4021 119-0 516A4-1 083-1 320-1 038-1 1560 9510 0691 0611 4300 3561 4260 656A5-0 945-1 021-0 848-0 9650 113-0 7231 8800 8611 6570 9200 118A6-0 853-0 956-0 916-0 8880 930-0 529-0 2340 4540 5162 4800 953A7-0 822-2 5051 0151 0150 2520 9900 7670 6140 694-0 1920 680A8-1 057-1 181-0 793-0 3041 5420 2112 0061 064-0 6440 876-0 076A9-0 5571 327-0 1382 1250 0521 6760 113-0 474-0 454-0 625-1 322A10-0 483-1 442-0 866-0 967-0 5211 5900 0691 0261 7760 8590 506A110 8651 7821 2371 3360 829-1 0570 300-0 643-1 419-0 582-0 319A12-0 4520 062-0 4691 156-0 2642 910-0 148-0 3590 467-0 637-0 960A13-0 936-0 984-0 954-0 925-0 2032 6130 5600 1170 2320 9110 555A14-0 589-0 587-0 587-0 513-0 145-0 551-0 5020 456-0 5401 3562 790A150 0792 1171 3240 5470 877-1 2380 598-0 029-1 4510 727-0 411 注:表中原始数据来自《广州市统计年鉴》(2015)和广州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
(1)
2.4 主成分分析
以广州市11区为基本单位,根据主成分分析法的原理和步骤,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处理,发现KMO检验值为0.705>0.7,可以进行主成分分析。为了使主成分因子能够更好地解释原始变量,采用方差极大法进行旋转[27]。根据特征值>1和累积贡献率≥85%的原则[28],提取出前4个主成分,其载荷矩阵、特征值、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见表3。
表3 旋转后的主成分载荷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成分1成分2成分3成分4土地利用结构耕地比重0 8750 1580 1850 653园地比重0 592-0 494-0 4570 384草地比重0 7580 1560 6110 046交通用地比重0 928-0 1790 281-0 049水域及水利设施比重0 750-0 1200 273-0 464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复种指数0 775-0 4380 0230 109耕地灌溉率0 4790 344-0 087-0 236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比例0 674-0 0180 6890 056社会经济状况单位土地产出值-0 4810 6880 2320 379第二产业占GDP比例0 8360 343-0 322-0 186第三产业占GDP比例-0 858-0 2770 3370 181人均GDP-0 0300 957-0 0910 249环境资源承载力人均耕地面积0 7680 483-0 0940 340森林覆盖率0 556-0 608-0 3680 675人口密度-0 584-0 4820 5420 268特征值4 2244 0563 0312 195贡献率28 16127 04020 20814 636累积贡献率28 16155 20175 40990 045
从主成分载荷表分析(表3),耕地比重(0.875)、交通用地比重(0.928)、第二产业占GDP比例(0.836)和第三产业占GDP比例(-0.858)在主成分1上载荷量绝对值均大于0.80,它们反映了土地利用类型及经济发展情况,可称之为土地利用综合因子,且主成分1的特征值为4.224,贡献率为28.161,均高于其它主成分的特征值和贡献率,表明土地利用综合因子在分区中占有较大作用。单位土地产出值(0.688)和人均GDP(0.957)在主成分2上具有较大载荷量,它们反映了社会经济状况,可称之为社会经济水平因子。主成分3在草地比重(0.611)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比例(0.689)上有较大载荷,反映的是土地利用结构,可称之为土地利用结构因子。主成分4在耕地比重(0.653)和森林覆盖率(0.675)上有较大载荷,反映了土地生态环境,可称之为土地生态因子。
图1 广州市层次聚类分析树状图
2.5 层次聚类分析
该研究使用的是层次聚类分析的Q型聚类,即以广州市各区为个案,将具有共同特征的区域划分到一个土地利用区内,达到土地利用综合分区的目的。SPSS19.0提供了多种层次聚类方法和计算变量个案间距离的方法,选用不同的方法,所得的聚类结果可能会有较大区别。组间连接层次(Between-Groups linkage)和欧式平方距离(Squared Euclidean Distance)是学者在层次聚类分析中最常用的方法,此方法计算简单,能较好地体现算法的性能,聚类结果比较准确合理。该文将层次聚类分析提供的多种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限于篇幅,此处不一一展示),发现采用组间连接层次和欧氏平方距离进行聚类得到的结果与区域的发展情况最为符合,故该文采用此种聚类方法,得到如下聚类结果树状图(图1)。
2.6 综合分区结果
根据层次聚类分析结果,在类间距离d=7时,研究区域分为4类:荔湾区、海珠区、越秀区和天河区为一类; 白云区、番禺区、花都区、增城区和从化区为一类; 南沙区为一类; (新)黄埔区为一类。
2.7 各分区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上述聚类结果和结合各分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将广州市四大分区命名为中心发达区、综合发展区、重点潜力区和资源组合区,并提出四大分区的土地利用方针(表4和图2)。
表4 四大分区土地利用战略及方针
四大分区包含区域土地利用方针中心发达区荔湾区、海珠区、越秀区、天河区挖掘后备土地潜力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综合发展区白云区、番禺区、花都区、增城区、从化区调整土地资源配置 提高土地利用效益重点潜力区南沙区优化土地利用布局 创新土地发展方式资源组合区(新)黄埔区整合土地资源优势 协调区域土地发展
表5 四大土地利用分区指标体系数值比较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中心发达区综合发展区重点潜力区资源组合区土地利用结构耕地比重(%)5 66012 7408 22844 396园地比重(%)6 31414 9136 09514 282草地比重(%)1 0570 6930 3781 632交通用地比重(%)5 0813 6633 8255 154水域及水利设施比重(%)11 18911 96526 6245 154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复种指数(%)314 084293 159336 043217 271耕地灌溉率(%)83 88084 99490 88099 630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比例(%)76 86515 3798 46430 347社会经济状况人均GDP(万元)20 97413 16017 17513 179单位土地产出值(万元/hm2)2788 40687 279130 838223 017第二产业占GDP比例(%)11 18539 97573 66053 625第三产业占GDP比例(%)88 70157 02021 59444 239资源环境承载力森林覆盖率(%)9 68639 8562 1272 652人口密度(km2)132 9446 6324 81516 922人均耕地面积(m2)4 257192 088170 888262 362
图2 广州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3 各分区土地利用规划建议
3.1 中心发达区
该区域包括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和越秀区。该区域人均GDP,单位土地产出值和第三产业占GDP比例远大于其他三大分区,说明该区经济最发达,土地利用效益最高,经济发展创新能力强。此外,相比其它三大分区,该区的耕地、园地、草地比重、耕地灌溉率和人均耕地面积及森林覆盖率较小,但交通用地比重、城镇村工矿用地比和人口密度较大,反映出该区城市化发展程度高,但随着而来的人地矛盾、粮食安全危机和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也比较严重。
该区是老城区汇集区,新增建设用地面积少,土地复垦整治潜力大。在未来的土地利用规划中,要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合理控制城市新增建设用地面积,挖掘存量土地内部潜力,不断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要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以土地利用转变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发展第三产业,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此外,该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快,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今后要注意避免经济建设非法占用农业或生态用地,均衡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发展,缓解粮食安全危机和环境承载压力,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3.2 综合发展区
该区域包括白云区、番禺区、花都区、增城区和从化区。该区耕地、园地、水域及水利设施比重、土地复种指数和人均耕地面积大,农业发展条件较好。但交通用地比重、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比、人均GDP、单位土地产出值和人口密度都比较小,反映出该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城市道路基础设施落后和土地利用效益低。在生态方面,该区森林覆盖率位于4区之首,远高于其他三大分区,说明生态环境好,自然资源承载能力较强,该区土地面积大,超出广州市土地总面积的1/2,但距离市中心普遍较远,区域发展情况比较复杂。2014年广州市将增城市和从化市撤市改区后,两区农民将加速城市化,逐步变成“市民”。今后,该区要进一步将行政区划与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相匹配,推动增城、从化两区快速融入广州市“一盘棋”格局中。此外,针对该区经济发展落后、人口密度小、大量后备土地资源潜力尚未挖掘和环境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情况,还应重点提高对资金、人才和土地等资源的整合能力,充分发挥该区资源优势,加快经济发展,逐步融入广州市半小时生活圈。
3.3 重点潜力区
该区是南沙区,人均GDP仅次于中心发达区,第二产业占GDP比例、人均耕地面积、土地复种指数、耕地灌溉率和水域及水利设施比重大,但单位土地产出值、第三产业占GDP比例、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比例和人口密度都比较小,反映出该区虽经济和农业总体发展情况较好,但存在城市化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发展创新能力不足,地多人少和土地利用方式较为粗放等问题。
南沙区是广东省三大自贸区之一,其发展战略是建设成国际智慧海滨城市、粤港澳合作区和珠江三角洲世界级的新纽带,主打高端服务业,科技智慧产业和海洋产业,是广州市今后重点发展潜力区。针对目前该区第三产业发展落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和土地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今后应在规划战略引导下,发挥本区临海区位优势,打造高端海洋旅游业,要充分利用自贸区特殊政策优势,创新发展模式,加强社会管理,完善公共服务和不断吸引资金人才进驻此区,尽快打响南沙名片。
3.4 资源组合区
该区仅(新)黄埔区,农业发展情况较好,耕地比重、园地比重、土地复种指数、耕地灌溉率和人均耕地面积都比较大。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GDP、单位土地产出值、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及人口密度小。森林覆盖率较低,生态环境有待改善。
2014年广州市实行新一轮行政区域调整,将原黄埔区和萝岗区合并成新黄埔区后,不仅扩大了黄埔区面积,也给两区资源互补、产城融合、提高区域发展竞争力提供了有利条件。今后该区应尽快让地广人稀的原萝岗区和人多地少的原黄埔区实现“优势组合”,调整行政区内的产业布局、人口结构和城区功能定位,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此外,该区也要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力度,逐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4 结论
通过参考已有研究和结合广州市发展实际,该研究选取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社会经济状况和环境资源承载力4项一级指标及15项二级指标,较为全面地建立了土地利用综合分区指标体系。根据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并结合各区的自然经济条件及土地利用状况,把广州市11区分为中心发达区、综合发展区、重点潜力区和资源组合区等4类土地利用区域,并对各分区今后的土地利用发展方向提供了对策建议,有利于广州市今后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编制。
[1] 禹洋春,刁承泰,蔡朕,等.基于聚类分析法的西南丘陵山区县域土地利用分区研究.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2): 227~232
[2] 王炯, 许月明,郭庆.基于聚类分析法的保定市土地利用分区及建议.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1, 32(2): 63~67
[3] 郝晋珉. 土地利用规划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7.188~189
[4] 刘平辉, 郝晋珉.土地利用分类与城乡发展规划.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5: 24~27
[5] 尹珂, 肖轶.基于空间聚类分析法的土地利用主体功能分区——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水土保持通报, 2011, 31(6): 181~185
[6] 杨子生. 土地合理利用区划的若干基本问题之探讨.玉溪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2,(5): 44~50
[7] 冯红燕, 谭永忠,王庆日,等.中国土地利用分区研究综述.中国土地科学, 2010, 24(8): 71~76
[8] 陈百明. 中国土地利用与生态特征区划.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3
[9] 彭建, 王军.基于Kohonen神经网络的中国土地资源综合分区.资源科学, 2006, 28(1): 43~50
[10]金儒成, 梅再美,蔡广鹏,等.主导因素法对利用聚类分析进行土地利用分区的校正研究——以贵州省仁怀市和罗甸县为例.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15): 8115~8118,8171
[11]文胜欢, 师学义,和文超,等.基于GIS空间分析法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资源与产业, 2012, 14(2): 66~70
[12]吴胜军, 洪松,任宪友,等.湖北省土地利用综合分区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41(1): 138~142
[13]李淑杰, 窦森,王利敏.吉林省土地利用综合分区及调控政策研究.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2): 846~848,882
[14]潘竟虎, 石培基,孙鹏举.统筹甘肃省土地利用分区研究.中国土地科学, 2009, 23(9): 9~14
[15]赵璐, 郑新奇.济南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与空间管制研究.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4): 1550~1552
[16]翁清光, 翁发春.漳州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与调控对策研究.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8(3): 85~89
[17]邓永旺, 王成,杨庆媛,等.县域土地利用综合分区研究——以重庆云阳县为例.水土保持研究, 2013, 20(6): 240~245,288,333
[18]宁雅楠, 李贝,杨伟州,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土地利用景观分区研究——以青龙满族自治县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2): 22~28
[19]张超, 杨秉赓.计量地理学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20]刘琼. 湖南省土地利用分区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13
[21]何书金, 王秀红,邓祥征,等.中国西部典型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比分析.地理研究, 2006, 25(1): 79~86,185
[22]吕昌河, 贾克敬,冉圣宏,等.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与案例.地理研究, 2007, 26(2): 249~257
[23]赵荣钦, 黄贤金,钟太洋,等.聚类分析在江苏沿海地区土地利用分区中的应用.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6): 310~314
[24]黄潇迪, 汤小华.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的泉州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28(4): 443~447
[25]陈怀录, 徐艺诵,许计平,等.层次聚类分析法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土地利用分区中的应用.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46(5): 19~23
[26]丛明珠, 欧向军,赵清,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江苏省土地利用综合分区研究.地理研究, 2008, 27(3): 574~582
[27]徐博, 雷国平,张慧,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GIS的土地利用综合分区研究——以黑龙江省红兴隆垦区五九七农场为例.水土保持研究, 2013, 20(2): 186~190,200
[28]潘竟虎, 刘扬,石培基.基于主成分分析和GIS的统筹市域土地利用分区研究——以甘肃天水市为例.土壤, 2011, 43(4): 637~643
URBAN LAND USE PLANNING BASED 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D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NALYSIS*——A CASE STUDY OF GUANGZHOU
Li Dan1,Han Shucheng1,Zhang Yanchun1,Yi Senpeng2
(1.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0, China;2.Guangdong Youyuan L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Guangzhou 510640, China)
Land use zoning, as one of the core content of general land use planning,is an important way determining the land use direction and structure reasonably. The aim of this paper w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directions for land use and future development in Guangzhou. Considering the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 in Guangzhou, this paper established an indicator system for land use zoning through selecting four first class indicators (land use structure,land development and use, so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 bearing capacity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and fifteen second class indicators.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was used to extract the top four principal components by SPSS19.0, and then the land use zoning in Guangzhou was made by the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Guangzhou was divided into four land use areas, for example, the central and developed area included Liwan district, Haizhu district, Tianhe district and Yuexiu district.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reas were Baiyun district, Panyu district, Huadu district, Zengcheng district and Conghua district.The important and potential area was Nansha district, and the integrate-resource area was the new Huangpu district. Finally, it pointed out the l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s and problem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of each area. The results can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land use planning scientifically in Guangzhou.
comprehensive land use zon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nalysis; Guangzhou; suggestions
10.7621/cjarrp.1005-9121.20170618
2016-09-29
李丹(1992—),女,广东梅州人,硕士。研究方向: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通讯作者:韩书成(1979—),男,河南驻马店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Email:schan@scut.edu.cn
*资助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珠三角城市群土地生态安全预警与调控”(2014ZM008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剧烈变化环境下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时空演变及其不确定性研究”(51579105)
F301.2
A
1005-9121[2017]0613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