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017-08-21张莉
张莉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学习不再仅仅局限于7岁以上的儿童,而是从幼儿园时期就开始了相应的教育。然而,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还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的,怎么做好这之间的衔接,是教师需要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方法;銜接;局限性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深入研究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决定着学生是否可以很好的完成一次人生的蜕变,变成一个合格的小学生。想要做好这之间的衔接,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尝试。
一、对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认识
幼儿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是毗邻的两个教育阶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环境、学习生活安排等诸方面具有很大差异。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是在玩中学,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促进幼儿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启蒙教育阶段;小学教育则以系统的课堂学习为主要形式,以严格的学习与作息制度来保证,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人的初等系统教育阶段。这种差异性形成了幼、小衔接中的断层。弥合幼小教育断层,实现教育从幼儿到少儿的渐变,正是幼小教育衔接的重点和核心。
幼儿园教育的普及发展已使幼儿教育成为小学教育的前提和准备阶段。为使孩子能够在进人小学学习后较快地适应小学全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必须在幼儿园学习阶段就有意识、有规律、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小衔接不是简单地把过去小学办的学前班前移到幼儿园来办,或是在幼儿园大班增加一些简单的过渡教育内容,而是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教学,都要科学地按照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二、对幼小教育衔接的实践探索
(一)作为幼儿园教师应当坚持以幼儿学习兴趣为目标, 正确引导幼儿学习常言说: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就是指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幼儿期是人生学习的最初阶段,这个时期的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应该在一种轻松、愉快,并且适合他们的环境中积累知识经验、 发展智力,而这个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就变得尤为重要,这时教师通过正确的引导,可以使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因为幼儿只有充满兴趣,才可能做到坚持不懈地去探索某一件事。在幼儿期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小学进一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情感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但是如今在小学里,我们会发现许多小学生的脸上出现了原本不该出现在他们脸上的冷漠等神情,这些现象引起了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深思。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期是情感教育的最佳时期,发展幼儿的情感,培养他们的社会行为,对于提高其社会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情感素质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核心因素,情感教育的重心就是爱。幼儿早期的情感教育并不缺少内容,关键在于我们(一线教师和家长朋友们)是否有意识地 、积极主动地在孩子丰富的生活中去寻找和组织。教育孩子好比“种庄稼”,让我们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爱的种子,再不断地“精心” 呵护,它会逐渐“茁壮成长”,最终一定会收到丰硕的果实。
(三)在小学期间,学生们主要通过课堂获得知识,严格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从而获得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虽然是一种自觉化行为,但对于幼儿来说,其养成的过程也是件艰巨且长期的任务。
1、正面宣传,树立榜样。我们不但要在平时的活动中正面宣传,告知幼儿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习惯,使他们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同时也要注意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的行为修养,老师要从自身做起,言传身教,时时刻刻给孩子们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成为幼儿学生的表率。教师还要树身边榜样,找现实闪光点。在集体生活中,群体之间也为幼儿提供了相互模仿的对象,影响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2、规范行为,严格督促。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很多不好的行为习惯经常出现反复,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个较为严格和规范的督促检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幼儿进行检查,也可以引导幼儿之间互相检查,在不断地反复督促中使幼儿取得认知上的变化和意志的坚持,逐渐养成自主性的良好行为习惯。
3、设置情境,模拟训练。在幼儿园中,教育者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幼儿进入其中,对不和谐的行为产生疑问,进而积极提出问题主动修改,这样更容易增强幼儿对良好习惯的记忆力。教师还要借此进一加以引导,使其认识层层深入,在问题的解决中获取乐趣,在游戏中进行自我强化,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积极养成符合特定情境的行为习惯。
4、激励机制,巩固习惯。教师要巧妙地运用激励机制,用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幼儿所养成的良好习惯,物质方面比如小红花、可爱的笑脸贴画等;精神方面就是教师对表现突出的小朋友伸出大拇指或者说一些赞美的话语,及时地对幼儿表扬鼓励,让幼儿感觉到老师一直在关注着他,可以使幼儿产生更加要好好表现的欲望,满足了幼儿的积极心理需求,激发了自我养成习惯的意识,也就是产生了 “良性循环”的效应。
5、家长配合,共同矫正。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同样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因此幼儿园的教育是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补充的,这样才能使幼儿在不断地矫正中逐步加深印象,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另外,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入学前的心理准备和规矩培养。孩子告别幼儿园,即将跨入小学的校门,这是孩子来说是一件可喜的事情,教师既要和孩子一起分享成长的喜悦,也要积极引导孩子树立自信心,愉快地开始小学生活。
总之,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是基础教育系统工程中的关键点。应把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放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针对幼儿特点和身心实际需要,培养幼儿健康的思想情感、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幼儿做好升入小学的心理准备。为幼儿在小学期间能够快乐地学习,幸福地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余丽婷,《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2016年10期
2.梁雪珍,《谈新时期下如何做好农村学校班主任工作》2013年10期
3.刘丽君,《浅谈新时期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定位》2014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