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017-08-21蒋晓鹏

魅力中国 2017年28期
关键词:动手操作作用小学数学

蒋晓鹏

摘 要:小学数学是数学教学启蒙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是提高学生学习素质的一个要点,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动手操作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也是小学数学自身教学的实际需求,更是对新素质教学要求的彰显。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作用

素质教育课堂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将其落实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是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本文就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简单的分析与研究,以供参考。

1、通过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数学概念普遍都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需要依靠大量的具体实例,总结出新概念的本质属性。教学中需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也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去感知内容丰富的图形、操作学具,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和巩固数学新概念。在教授数学概念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给学生足够的体验过程的时间。概念的形成一般都要经历“观察例子—形成表象—抽象概念”三个阶段,操作活动则主要集中在前两个阶段,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需要教师提供适量的操作活动,以帮助他们积累经验,形成独特的感受,当感受积累到一定程度,学习者能够达到从“形象—半具象—抽象”,从而形成概念。学生在自主观察、操作和合作探索中,逐渐接近概念、理解概念。动手操作对抽象数学概念的形成起到了支撑的作用。例如在学习“余数”概念时,可以让学生进行“把7颗糖分到3个盒子里”的操作活动。通过分一分的操作活动,学生会对余数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知道那颗剩下来没有分到盒子里的糖就是“余数”,同时学生可以体验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不然的话就要把剩余的糖继续分到3个盒子里面,而往盒子里放糖的过程就是“试商”的过程。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脑子里想一想分糖的过程,不看实物,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分糖的过程,帮助学生运用表象操作进一步体验“余数”的含义,最后在学生叙述的基礎上得出算式:7÷3=2……1。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边活动边思考,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感知概念的内涵,体会概念的外延,真正掌握数学概念。

2、通过操作帮助学生探究规律

动手操作是教学几何公式的重要方法。教师不仅要做好引导工作,而且又要做到不包办代替,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的操作切不可由教师完成。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先让学生在方格图上数一数,再填写好表格,然后猜想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接下来就要求学生用剪刀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硬纸板进行探究,让学生动手剪剪拼拼,再组织学生观察并讨论:拼出来的长方形跟原来平行四边形有着怎样的联系?由于学生经历了这个操作的过程,另外还能直观地观察,所以很容易看出:长方形的长和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宽其实就是原平行四边形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用底乘高来计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很多找规律的内容。找规律,重点在于“找”,“找”才是学生学习的着力点,教师教学时应从“找”字着手,指导学生在操作中仔细观察,在探究中积极思考,最终找到规律,并学会应用规律。教师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从生活角度切入相关知识的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规律的本质。例如在教学用小棒摆三角形这一活动中,首先向学生提问:“摆一个独立的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连着摆两个呢?3个呢?10个呢?n个呢?”一个、两个学生还能直接说出答案,当三角形的个数较多时,学生就很难一下子找到答案,为此,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摆成一排三角形,并填写表格,让图和表来告诉学生其中隐含着的规律。接着在交流找的规律时,指名学生在黑板上亲自摆一摆,边摆边说边记录数字,重现刚才发现规律的过程。学生通过数图中小棒的根数和观察表中所填的数据,做到数与形结合,使学生快速发现规律。在这里学生不仅发现了规律,共享了学习的方法,用自己的操作和汇报代替了教师的讲解,而且还对发现规律所采用的方法和这一规律本身了如指掌。

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时刻重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般情况,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设定符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在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实施。可实际证明,学生在进行动手操作的时候,总是被操作活动深深吸引着,让学生自己的思维跟不上老师的步伐。这样的话,不但无法将动手实践操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出真正的作用,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还影响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因此,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如果没有设立独特的情景模式,很难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使其无法实现动手实践操作的价值。

4.适时进行动手实践引导,提高实践有效性

小学生天生对任何事物都具备好奇心与探索欲望,利用这一点,老师可以在进行教学时,充分的把握好小学生的心态,让其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因此老师在动手实践操作过程中,需要建立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并且一定要重视,才能让动手实践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出本身的作用,使动手实践操作明确自身的目的,根据设计规范开展工作,从而突出动手实践的价值。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针对性的提出指导与引导,帮助学生培养出动手实践操作的习惯,从而促进动手实践得到提高。首先,老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并精心的制定出合理的方案,为学生设立明确的方针,秉承以有效性与实效性为第一原则。其次,在适当的时间引入适当方法,让动手实践操作解决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所以說在课堂中一定要重视时间,最好的控制时机,避免出错,从而让数学教学达到所要求的目的。

结语

总而言之,数学对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毕竟数学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门学科。反正不管如何,动手实践操作可以最大化的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的思维不断的进步。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可以让学生拥有足够的学习空间,并且还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真正的体会到数学的魅力,从而让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恒红.探究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上旬, 2015(7).

[2] 缪敏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J].现代教学, 2015(S1):41-42.

猜你喜欢

动手操作作用小学数学
“上课时间太长,下课时间太短”的启示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