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环境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和模式研究

2017-08-21韩波勇

文教资料 2017年16期
关键词:合作机制校企协同培养模式

韩波勇

摘 要: 当前,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普遍不高,深度不够,校企协同育人的实效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本文提出互联网环境下校企协同育人的“1+2+3+4”新思路,结合互联网环境下校企协同育人的特点,提出三种育人模式。

关键词: 校企协同 培养模式 合作机制 互联网

据教育部公布2016年最新全国高校数量共2879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1219所,绝大部分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型本科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根本任务之一,也是实现高校三大任务之服务社会的根本要求,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探索建立校所协同、校企(行业)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探索校企协同育人的机制和模式,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必然要求。

一、互联网环境下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思路

协同育人模式在美国、德国有10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有近30年的历史。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型本科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协同育人模式近年来呈现出多样化、普及化的趋势。从培养模式看,最常见的有“订单人才培养模式”、“3+1”模式、“2+2”模式、“2.5+1.5”模式、“学徒制”模式等;从建设内容看,可以分为“软硬件相结合”和“纯软件建设”两种。前者是指由校企协同育人单位共同建设相应的教学设施设备、教学场所、师资队伍等“硬件”和相应的管理机制、培养模式等“软件”;后者是指校企协同育人单位在现有的硬件设施设备条件下,通过培养模式创新、管理制度摸索上进行新的探索。从现有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看,着重点是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为什么要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如何参与人才培养的问题,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取得实效。当前,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深度不够,校企协同育人的实效远远达不到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针对现状,笔者提出互联网环境下校企协同育人的“1+2+3+4”新思路,希望克服校企協同育人实效差、成果不显著的弊病。

一平台是指高校要结合学科建设发展的方向,以行业及社会需求为导向,依托自身的师资力量和专业背景,以企业为基地,打造专业建设和实践性人才培养的平台。高校通过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人才的培养和开发。

二重点是指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和模式的建立要以遵循行业发展和人力资源自身的发展规律作为育人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创新能力作为育人的重点,违背行业发展和人力资源自身的发展规律,再好的育人机制和模式都很难取得效果。人力资源发展的规律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具备这两种能力,其他能力的培养就相对容易得多,思考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必须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基础,思考和创新的成果只能通过实践检验。

三结合是指高校与企业或科研院所之间协同育人的结合模式,具体看,有三种结合模式。一是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请进来是指把企事业单位或科研院所请进大学课堂,给学生做专题讲座或报告,依托企业和科研院所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点,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二是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线上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以“互联网+教育”模式开展网络课程、远程教育、网上互动与交流等育人模式。这种模式能克服时间与空间不足的弊端,增强育人效果,提高育人效率,是目前深受高校学生欢迎的一种育人模式。三是软硬件建设相结合。目前高校普遍重视硬件设施的建设,实验室、仪器设备设施的投入方面较大,但是在实验室管理、服务模式和服务手段,对学生需求掌控及满足等软件方面还远远无法满足育人的要求。高校要借助互联网,利用校企协同育人的机制改善育人模式和方法,进一步提升育人的成效。

四个着力点是指互联网环境下校企协同育人要重点建设的四个方面。一是合作动力机制建立。要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的模式,双方的动力机制必须首先建立起来,没有动力或双方动力机制建立不恰当,就很难调动高校与企业的积极性,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将是一句空话。二是沟通与协调机制建立。高校与企业属于两个不同的事业单位主体,各自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和利益出发点,各自掌握的资源和信息不同,培养人才的理念不同方法不同,容易产生冲突,因此,必须建立适当的沟通与协调机制。三是保障与约束机制。通过制度化的管理,规范高校、企业与科研院所在协同育人方面的行为,保障各方合法正当的利益,确保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正常规范的运转。四是信息化建设。机制和模式建立是软件,是内在的要求,信息化建设是支撑,是外在的硬件建设,两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信息化建设要侧重以“互联网+教育”为理念,打造基于互联网为平台的育人模式。

二、互联网环境下校企协同育人的机制

“协同”一词在《汉语大辞典》中的解释是:“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行动。”美国学者Miles等人指出,“协同”是一个与“合作”不同的过程,协同的预期结果是明确的,未来回报的分配可以事先协商,而合作各方则是以自身利益为基础开展活动。“协同”方更强调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基础上为实现同一个目标而通力合作。“校企协同育人”是指以高校、企业为主体,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通过人才、知识、资源的共享,共同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行为和模式。“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是解决高校和企业、科研院所为什么要参与协同育人、如何参与协同育人的根本性问题。目前普遍存在“高校热、企业冷”的现象,即所谓“校企合作失灵”,如何推动校企合作机制建设,激发校企合作的内生动力,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可持续、长久发展,这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因此,要着力构建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紧密、稳定、长期运转的校企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

(一)动力机制

据笔者对部分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企业所做的调查显示,企业最看重的因素是能否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既是一种教育活动,又是一种经济活动。必须建立在一种互利双赢、利益均等的基础上合作才能深入和长久。若高校仅仅从自身角度考虑,只是把企业作为学生顶岗实习的一个基地,一个培养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场所,一个实现高校学术抱负的实验室,完全不顾及企业实际的经济效益,势必会导致校企协同育人另一方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造成校企协同育人的所谓“校企合作失灵”现象。

如何实现校企双方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的互利共赢,克服“校企协同失灵”现象?我们认为必须建立校企双方长期合作的动力机制,而要建立动力机制,首要条件是找到校企双方互利双赢、利益均等的切合点。我们认为,动力机制的建立主要有两个着眼点:一个是外部动力,另一个是内部动力。外部动力主要来源于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市场的刺激。比如政府出台鼓励校企合作的政策,对提供合作并取得一定成效的企业给予贷款优惠或者税收优惠政策;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毕业生更受市场欢迎,企业可以与市场上其他用人单位结成战略合作伙伴,为有需求的企业培养人才,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内部动力又可分为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非经济因素可能占主导地位。非经济因素指的是高校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出更受市场欢迎的毕业生,得到学生本人、家长及市场、政府的广泛好评,增加学校的声誉和品牌效应;企业愿意与高校合作,接纳大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有利于扩大企业在学生和高校中的知名度,提升企业在社会中的美誉度。经济因素指的是高校开展校企合作,给企业输送人才,得到企业或政府部分一定的经费支持或补助,绝大部分是以项目经费的形式出现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可以借助实习生节省大量企业生产成本和用工成本,个别企业或可以得到政府部门的补贴与优惠政策支持。

(二)沟通协调机制

高校和企业分属不同的社会组织,其运作模式、利益关切点、组织形式等有很多差异,并且空间上会存在很大的距离,因此,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要较好发展,必须建立合适的沟通协调机制,及时化解分歧,解决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笔者提出基于互联网环境下学校、学生、指导老师及企业的有效沟通协调机制,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学校、学生、指导老师与企业之间可以建议一条以互联网为渠道的沟通协调机制,具体表现如下:学校与企业之间通过互联网随时保持沟通协调,解决合作之间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效率高、成本低;学生与企业、指导老师、学校之间在课堂上可以直接沟通,课外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沟通协调,随时随地保持沟通协调,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另外,学校与企业还可以建立定期交流、沟通、走访机制。比如:每隔一段时间学校到企业看望指导老师和学生,组织企业、学生和指导老师参加座谈会,了解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协调解决。指导老师和学生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期和结束后,要向学校提交学习总结,便于学校及时了解校企合作的动向和成效,使得校企合作更深入、长久地进行下去。

(三)保障约束机制

因为高校与企业之间各自有不同的利益关切点和组织运行模式,双方应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点开展合作,通过制度化的管理,规范高校与企业的行为,保障双方的正当合法权益。为了保障合作的有效开展,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保障约束机制。双方应在行业协会、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度下拟定一份校企合作合同,明确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的权利、责任、义务与合作模式,以及沟通、协调、分歧、处理机制,对违约行为进行约束,保障校企合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其次,学校要与指导老师和学生签订指导任务和学习责任书,明确学校、指导老师与学生各自承担的义务与责任,还有沟通、协调及突发事件、问题处理方法和机制,保障指导老师、学生按照学校的规定参加校企合作,有效、顺利完成学习任务。除此之外,各方还应该围绕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订好学生的人才培养计划,指导老师的跟进指导计划,以便校企合作不走样,切实结出丰硕的果实,为各方带来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四)信息化建设

互联网环境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中,信息化建设是必不可少、占有重要地位的一個环节。在沟通协调机制建设中,我们已经谈到互联网是连接学生、学校、老师与企业的桥梁。互联网的建设和使用,能够提升校企协同育人的效率,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因此,校企双方必须从多角度共同推进信息化建设,确保协同育人模式的高效推进,取得切实有效的成果。比如校企双方协同建立网站,各种相关的合作信息定期公开发布在网站上,在网站中可以建立单独的沟通交流平台,学生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与企业、学校和指导老师沟通,既有利于沟通、查询信息,又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网站并且是校企对外展示取得成果的一个重要窗口与平台。此外,校企双方可借助二维码、微信平台、手机APP软件开展多种形式的辅助教学和实践活动,确保校企协同育人取得成效。

三、互联网环境下校企协同育人的模式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是指高校和企业通过围绕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互合作,充分利用各方的教学资源,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能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据教育部公布2016年最新全国普通本科院校1219所,绝大部分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些高校之间存在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的高等教育。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过程必须与企业和行业紧密结合,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采用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有很多种,笔者结合互联网环境下校企协同育人的特点,提出三种结合模式。

(一)项目合作模式

项目合作模式是校企协同育人中最常见的一种模式。这种合作模式的动力来自于市场的需求,校企双方以某个项目为纽带,展开协同育人方面的合作。项目一旦完成,合作关系即刻终止。这种模式最大的优点在于能短期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性强,见效快,受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欢迎。项目如果取得成功,企业就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获得知名度和品牌效益,学校获得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学生强化创业能力,获得一定的经济实惠。

(二)学徒制合作模式

学徒制合作模式是高校与企业共同实施的一项协同育人模式,其对象既包括学生,又可以是企业员工。学徒制是企业将核心技术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认知技能,即实践所需的思维、问题求解和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这种合作模式最大的优点是投入较低,见效快,一旦合作项目完成,考核合格的学员不用再经过试用期,就可以直接被企业正式录用,大大缩短企业的用人成本。

(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的人才需求,向高校下达人才培养订单,高校接到订单后.在企业的主导和协作下按订单进行人才培养,所培养的人才经企业验收合格后即被企业录用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方式是学校与企业共同签订培养协议,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实训设备和场地,并派专业人员到学校授课,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到企业顶岗实习,学生毕业以后经考核合格可直接到该企业就业。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优点是针对性强,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缩短学生进入企业的适应期,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节约成本。但是有一定的缺点:首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可能存在缺陷,过于依赖企业;其次,培养方式固定化容易影响学生将来的就业;特别是有些企业可能考核标准过高,一部分学生可能达不到标准,容易导致企业毁单,出现企业与学校、学生之间的纠纷。

四、结语

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举措,高校对此要有正确的认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选择合适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的手段和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在专业育人核心要素建设上取得成效,最终实现企业、高校、学生三方共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超平.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研究与实践——以广州工商学院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8):19-20.

[2]吴爱华,刘晓宇.深入推进理工科人才培养机制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1-6+17.

[3]王素君,吕文涛,刘阳.校企协同育人的机制和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5(2):57-60.

[4]蔡志奇.应用型本科协同育人模式多样化刍议[J].教学研究,2014(7):5-8+15.

[5]陈国钦.地方高校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當代教育论坛,2016(8):77-81.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厅特色创新类项目(教育科研类)“校企协同创新培养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5GXJK207)的部分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合作机制校企协同培养模式
班级管理中组建合作小组及运行合作机制的研究
试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化与发展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职教集团视域下校企协同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