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7-08-21肖清泉谢泉王旭张晋敏

文教资料 2017年16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

肖清泉+谢泉+王旭+张晋敏

摘 要: 大数据信息时代急需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而人才培养途径众多,可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实践培养环节、教育环境优化、校企合作等方面着手,提高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 应用型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电子科学与技术

大数据时代下,电子科学与技术是现代电子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与前沿学科,是信息产业的先导和基石,被誉为现代电子工业的心脏和原动力。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依赖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支撑,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正是培养此类人才的主力军。该专业培养电子材料与元器件、集成电路与集成系统等方面的研发人才,可产生集科研、教学和生产管理于一体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应用型人才相较专门学术研究型人才而言,主要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强调实践和动手能力,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尤其创新精神和綜合知识的运用。创新人才不仅需要具有胜任某种职业的技能,而且需要具有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的能力,强调在创新中应用、在应用中创新的能力[1]。

一、电子科学与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高校学者们结合工作实际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如湖北工业大学周远明等从国家、地区经济和电子信息产业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出发,结合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特征,讨论了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思路,并结合本校情况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初步探索[2]。宁波工程学院傅越千分析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社会需求,讨论了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发展趋势[3]。杨春春等对中外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4]。姚聪莉等总结了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和经验,对中国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工程”的实施及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启示作用[5]。古天龙等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例,深入分析了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基本素质,构建了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新体系[6]。以上研究均涉及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某一方面,能为此类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提供借鉴。同时,开设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院校颇多,如电子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均能为该专业发展提供一定的范式。

贵州大学于20世纪60年代已开设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属于贵州省的优势传统学科,为贵州省乃至国内外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随着贵州省推动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战略,尤其自2014年以来,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中心,创建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全面带动我省各行各业与大数据深度融合,对应用型创新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我校作为贵州省人才提供的主要高校,与国内其他高校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为与贵州省当前发展需求和速度相适应,当务之急是加强我校该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将进一步探索新的发展范式,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为贵州乃至于全国大数据产业培养中、高端人才,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体系,为发展大数据产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推动我省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思考与实践

国内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颇多,本文主要以贵州大学为个案,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实践培养环节、创新教育环境、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逐项深入分析。

1.应用型创新师资队伍建设

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教师的素养和能力首先应该得到进一步提升。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一直致力于人才培养,为了实现专业培养目标,首要任务是进一步加强应用型创新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校该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2人,其中正高级5人,副高级12人,中级5人;具有博士学位12人、硕士学位10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2人。从以上数据看,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大方向中,我系支持教师进修进一步提升学历、结合科研处项目锻炼了教师、联系相关企业进行实践、采取产学研合作等途径,实现创新师资队伍建设。

结合学校“优秀青年教师选拔培养、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资助、国内访问学者资助”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我系在学历提升方面采用“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原则,现有6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人才引进上,引进博士3人,柔性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人,教师队伍结构持续优化。每年选派1至3名中青年教师赴国内外一流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和研修活动;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组织教师参加学校的网络在线课程学习,每年参加在线学习培训教师达10人次。

2.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教学模式探索

秉承我校“厚基础、强能力、重素质、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借助信息化手段,大力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一是重视教材改革。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根本,根据专业新技术发展、社会需求等因素,每两年集中讨论教学内容的更新,包括教学大纲修订、教材更换、增加新技术专题等。近年来,各专业教师不断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充实于教学内容,即时更新教学内容,使课程教学反映学科发展动态。

二是重视课程设置改革。为使整个课程体系结构完善、层次清晰、内容丰富,采取如下措施:优化知识体系框架,将专业知识体系分为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层次;优化课程体系,由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主要依据通识、学科大类必修、学科大类选修、专业必修、专业选修、个性选修、教学实践进行分块设置,按照培养方向进行模块化设计选修课程模块。在专业方向课程上设置电子材料与器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两个系列课程,在电子材料与器件方向开设了半导体工艺原理、固体电子器件原理、纳米材料与器件、材料设计与模拟、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薄膜生长技术、材料分析与表征技术等课程;集成电路设计方向开设集成电路版图设计、集成电路CAD、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集成电路测试及实验等课程。打破专业方向间的壁垒,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结合。

三是推进教学方式改革。首先是树立思想意识,即将创新理念和创新意识全面系统地贯穿各个教学环节中。其次是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课程特点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做到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如今,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达到90%以上。学生学习方式也从常规的“听课—交作业—考试”,逐步向“听课—讨论—课下实验—汇报答辩”和“利用网络平台在线提交作业-在线答疑-在线观看教师授课视频”等过渡。再次,利用教学改革立项的形式引导教师注重教学方法改革,利用MOOC等网络课程及其他先进技术辅助、改革课堂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考核方式,支持鼓励采取平时小测、课堂互动表现、期中考试、平时作业、实验成绩、小论文、期末考试等多种方式结合的考试方式,逐步实现从单一结果性考核向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的过渡。

3.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实践培养模式探索

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要到实践中培养和应用。实践教学是本科教育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实践教学途径多:实验教学分基础和专业实验教学、实习实训、创新性实验和毕业论文(设计),形成从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创新意识能力培养到综合实验能力锻炼的逐层培养体系。通过基础实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专业实验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努力;通过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通过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实践能力。

院系实验室对学生开放,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实验中心,成立实验小组,开展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支持学生课外的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等创新性实验。目前已开放电子电路实验室、电子系统与设计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物联网实验室等,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和小学期进行科学实验研究,提高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与中国振华集团雅光电子有限公司、贵阳海信电子有限公司、贵州振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晴光电集团有限公司、中科汉天下、四川华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甲骨文等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7个,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提供了技术保障。学生通过到企业实习实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比如,组织学生到四川华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进行三四周的实习,进行了电路板的焊接、原理图设计、PCB版制作、程序设计与调试、数字钟显示、串口的通信等实习实训,使学生了解电子产品的整个设计、生产、制造流程。

充分利用院系设备先进的实验中心和电子信息实践创新平台及稳定的校外、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有效地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我系学生在电子竞赛、挑战杯大赛、“飞思卡尔”智能汽车大赛中多次获奖。

4.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为了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应该积极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建立引导和激励为主的“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环境。建立宽松的环境,让教师“安于教学”,引导教师“研究教学”。教育的产出是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在教学中教与学是一体两面,教师和学生是两个主角。问题并不一定是教师的,但最先做出努力和改变的应该是教师和学校。学院开展了师德师风教育,配合学校“纯风计划”,全面推进教风、学风建设;根据实施方案,不定期开展优秀教师评选活动,树立榜样和典型,认真落实网上“学评教”制度,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在人才培养中,越来越强调人才的国际化视野,不做井底之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国内外高等教育理念和水平存在一些差距,随着国内外交流的逐步深入,差距正逐步缩小。大数据时代,关注电子信息产业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和特点,高瞻远瞩,针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一些深层次的改革和探索,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学院现已与十多国家及地区的二十余所高校或科研机构、国内几十所高校和研究院所建立交流合作关系。当前学生对外交流主要以浙江大学对口帮扶项目为主,同时与北京邮电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台湾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互派学生交流学习的合作关系。近三年学院共有16名学生赴台湾大学、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进行交流学习。

積极争取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近年来,学院获得中央支持西部提升计划352万元、贵州省电子科学与技术特色重点学科经费65万元、贵州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经费60万元,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

硬件设施得到极大改进,现拥有教育部半导体功率器件可靠性工程研究中心、贵州省微纳电子与软件技术重点实验室、贵州省分布式电子元器件检测网络公共服务平台、贵州省电子功能复合材料特色重点实验室。与企业共建ARM联合实验室、明导联合实验室和电子信息实验教学中心。此外,该专业所在学院获贵州省财政资助,新建实验室面积约8000m2,建有公共基础教学实验室、物联网实验室、信息技术实验室、大数据分析实验室、云计算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和机器人实验室等,这些教学设施为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近三年来,学生获得SRT和创新创业立项资助项目20余项,获各类学科竞赛奖励10余项,在实验室完成本科毕业论文200余篇。

支持学生开展实践创新活动。学院将实验室、资料室、机房对学生开放,同时委托专业教师进行现场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营造良好的学风建设氛围,大力宣传教师和学生中的先进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5.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提高毕业生质量,提高就业满意度,更好更快地满足企业需求,必须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学院现已与贵阳华唐大数据及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签订了大学生教学实践基地协议,与重庆达内软件有限公司签订了共建毕业实习(设计)、就业实训基地合作协议。学院与以晴光电集团、中国振华集团等国家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签订合作意向协议,联合培养本科生。与省内各市(州)、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与企业共建有ARM联合实验室、明导联合实验室和物联网实验室等。多名教师参加“教授、博士进企业行动计划”或“三区人才服务计划”,加快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与交流,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大数据时代下,如何培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是一项新的课题。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根据大数据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特别是社会对大数据分析和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需求状况,秉持“质量第一、内涵发展”的思想,以“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为指导,抓住贵州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契机,进行专业建设与规划,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不断摸索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更多基础扎实、适应性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新跃,董世洪,周金其,等.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8(z1):122-124.

[2]周远明,梅菲,刘凌云,等.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28):31-32.

[3]傅越千.电子科学与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20(1):105-109.

[4]杨春春,刘俊萍.中外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3):25-28.

[5]姚聪莉,任保平.国外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8(9):91-94.

[6]古天龙,景新幸,郭庆,等.本科院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基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区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1):107-110.

基金项目:贵州省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电子科学与技术(ZDXK〔2014〕2),贵州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品牌特色专业建设项目(PTJS201302)。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融合APTECH体系的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探究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