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打造城市名片

2017-08-21邢凤春

文教资料 2017年16期
关键词:文化资源纪念馆博物馆

邢凤春

摘 要: 地方特色文化是城市形象的根基,建立博物馆、纪念馆,发掘名人文化,最能显示一个地方的特色文化。博物馆、纪念馆是重要的文化载体,能最大限度地彰显城市的文化形象与魅力。兴化市博物馆和郑板桥纪念馆自建设以来就致力于发掘和利用里下河风情和板桥文化资源,宣传板桥文化,弘扬板桥精神,为提升兴化城市形象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关键词: 板桥文化 城市名片 博物馆 纪念馆 文化资源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名片已经成为发展旅游业必不可少的手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文化的发展,地方文化是城市形象的根基和主要内涵,要想真正了解一座城市,就必须了解它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传统。博物馆、纪念馆作为一座城市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在发挥自身职能的同时,还应该最大限度地彰显城市的文化形象与魅力,为打造个性特色的城市名片发挥应有的作用。

兴化自称板桥故里。郑板桥是“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他在范县、潍县任知县十二载,政声颇佳。特别是在潍县任上的“开仓放赈”、“捐廉代输”等举措,深得民心。在郑板桥诗书画中及任职期间所体现的民本思想成为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后人所景仰。1993年以来,兴化市政府已举办十二届“郑板桥艺术节”,弘扬板桥文化。

党和国家领导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引用郑板桥的诗句。2015年1月,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上谈为官之道时,诵读起郑板桥的名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并说:“睡卧不安,总是想到百姓过得怎么样,这种心境,跟老百姓贴得多紧啊!”郑板桥的书画艺术和民本思想,形成了兴化独特的板桥文化,对后世的影响越来越深远。因此,兴化市博物馆和郑板桥纪念馆自建立以来就致力于深入发掘和充分利用板桥文化资源,传承与弘扬板桥精神,从文化层面彰显博物馆和纪念馆的个性特征,进一步彰显兴化城市形象。

一、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为塑造城市形象提供动力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博物馆、纪念馆如何在发挥自身职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参与城市文化建设,进而为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名片,提供不竭的动力,是当前文博工作者必须正视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地方博物馆和纪念馆,对郑板桥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

(一)构建里下河水乡特色的文化村落。

兴化市博物馆和郑板桥纪念馆两馆合一,是国家三级博物馆。馆址在城市中心,占地8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200多平方米。粉墙黛瓦,曲廊环绕,三层仿古建筑。馆内庭院中板桥塑像矗立,奇石修竹辅之,有水池、池边嵌石,犬齿相依,参差有致,逢夏季,池内睡莲盛开,红鲤穿梭其间,别有一番情趣。馆址与历史遗迹李园和兴化县署(范仲淹纪念馆)连通,成一个整体,并与周边历史文化街区的城内东大街、武安街、文昌街、元老府街、文化广场和文保单位四牌楼、八字桥、元老府、徐府等一起,总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打造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构成古城兴化新的文化村落。

从城市建设层面来说,博物馆、纪念馆不应该单纯是外地游客领略特色文化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它应该成为本地市民文化休闲的重要场所。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需求,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自然与人文结合的纪念馆景区应运而生。游客既可以在纪念馆景区内享受精神文化大餐,又可以在景区里宜人的环境中休闲消遣,感受里下河人文气息。

(二)以城市文化内涵为支撑设计博物馆纪念馆建筑。

一个成功的博物馆纪念馆建筑应该是这个城市文化设施的标志性建筑。这是因为博物馆纪念馆建筑里包含了城市其他建筑所无法具备的文化内涵,文化因子的渗透使得博物馆纪念馆建筑具有极强的象征性,因而更容易引起大众的关注,成为一个城市里显著的文化符号。

正因为如此,博物馆纪念馆建筑只有以城市文化内涵为支撑,实现外在造型与内涵文化的有机结合,才能算是成功的。

兴化自古即为南北文化交融之所。兴化的古民居既具有南方的清秀、典雅,又呈北方的雄浑、简洁;既有江南宅第活泼的艺术风格,又含北方民居封闭的建筑理念。以青砖、黛瓦、马头墙为主要元素的兴化古民居被称为里下河民居。兴化市博物馆、郑板桥纪念馆建筑在造型上突出里下河民居风格,融合了里下河民居的特色元素,粉墙黛瓦马头墙,层层曲廊环绕,极具水乡特色。

(三)以专题展览的形式解读城市文化。

兴化市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正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积淀深厚,文化名人众多。兴化地处“吴头楚尾”,拥有6000年积淀的人类文明,孕育了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兴化古城“儒风”甚兴,地名即取“兴隆教化”之意。自南宋咸淳至清末光绪,兴化有300多人中举,105人中进士,文武状元各1人。代表人物有元末明初大文学家施耐庵,明代三相国高穀、李春芳、吴甡,文学家宗臣、陆西星,清代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李鱓,有著名文艺理论家、咸丰帝师刘熙载,经学家、扬州学派早期代表人物任大椿、顾九苞,国学大师李详,一代名医赵海仙等。

兴化市博物馆和郑板桥纪念馆里建有专门的《楚水流长—兴化简史陈列馆》,介绍兴化市数千年历史文化遗存,陈列了大批馆藏珍贵文物。馆内建有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水浒作者、文学巨匠施耐庵和我国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专门展馆,充分展示他们的生平、艺术和文学成就及历史功绩。2009年进行了陈列和展示水平的提升,建成了《三绝奇才——郑板桥》展馆,采用现代声光手段,充分展示了郑板桥的生平和艺术成就,使人们对郑板桥有了全新的了解。

二、宣传城市文化,让城市形象广为人知

从长远看,博物馆、纪念馆要想扩大影响力和辐射力,仅仅依靠游客“走进来感受”是不够的,还应该“走出去宣传”。在日常运行中,兴化市博物馆、郑板桥纪念馆高度重视对地方文化、板桥文化的宣传和社會教育。

(一)积极参与和承办兴化市政府举办的《郑板桥艺术节》相关活动。

1993年以来,兴化市政府已成功举办十二届“郑板桥艺术节”,弘扬板桥文化。每届都在兴化市博物馆、郑板桥纪念馆里举办开幕式,举办书画专题展等活动,接待了全国众多知名人士、社会名流、专家学者、政界领导,并在央视、省市电视、报刊上宣传报道,使兴化市博物馆、郑板桥纪念馆知名度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增加。

(二)加强馆际交流,举办馆际巡回展。

积极参加江苏省文物局组织的博物馆交流巡回展,推进馆际交流。这几年,先后举办了《金玉满堂——南京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品展》、《云锦华章 皇家风范——南京云锦特别展》、《大汉王朝——徐州汉画像石拓片精品展》、《皇家风范——常熟博物馆馆藏清代宫廷官窑瓷器展》、《青铜独秀——淮阴高庄出土战国青铜器精品展》、《明镜照古今——仪征博物馆馆藏古代铜镜特展》、《泱泱汉风——仪征土汉代文物展》和《汉室遗珍——徐州汉代文物展》等十多个高规格的展览,提升了展览水平,在社会上形成广泛影响。

(三)运用“他媒体”和“自媒体”平台。

为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纪念馆,了解板桥文化,兴化市博物馆、郑板桥纪念馆还充分利用“他媒体”(电视、电台、报刊等)和“自媒体”(网站、微信等)平台向大众传播。在“他媒体”方面,与央视、省市电视台、专业电视台和省市报刊等都有合作关系,每年都有对兴化市博物馆、郑板桥纪念馆的报道和宣传,获得很好的社会效应。在“自媒体”方面,兴化市博物馆、郑板桥纪念馆开设了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在游客服务大厅、各展厅配备电脑触摸屏,观众可随时查看了解展馆的内容。另外,定期出版馆刊《板桥》,并向国内外相关单位、读者免费赠阅。《板桥》逐渐成为文博工作者、全国知名学者等发表学术论见的重要平台。

三、发展文化旅游,打造具有水乡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博物馆、纪念馆作为文化旅游产品之一,是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观博物馆、纪念馆是游客了解一个城市文化的最便利的途径,也是人们感知城市形象的一个最直观的方式,因此,兴化市博物馆、郑板桥纪念馆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发文化旅游,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文化水平和旅游形象。

(一)打造旅游品牌,提升旅游知名度。

近年来,兴化市委、市政府着重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兴化市博物馆、郑板桥纪念馆是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自然成为兴化重点打造的旅游景点与文化地标,为使兴化市博物馆、郑板桥纪念馆的旅游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博物馆和纪念馆与周边文化景点和历史街区整合,成功打造成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游客到兴化旅游的目的地之一。

(二)策应旅游节庆,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兴化市千垛菜花全国知名,每年举办菜花旅游节。博物馆、纪念馆为策应旅游节,在不断完善馆里陈列布展的基础上,积极拓宽思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激发游客参观兴趣。一是在馆里组织表演《范公断案》、《巧断金钗》情景剧。二是在馆里李园船厅组织《板桥道情》表演。三是举办各种临时主题展览。让游客了解兴化的景范文化和板桥文化,感受主题展览的独特魅力,受到市民和外地游客的广泛欢迎。据不完全统计,每年都接待中外游客60多万人次,其中有一大批省部以上领导、专家和社会知名人士,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

(三)开发文创产品,扩大文化旅游效应。

兴化市博物馆、郑板桥纪念馆为做好文化旅游,专门成立了游客服务中心,开发具有兴化水乡特色和板桥文化元素的特色文化产品,如千垛菜花图片、板桥书画集、仿板桥书画作品、板桥润格等。游客参观完博物馆纪念馆,将这些具有特色文化的产品带回家,不仅能拉近游客与博物馆纪念館之间的距离,更重要的是能把对板桥文化的认同也一并带给身边的人。游客带走一件文化产品,就是博物馆纪念馆文化价值和影响力的一次成功输出,使博物馆纪念馆和文化价值和旅游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四、结语

兴化市博物馆、郑板桥纪念馆在不断建设和完善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有效地促进了兴化的城市文化建设,对彰显兴化的城市文化形象,打造“水浒摇篮,板桥故里”这张城市名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兴化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兴化市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

[2]潘仁奇.兴化史话[M].西安:西安出版社,2011.

[3]主编邹祥凤.兴化历代名人[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4]兴化历史文化研究会.历史文化研究.2014.

猜你喜欢

文化资源纪念馆博物馆
萧军纪念馆
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
博物馆
秋收起义纪念馆
秋收起义纪念馆
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
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