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分析

2017-08-21赵海燕

牡丹 2017年23期
关键词:于连雷纳上流社会

赵海燕

于连是司汤达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下层人物,是所处时代典型的边缘人之一。他才华横溢、英俊潇洒,对女性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但他又沉醉于自我,且对外界十分敏感,只要感觉到上流社会有窥探他内心世界的企图,不管是真是假,他都会迅速做出反应,就像碰到东西的蜗牛一样,立刻将自己的触角縮进坚硬的壳中,将自我包裹起来。

一、于连的情况简介

于连是《红与黑》描写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出生于法国维立叶尔小城一个锯木场家庭,身处资产阶级革命和教会恶势力猖獗复辟的交迭时期。由于不会挣钱,只会读书,他在目光短浅的父亲心中是个一无是处的人,被视作眼中钉。实际上,他性格倔强、行动干练、头脑聪明、内心敏感,具有炽烈高傲的性格、奔放的热情就如同火焰,自尊心极为强烈,同时又以自己卑微的出身为耻,因此想拼命想挤进上流社会。但因出身在低贱的第三等级,在那个以等级、出身为标准看人的社会,于连从小就受尽了来自上层社会的冷眼、奚落和侮辱,尝尽了世态的炎凉和人情冷暖,他对上流社会伦理观念和现存社会秩序有天然的抵触,他高傲、敏感,时刻不忘维护自己的尊严,孤独地同社会奋战,在上流社会人的眼中他是个叛逆者,这些性格就埋下了他不可避免的命运悲剧的祸根,他的超越就以自身的毁灭而告终。

二、于连性格的形成

于连从小就崇拜拿破仑,幻想能像拿破仑那样靠自己的奋斗,用武器征服世界,做世界的主人。他在个人英雄主义思想的驱使下野心勃勃,立志要创造一番事业,在世上扬眉吐气。但是,于连的成长受到了童年时代的影响。更可悲的是,他身处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期,拿破仑失败后被流放,残酷的现实使贵族教会重新掌权,等级森严的社会使他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复辟的王朝憎恨一切带有拿破仑思想特质的人,时刻虎视眈眈,一旦发现就会立即将其送上断头台。生不逢时的于连不得不小心谨慎地掩盖自己真实的内心,他把拿破仑头像压在枕下,他沉默寡言、脸色苍白,眼睛时常呈沉思状,有时偶尔一闪就透出憎恨的目光,老军医在世时,还能有些共同语言,老军医死后,他更没有可说知心话的人,他成为那个时代最孤独的人。但他不屈于命运的安排,迫切渴望改变现实,并通过个人反抗,想方设法地融入主流群体、融入上流社会中。

三、于连形象分析

(一)自尊、怀疑、敏感和反抗社会的性格特征

于连的性格是复杂的,敏感、怀疑而又自尊,感受到歧视时积极反抗是其主要的性格特征。受周围环境影响,这些特征是不断发生变化的。随着时代的变迁,于连时时因为低下的社会地位而受人歧视,内心不堪受辱。卑微的身份阻碍了他向上爬的道路,使他处处不能如愿,这些都让他时刻牢记自己与上层社会之间的差别,比如阶级地位的不同,让他产生了扭曲的观念,对生活持以怀疑的态度。在这个性格独特的年轻人心里,由于自尊心随时可能受到挑战,因此内心很多时候都波澜起伏,难以平静,暴风雨随时可能降临。他憎恨做奴仆,要求与上流社会的人平起平坐,以保持自己的尊严。例如,他认为家庭教师是奴仆,当父亲要他去德雷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一向不敢顶撞父亲的他却表示拒绝。老索黑尔说这不是做奴仆,于连当即要求到他家里去证实,发现并不是与奴仆同桌吃饭,才接受了这一职业。可见于连把家庭教师是否是奴仆这个问题看得很重。当他以质朴幼稚、天良未泯的年轻乡下人的身份出现在市长大人府邸的大门时,他的自尊心理使他赢得了尊敬、友谊和爱情。然而,当真正进入家庭教师的角色后,他目睹各种各样的社会贫富不均现象,看清了自己不过是寄人篱下的可怜虫,因而产生了愤怒情绪,为此痛惜不已,尽管他以渊博的知识和惊人的记忆力赢得了市长一家的好感,但他在这里感受到的仅仅是对已经踏入的上流社会的仇恨和恐惧。于是,于连对市长及其一家人产生了本能的轻蔑和憎恶之感,并无时无刻不以自己的全部精力来反抗上层社会。

(二)不信上帝,却不得不与之妥协

于连不信上帝,不信基督,做礼拜对于他常是假心假意的敷衍。他在十四岁以后下决心读神学,凭借了惊人的记忆力,可以熟练背诵《圣经》,并且学习成绩优异,因为他听说做天主教神父很有发展前途。而于连内心是崇拜拿破仑、追忆拿破仑的,因为拿破仑的时代是于连所向往的,他渴望生活在拿破仑时代,他认为那个时代能够展示自己的才华,为自己提供翱翔的天空。然而身在门阀地位决定一切的复辟时代,作为一个平民出身的于连,他没有资格投身行伍、建功立业,他向往一个英雄的时代却不得不在门第和金钱主宰的时代里生活。他十分明白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可怜虫,没有保护伞,也没有钱。在此等现实面前,于连只有两种选择,一个是屈服逃避,一个是奋起反抗。于连内心和骨子里不服输的气质,使他拒绝过一种碌碌无为的生活,他要追求他青年时代以来的关于英雄的梦想。他喜欢躲进悬崖上的小山洞,宁可在那里过夜,因为在那里他才可以卸去痛苦的假面,自由地沉醉于梦想。他自言自语,我有面包,我有自由!由此可以看出,于连在自我存在和实现自我价值过程中遭受了惨痛的精神折磨和痛苦。

(三)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

于连地位低下,因此不得不多方努力来弥补这一缺陷。早期《圣经》的传播主要依靠拉丁文,但是拉丁文非常难学。为了出人头地,他发奋学习拉丁文,以便在自己遭受他人蔑视和打击时,用背诵大段拉丁文《圣经》的方式,来获得他人的另眼相看,得到尊敬和惊叹,使自己受侮辱的自尊心暂时得到缓解和满足。除此之外,他还采取了投射的防御机制,以免自尊受伤害。与当时很多渴望成功的、包括贵族和资产者在内的很多人相比,于连不是一个爱钱的人,他追求的是荣誉与自尊。比如,他看见阿格德主教比自己大不了多少,就为他的马刺感到羞愧,第一次得到提升就欣喜若狂,当了轻骑兵中尉,有了骑士的封号就喜出望外,因为这些首先带给他的是荣誉,是平等,是自由,其次才是财富、金钱与享受。由此可见,他得到的幸福多为自尊心的满足、能力的实现甚至读书的自由,其中很少有物质的成分。

当自尊受到威胁时,于连采取了自我投射的防御机制。自我投射是指内在心理的外在化,即以己度人,把自己的情感、意志、特征投射到他人身上,强加于人,认为他人亦是如此。自我投射有情感投射和愿望投射两种表现。于连经常在现实生活中采取自我投射的防御机制。在初到巴黎的那段日子里,因为出身低微、处处受歧视、自尊心时常遭到无情的伤害,他觉得孤独而又愤愤不平,愤怒之情也就随之高涨。因为他不愿意向权贵献媚,不愿意溜须拍马,又没有参与任何党派,所以他成了那个环境的局外人。即使到了后来,在最受重视时,他的内心仍然是孤独的,也从未感到自己是上流社会里的一员,他对社会和自己都充满怀疑。

(四)幻想破灭后的悲惨结局

随着接触的加深,于连对上流社会的黑暗腐朽也更加了解,他对自己处在四面楚歌的情形有了非常清楚的了解,他不得不事事小心、处处留意,并决心做一场殊死决斗,改变目前的处境。没钱、没背景的于连选择了以上流社会的女性作为往上爬的台阶。这就决定了他的初衷都不是純真的爱情,他对德·雷纳夫人在爱情上的征服和占有,对德·拉莫尔侯爵女儿玛蒂德小姐所采取的欲擒故纵伎俩皆是如此。于连想通过与玛蒂德小姐结婚的方式真正踏入上流社会,正当苦心经营的愿望即将得到满足之时,德·雷纳夫人的信使他的希望破裂,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他丧失了理智,枪击了自己曾经深爱的女人。而上流社会也终于发现了事情的真相,将不是他们营垒里的于连毫不留情地抛弃,在没有任何援助的情况下,于连被判了死刑。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他反省了自己所走过的路,并对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特别是在狱中,他终于体验到了他与德·雷纳夫人的爱情,他的爱欲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身份感和孤独感得到了克服。他拒绝上诉,坦然等死,他认为死亡是他做回自己的唯一归宿。他在法庭上以自杀性的演说捍卫了自己的这一选择。于连在人生的最后选择慷慨赴死也包含丰富的哲理内涵,体现了作为底层的边缘人,在王政复辟时期的封建社会,只能以自身的毁灭而告终。

(五)于连的爱情

于连和德·雷纳夫人和玛蒂德小姐的爱情贯穿了整个小说。最初,于连将占有德雷纳夫人看作是一场报复,当市长侮辱他时,他在心中发狠:“一定要当着这位家财万贯、荣华富贵的家伙的面,占有他夫人的手侮辱他!”想到这儿,他对自己说:“是的,我一定做到,谁叫他对我表示那么大的轻蔑!”这种心理是长久压抑的抑郁与自卑的表现。但在于连的几场爱情中,他对德·雷纳夫人的爱情是最纯洁的。于连第一次见到德·雷纳夫人就深深被她温柔的目光吸引,他惊异于她的美丽,忘却了一切,甚至不知道自己是为什么来到这里。于连自出生以来从未见过穿着这么考究得体、光彩照人、语言甜美的女人,她温柔的声音使得于连忘掉了通晓拉丁文的骄傲,使他大胆地抓起她的手,送到唇边。这一吻扰乱了于连,也扰乱了德·雷纳夫人的心。德·雷纳夫人真正地深深爱上了他,她在压抑的环境中生活了那么多年,不幸的婚姻生活几乎让她绝望。这时,于连出现了,并给她发出了爱的信号,德·雷纳夫人终于抑制不了自己内心的强烈渴望,大胆地爱上了这个出身卑微的青年。她沉浸在高尚的精神快乐里,于连带给她的所有幸福和新奇的感觉,对她来说是全新的。她虽然矛盾着,担心受到诅咒,可是她已深陷爱情的漩涡,难以自拔。

于连对德·雷纳夫人的感情还包含深刻的恋母情结。在德·雷纳夫人近乎母性的关爱下,于连的心灵渐渐地向她敞开,德·雷纳夫人心底发出的一股暖流射入于连心中最隐秘、最怕伤害、最渴望保护的地方。玛蒂德小姐是个漂亮的侯爵小姐,贵族的身份决定了她与生俱来的骄傲,她被冠为“舞会的皇后”。这样出生高贵、天生丽质的人儿,用她的博学、机智和骄傲拒绝了周围平庸的男人,高傲的她便选择了与自己同样高傲的于连,于是开始了双方互相“征服”的恋爱。

四、结语

于连是一个自尊自爱、勇敢真诚而又自卑怯懦和虚伪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作为平民,他具有强烈的平民反抗意识,另一方面,由于对拿破仑的崇拜,他的内心又充斥着不可遏止的野心,这使他形成了反抗与妥协的双重人格,二者此消彼长,相互渗透。这正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的写照。于连的形象揭示了法国王政复辟时期平民阶级强烈的反抗意识,反映了平民与贵族、教会势力和大资产阶级的尖锐对立,揭露了波旁王朝的黑暗现实,对腐蚀、压迫和摧残平民青年的上流社会发出了强有力的控诉,也告诫彼时的青年人,走极端利己的道路来反抗当时那种黑暗的社会是行不通的,因而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四川南充广播电视大学)

猜你喜欢

于连雷纳上流社会
一分钟的财富
雷纳的大事业
缉毒英雄惨死案,35年又生变
艺术收藏是进入上流社会的通行证
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日本“上流社会男性”什么样?
德·雷纳尔夫人的性格分析
试论于连的形象及其矛盾性格
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存在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美学研究方法论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