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选择
2017-08-20吴婷
【摘要】工匠精神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种价值追求和精神信仰。培养高职院校师生的工匠精神,必须正视高职师生工匠精神缺失的现实,分析缺失的原因,从内外两方面寻找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 工匠精神 培育路径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2016年,项目名称:新媒体视阙下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的培育策略研究[编号:XJK016CZY044]。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9-0230-01
工匠精神不仅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追求,也应该成为高职院校每一位师生的精神信仰。高職校园是社会的一部分,高职师生技术学习心态浮躁,娱乐化的学习生活追求,实质上是整个社会信仰不足,工匠精神缺失的表现。对待高职师生工匠精神缺失问题,探其本源,应该从整个社会的精神信仰缺失进行分析。
一、高职师生工匠精神缺失的社会原因分析
(一)缺乏工匠文化土壤
悠长的中国历史,都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儒家讲究的是礼数,强调的是人文教育。对于专业技术教育不重视,甚至认为工艺技术劳动是奇技淫巧,把技艺工人视为“劳力之人”。处于转型时期的当下中国社会,物质文明空前繁盛,但经济高速发展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比如一夜暴富、快速成名等。在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下,这些“成功的捷径”或者被追逐效仿,或者被大众用比较粗浅的娱乐化的形式消遣。高职学生处在彰显个性、特立独行的年纪,在认识社会、理解人性的初级阶段,更容易感性冲动、产生偏激,迷失在一部分社会规范的失序中。当他们用同样迷惘的眼睛和心灵去调侃或参与,技术技能训练就再次变成“低层次”的劳动状态。
(二)网络文化的发展影响文化的积淀
网络时代的到来推开了新文化的篇章,大家周围被各种文化思想充斥着。信息传播、情感宣泄都变得简单、随意。看似百家争鸣的大众呼声分散了社会普通民众的注意力。碎片化的网络文化降低了青年的专注力。人民群众充满智慧但也良芳不齐。涉世未深且自制力缺乏的高职学生,一方面缺乏自制力,很容易沉溺到纷繁的虚拟世界;另一方面,为争取他们心中所期待的自我解放和个性追求,容易标新立异,渴望通过快速成名获利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认可。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工匠的摇篮,既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也要对网络文化进行优化管理,在核心文化追求中寻求支持。
二、从社会角度分析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选择
面对高职院校师生工匠精神的缺失,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性路径,应该从社会外部和高职院校内部两个维度展开。
在社会外部,需要营造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2016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明确提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其中的“社会参与”指的就是通过外部环境的改造,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全面而又长久的成长,离不开工匠精神的培育。因此,变革社会环境是必经之路。
一是走改变传统观念之路,肯定工匠人才的价值追求。摈弃“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建立公平的社会制度规范,让各行各业都有“人人出彩”的机会。可以通过树立典型等手段,在全社会树立起“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价值观。同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中优秀工匠文明(比如墨家思想)和西方工业革命的优秀成果,培育符合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文明沃土。
二是改革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考核评价体系,为工匠人才提供更大的晋级空间。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其创造性劳动可能需要长期的积累才能收获成效。对于这些枯燥、漫长的坚守,应该给予充分的评价和考核。建立技术技能型人才发展保障机制,变革唯结果论的机械考核评价,完善技术技能职业资格、技术技能等级水平、薪酬等职业技术人才评价考核体系,让“工匠”人才在职业认可、社会地位和经济上都能获得保障,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激情和创造力。
三、从高等职业教育角度分析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选择
落实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职业教育。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结合高职学生自我认可度不高,自信心不足,学习干事缺乏严格要求等特点,在“中国制造”引擎的推动下,职业院校需要从自身入手,着力解决职院学生自主发展和社会创新的难题。
首先,可以从学生的自我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入手。培育工匠精神是解决精神层面的问题,在高职教育阶段,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对自我的认知。充分肯定学生的特点,有效挖掘高职学生的自我潜能,帮助其认识、发现和成就自我,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高职学生的专注力和精益求精的做事态度。同时,将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国家战略层面对工匠人才的需要结合起来,不断加强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将职业转变成事业。因此,要做好高校思政工作,进一步明确立德树人的目标,树立起大思政教育观念,全面促进高职学生的自主发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树立高职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可以借助新媒体等一系列先进手段,教学、管理、宣传、实训等多渠道地将科学理念和方法植入到研究中。在健全人格的指引下,形成高职学生持续的行动力和创造力。
其次,可以从高职教育的自我革新入手。当前一元化为主体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使得高职学生接受技术技能训练程度不深、水平不高,距离对应的岗位需求有不少差距。在校企合作办学方面也融合度不高,学生实习实训时间短、程度浅,无法接触或者达到精湛的程度。克服当前高职教育的这些弊端,可以从四个方面探讨。一是借助社会资源来改革办学模式。通过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让企业深入学校,实现技能与岗位的充分对接。建立健全培育工匠人才的办学理念和课程指标体系。二是深耕实践教学,引入技能大师或强化在校教师的技术技能水平,让学生得到更直观的指导。三是依托行业,不断打造职院专业特色,以精品专业、高超的技术技能引领精神追求。四是整体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通过思政课堂、宣传教育、学生活动、聘请工匠大师讲座等多种形式,多平台、多角度协同构建培育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
高职院校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既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对社会责任义不容辞的担当。如何将工匠精神植入到每一个高职师生的脑中、心中?高等职业教育除了要处理好社会不良因素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影响,也要从自身的不足中,寻求解决之道。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高职教育明确育人导向,使高职学生自觉成为可持续进步的工匠人才。作为一项思想建设工程,以上仅仅是对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可行性路径探讨。从设想提出到行动实施,高等职业教育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参考文献:
[1]邵建.新媒体时代、道德失序,话语重构[J].艺术百家,2006(4):8-12
[2]赵婀娜.今天,为何要提“核心素养”(深聚焦)[N].人民日报,2016年10月13日20 版
[3]李进.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论坛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第34期:37-40.
[4]郭巍巍.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与核心素养提升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2):165-168.
[5]吴婷.探析新媒体视阙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现状[J].文教资料,2016第28期:112-113
作者简介:
吴婷(1981-),女,汉族,湖南株洲人,讲师、编辑,硕士;专业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