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文教学高效对话的生成

2017-08-18孙青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平台构建中学语文

孙青

[摘 要] 语文课堂对话教学是充满未知与挑战的过程,教师要有创新的教育理念、过硬的专业素养、强大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教学机智。对话教学的生成是一个多元的动态的过程,考验教师对于语文课堂的驾驭力,需要教师灵活把握一个度,力求高效。教师应有效地和学生对话,让学生享受课堂对话的乐趣,必须在他们的兴趣、关注面和语文课堂的学习之中找到契合点,促进学生成长。

[关键词] 中学语文;高效对话;平台构建

语文课堂对话教学是充满未知与挑战的过程,教师要有创新的教育理念、过硬的专业素养、强大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教学机智。对话教学的生成是一个多元的动态的过程,考验教师对于语文课堂的驾驭力,需要教师灵活把握一个度,力求高效,不断为学生搭建成长和飞跃的平台。

一、掌握学生心理特点

教者需了解学生的心理基础,学生在语文科目的学习中对哪些方面感兴趣,哪些方面不太擅长等。教师要学会“看人”,不同的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父母遗传、后天努力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同的个性特点。

从心理学与教育学角度来看,学生进入中学阶段,认知能力将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取决于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评价等方面。“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方面的智力擅长。中学语文对话教学旨在正确积极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导向下,激发思维的活跃性和创造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对于语文文本以及其他与语文相关的内容有自己的想法和解读,从而形成个性化、多角度的观点。

语文对话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交换,更是思想的碰撞。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文学素养等,对现实生活、对自己、对周围人会有更深的体悟和认识,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甚至是影响学生一生的。

二、明确课堂教学目的

语文对话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和别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思考和领悟。语文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从三个维度去考虑: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美国的教师讲授《灰姑娘》这课时,先让一个学生上台讲灰姑娘的故事,接下来这位老师提了几个问题:

“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她去参加舞会?”

“辛黛瑞拉的后妈不让她参加舞会,为什么她还是去了,并且成为整场舞会的主角?”

“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想让她参加舞会就不去,她会成为王子的新娘吗?”

教师经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回答,明确“即使别人不爱你,你也要爱自己”。

这位教师最后的问题是“故事有没有不合理之处?”学生回答:“12点后所有的东西要变回原样,但辛黛瑞拉的水晶鞋却没有变回去。”教师由此引导学生:“出错并不可怕,即使伟大的作家也有疏忽的时候……”

通过以上教学实录,看出教学目标的设定非常明确。从知识与能力目标来看,教学中教师以引导者的角色,注重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情感目标来看,这节课使得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辩证地分析问题,懂得换位思考,学会分辨真善美。

在对话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生硬地说教,而是很自然地引导学生了解做人需要有朋友、从人性化的角度看待问题、懂得爱自己,要把握机会实现梦想、不盲目崇拜他人……帮助学生从多个维度去挖掘有价值的思路,并且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而且这些目标的设定是完全依据学生心理和兴趣的,教学方法有趣、生动,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对话与交流在课堂中设计要巧妙,教师善于鼓励孩子们多想多说,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的对话交流中。

教师在备课时,要真正明确课文教学目的,课堂要把握和实现教学目标。有些老师上课,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很乱:需要教师重点引导的地方却浅尝辄止,一带而过。在学生课前课后完全能通过自学就掌握的内容上却花费太多精力。

诚然当下中学生的压力较大,将会面临高考的压力。有部分家长和老师认为,想考高分,想考入好的学校,就要进行“题海战术”和“拼命灌输”。如果语文课堂淡化人文素养、审美情趣方面的内容,一味强化语文解题技巧、方法和语文记诵等应试内容,可能会有暂时的效果,但从长远角度来看,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教师要明确知晓要把什么传达给学生,语文对话也是为教学目的和目标服务的。细心的教师在上课各个环节中,将学生一步一步往希望的方向引导。如果缺乏这种意识,语文对话教学中会呈现一些可有可无的对话。有教师在导入《归去来兮辞》新课时,用三句诗引出“归”字,继而过渡到文本中引导出与“归”有关的内容。

在这堂课评价环节,有位教师提出:对于“归”字,可以再继续挖掘,将字义演申的方式写出来。“归”字本意是女子出嫁,后来引申为出嫁女儿返回娘家,再后来就有“返回、回来”之意。可见,通过如此引申,教学目的和目标更加明确。

三、构建平台营造氛围

(一)提供表达平台

教师如果希望学生在课堂上有所表达,那么必须首先让学生要有想表达的愿望,老师提出要求,学生勉强去执行,那么这不是发自内心的,是一种非自愿性的行为,即使学生能够发表观点那也是应付性的,缺乏生气与活力。如何激发学生和他人交流的兴趣,教师需要发挥一定的引导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使学生对某节语文課产生兴趣,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与动力,这是教者要去努力探究的。

由于中西方文化教育的差异,在国内的课堂上,很多教师倾向于喜欢顺从、听话的孩子,而国外教师则鼓励孩子积极提问,欣赏能把老师“问倒”的学生。究其原因,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因素。

从客观角度来看,班级的规模、人数,座位的排列,以及一些仪式化的流程对师生的对话是否能顺利展开,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座位的排列有“秧田形”“马蹄形”“圆桌形”等。“马蹄形”“圆桌形”的座位排列中,学生是面对面的,他们的目光很容易接触,更易于交流、对话。因此“马蹄形”“圆桌形”是较为理想的座位排列方式。endprint

班级的规模也对对话教学有一定的影响。班级人数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于教学的开展。如果人数太多,秩序容易混乱,教师无法照顾到每一个人,不利于因材施教;如果班级人数过少,氛围冷清,不利于学生在群体中收获和成长。

有些中学教师在上课时给学生提出了许多要求,比如身子要坐直,回答问题要举手,注意手不能举得太高或太低。这种流程式的仪式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话内容本身,注重外在的严肃和正式,给学生一种压抑的感觉,会降低学生课堂对话的欲望。相比之下,学生更容易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卸下所有的担忧和顾虑,敞开心扉,一吐为快。

从主观角度来看,学生的想法、教师的态度等都是教学对话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学生的心理因素比如胆怯、顾虑等会使学生不敢或羞于表达。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从思想本质上认识到自己的提问不会影响老师教学的进度,不会招致教师或其他同学的排斥。课堂对话的意义在于生成,在对话中会产生生成性的内容,因此教师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问题。

有些教师习惯在下课前几分钟前让学生们提出问题,学生在快下课前早已心不在焉了,很难再说些什么,这种象征性的做法发挥的效率非常低。学生是“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如果一个学生思维活跃,但是他的老师并不十分欣赏或关注,那么这个学生在此教师的课上也会变得怠惰。因此教师如果仅知道对话理念,只是偏重于形式,而不去认真地身体力行,那么对话也将是纸上谈兵。

还有的教师课堂四十五分钟恨不得全占为己用,学生回答问题稍慢,便不停催促,上课像“赶趟儿”,学生和老师神经都绷得很紧,本该是活泼轻松的课堂,却没有平等的对话和互动,只有一张张放映的PPT,一大段一大段的说教,满满一黑板的字,还有学生一张张无生气的脸。

有问答和互动的语文课堂,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学生表达的内容得到了别的学生以及教师的反馈,可以被纠正和认可。这些想法并没有被藏匿或者搁置,无人问津。教师应该和学生进行真正的对话,学生争论的点将构成不同的视角,并且交换了更多有意义的信息,他们在不断的提问和表达中探究和思考。

学校可充分开发各种课程教学资源,如学科功能室等,有些学校率先推动改革,建立各个学科的功能室。语文学科教师集教室、图书阅览室、研究室等于一体。在教室中设有各种各样的展示墙,如语文学科的功能室会在墙上贴一些知识归纳、佳作欣赏等,着重强调阅读的积累,思想的碰撞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技能。

(二)加强合作学习

当今社会的任何一项发明、创造,如果仅凭一己之力,是很难实现的。大部分学科的教学仅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方面的学科素养,而以后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时说服别人的能力、合作与交流、自信等社会素养被淡化甚至忽视了。卡耐基说过:“一个人的成功,大概有15%依赖于他的专业知识,而85%要依靠他的情商。”据研究,情商由乐群性、兴奋性、怀疑性、敏感性、敢为性等十五个要素构成。而这些高情商的特征大部分要素无一例外地需要学生在同周围的同伴的接触、交往中不断获得。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合作学习是与“个体的学习”相对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某个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和分工的一种互助式的学习。

在语文对话教学中,小组成员相互信任、支持,积极完成自己承担的责任,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分享,学生进步的空间会很大。

四、问题导向激发思维

(一)问题的封闭与开放

提问在课堂对话教学中具有很大的作用,“批判性思维”是对话教学的核心内容。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发现问题,师生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时评价。可见语文课堂的对话与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与互动中,没有问题,对话就没了意义。

开放性的问题,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学生单凭背诵和记忆很难去回答,它需要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知识储备、情感体验,进行重组和再思考,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创造性思维。比如,语文教师在教《装在套子里的人》时,问学生“你认为别里科夫是一个怎样的人?”这就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文本,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找到輔助自己观点的词语或句子,这和理解力有很大的关系。像这种偏向于“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是比较开放的,学生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思考问题,进行沟通对话离不开语言和思维。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思维过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包含很多类型: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同时语言是思维的反映与呈现,思维需通过语言这一物质媒介来传递思想。

(二)问题的密度与难度

教师提问的密度不能过密或过疏,问题如果过于少的话,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便不强。如果密度过大,教师提问的速度过快,不能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那么课堂的对话教学很难高效进行。教师只顾“满堂问”,学生只得“满堂答”,学生被一个个问题牵着走,失去了思索与探究的价值和意义。

师生对话时,教师对问题的难度要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问题过难,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绞尽脑汁也不能找到适合的答案,学生会望而却步。如果问题太简单,学生根本不用思考和细想就能脱口而出,那么不利于提高学生思维和能力。在对话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问题的设定遵循“摘苹果理论”,就是对于某个问题,学生独立去摘果子有一定的困难,但是跳一跳就能够到果子。在同伴以及教师的帮助下,能使这个学生达到一定的高度,收获知识。

笔者听过一位新教师在执教《边城》第二课时,这位教师课堂一共提了二十个左右的问题。(提问略)课堂上就是师问生答,看起来师生似乎也有不少对话,但课堂氛围却显得有些呆滞,学生们提不起兴趣,因为这些提问比较零碎、平淡、简单,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endprint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问题很多都是稍加思索就能得出结论的,学生能很轻松地在课文中直接可以找到答案。并且有些问题前后关联不大,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割裂的,难易度是在一个层面,缺乏一定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而且这些提问似乎并没有由一个或几个清晰的线索串联下来。所以这堂语文课似乎是一种机械式的问答,其中没有对话的波澜和起伏,也没有学生、教师思维火花的碰撞。

(三)问题的技巧与策略

教师提问时还要注意问题的坡度,问题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由浅入深。问题之间存在一定的“解答距”,前一个问题的解决为后面更深问题的思考做铺垫,后一个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对前一个问题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坡度,让学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思考过程。对话教学的过程有起点和终点,起点就是学生原来是怎样的,处于一种怎样的水平;终点是教师预想学生想要变成什么样,是学生经过这堂课的学习达到的知识和能力程度。当然在对话中可能学生的表现会有超越预设的部分,这也是对话教学的高效和创新之处。

从教师准备的内容来看,教师需要考虑怎样引导学生从起点顺利过渡到终点。所以在教学中设置几个环节,这几个环节流畅的衔接需要问题来做铺垫,因此问什么问题,用怎样的方式提问是教师需要思考的。就像一个人从一个地点到达另一个地点,人们是乘飞机、坐火车还是乘渡轮,可以根据路程远近、舒适度、时间安排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方式,但不管采用哪些方式,最终目的是要达到目的地。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和课堂现场表现,有的放矢,抛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在和学生的讨论和对话中,达成甚至超越预先设定的基本的教学目标,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和成长。

五、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语文对话教学关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语文课上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一些学生表达不清自己的想法,要么支支吾吾,要么东拉西扯。还有一些学生有想法,但表达时却总是词不达意。在语文对话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十分重要,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锻炼学生的表达力:

(一)课堂活动中“说”起来

在课堂上让学生要敢说、想说、会说,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融入一定的情境中,酝酿思想情感,话语自然脱口而出。试想,别说一个孩子,就算是一个中年人,将其放入一个严肃正经的环境中,面对许多人恐怕都不会那么自如。没有人天生能言善辩,这需要后天的锻炼。

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如小说、寓言等,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发挥想象,读后复述、读后辩论。学生们之间自由组合,进行讲故事比赛、演讲、排演课本剧,尤其是要鼓励一些胆小、害羞的孩子参与其中,教师在学生表演完要及时作点评,并且给予中肯的建议。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要求,拓展学生们的活动,如组织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诗歌散文朗诵、模拟主持人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无形之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提高学生胆量。

对于学生的口头表达,语文教师要给予指导,督促他们要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平时要对学生提出一些要求:说话时要落落大方,声音要能让周围人都能听清;不管是词语还是句子的运用要恰当,力求准确、完整;语速也要适中,有力度。要纠正一些学生的不良的表达习惯。

平时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诵读经典作品。朱自清说过:“朗读对于对话很有帮助。”学生在大声朗读的同时,调动多种感官,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耳到”,这样可以加深记忆。反复的朗读,能够使学生在不断咀嚼和享受的过程中,广泛汲取语言的营养。在朗读大量的篇章之后,对于语感、文字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就能迎刃而解,使得学生思维日渐缜密,口头表达能力趋于准确和恰当。如果学生在语言技巧方面得到提升,就不会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

如,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完《陈情表》这课后,在课堂上组织了一次讨论会,主题为“现代社会关于忠与孝的思考”。学生在学习过李密的這篇文章后,已经多少对忠与孝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思考,为这次的讨论会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在进行对话与交流时,学生思想活跃、情感充沛,积极参与其中。

通过这次的讨论,学生真切地认识到这篇文言文在当今社会学习的意义,既了解和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观念,而且还联系生活现实,积极思考,从中得到了更多的启示,锻炼了一定的表达能力,为学生今后在课堂对话教学中的积极对话与交流积累了经验。

(二)课后反思中“写”起来

课后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写出与作者跨越时空的对话,与作品中人物和事件的对话,扩写、缩写、续写文本,更换体裁改写文本,使学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能力得到大力提升,书面表达能力得到有效训练。这些无声的触及灵魂的书面对话,与课堂对话教学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课外活动中“练”起来

对话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既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引导,更需要大量的课外实践。教师可让学生接触社会,组织一些参观和访问活动,并且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活动,让学生们增加交流的机会。从现实生活中学习生动、鲜活的语言,让其在生活中留意和养成口语交际的习惯,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针对教学目标,建立问题导向,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畅通师本对话、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渠道,使课内课外得以高效互动交流,不断为学生搭建成长和飞跃的平台。

责任编辑 满令怡endprint

猜你喜欢

平台构建中学语文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创新创业视角下校企合作平台构建
安徽农产品网络流通平台发展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校园创业平台构建研究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集团企业资金集中管控平台构建问题的研究
长三角经济圈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平台的构建研究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初中计算机教学创新思考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