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练后教”模式在“三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17-08-18宗德君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基础思维能力

宗德君

[摘 要] 在高三物理“三分课堂”教学中应用“先练后教”的生本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首先,通过练习窥见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察觉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掌握情况,从而洞悉学生在高三之前的物理学习基础。然后,通过思路点拨与思维启迪,让学生在反思总结和方法提炼中成长。最后,教师通过对知识的有效拓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先练后教;三分课堂;基础;思维;能力

在高三物理复习中,部分教师采用“先教后练”的教学模式,却常面对学生“听得懂、不会做”的尴尬局面。在高中物理新授课中,不少教师探究“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笔者结合以上现象,在高三物理“三分课堂”教学过程中探究“先练后教”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生本课堂”理念落到实处。

一、在练习中洞悉学生的基础

把课堂教学过程分成三份,在第一份中,教师依据学情和教材精心设计学案,学生对基本概念、规律、方法进行思维重现,教师在此过程中了解学生学习问题所在,从而使得下一步的教学更具针对性。

1.在练习中窥见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情况

物理概念是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論的基础和前提。不了解学情的教师常常“炒冷饭”,事倍功半。注重对学生物理概念掌握情况的了解可防止此类现象发生。

例1.边长为L的正方形线框在匀强磁场B中以角速度[ω]匀速转动,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最大值为Im,设灯泡的电阻为R,其他电阻不计。从如图1位置开始计时,则( )

A.电路中电流的最大值Im=[BL2ωR]

B.电路中电流的瞬时表达式为i=Imsin[ω]t

C.电流表的读数为[Im2]

D.灯泡的电功率为[Im22][R]

分析:交变电流“四值”概念辨析一直是学生的难点,教师根据学生对此题完成的情况,可知晓学生对交变电流的最大值、瞬时值、有效值等概念的理解、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决策参考。

2.在练习中察觉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掌握情况

物理规律包括物理定律、定理、原理等,反映了物理概念之间的必然联系。高三教师只有掌握学生对已学物理规律的理解与运用情况,才能在后续课堂教学设计方面做到有的放矢。

例2.如图2,一个光滑的水平轨道与半圆轨道相连接,其中半圆轨道在竖直平面内,半径为R、质量为m的小球以某速度从A点无摩擦地滚上半圆轨道,小球通过轨道的最高点B后做平抛运动,且正好落在水平地面上的C点,已知AC=AB=2R,求:

(1)小球在B点时的速度大小vB;

(2)小球运动到B点时,半圆轨道对它的弹力;

(3)小球在A点时的速度大小vA。

分析:本题的物理情境涉及两类典型的曲线运动:圆周和平抛运动。两类运动处理规律不同:平抛运动在运动分解后,利用运动学公式就可解决问题;圆周运动则常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能量观点来解决问题。三个问题的合理设置,能让教师很好地了解学生对这三个规律的选择、应用能力。

二、在启发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面对学生在“先练”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教师切不可急于求成,做一个完美的“传道士”,而忘了课堂的主人是谁。应待学生思考、思维碰撞、有所体会后进行适时启发,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1.思维启迪,让学生在反思总结中进步

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精准地发现学生思维上的障碍点。教师对学生适时的思维启迪,产生的效果甚至要好于整节课的喋喋不休。

例3.如图3,斜面倾角[α]=30°,小球从A点以初速度v0水平抛出,恰好落到斜面B点,求:

(1)物体在空中飞行的时间;

(2)从抛出开始经过多少时间小球与斜面间的距离最大?

分析:对于本题,学生面临的困境不是物理规律如何应用,而是不知如何使用斜面倾角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可通过三点思维启迪解决学生的困惑:第一,运动分解的同时涉及物理量的分解,在平抛运动中,通常分解哪几个物理量?第二,当物体从抛出到落至B点,倾角[α]隐含的是位移还是末速度与轴间的夹角?第三,当物体从抛出到离斜面最远,倾角[α]隐含的是位移还是末速度与轴间的夹角?当学生在反思中意识到应该分解位移还是分解速度,这个困惑对学生而言就已经解决了。

2.思路点拨,让学生在方法提炼中成长

到了高三,不少学生对所学物理规律混淆不清,或者不知道在什么物理情境下使用何种物理规律和方法,此时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思路点拨,以让学生享受拨云见日的美好感觉。

例4.在倾角为[θ]=37°的足够长的固定斜面上有一质量m=1kg的物体,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物体受到沿平行于斜面向上的轻细线的拉力F=9.6N的作用,从静止开始运动。物体运动4m后绳子突然断了。求:

(1)绳断时,物体的速度是多大?

(2)绳断后经多长时间物体速度大小可达22m/s?

分析: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常用的处理方法是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与牛顿运动定律相结合,或使用能量观点(如动能定理)。不少学生往往无法快速抉择选用哪种规律。通过本题两小问的设置,教师可以点拨:与加速度、时间相关的问题,仅靠动能定理无法解决,须由牛顿运动定律结合运动学公式解决;若解决与位移、速度相关的问题,二者皆可使用,但通常使用动能定理列式更为简洁方便。

三、在拓展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课堂的前两部分,学生已掌握了基本概念、规律和方法,但要让学生对规律、方法能灵活应用,并提高其理解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还需对相关知识进行拓展。

例如,在复习“电场能的性质”一节时,当学生已经理解了“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E=[Ud]后,可通过静电场的电势随距离变化的[φ]-x图像来进行拓展,从而提高学生认识、分析图像的能力及对物理表达式的理解能力等。

当然,对于不同的学生,其所具备的能力也是不同的,教师可通过课堂的设计满足各个层次的学生能力提升的需求。如,通过“一题多问、问问分层”的方法,兼顾各类学生。

例5.如图4,一根长为L的细线吊着一质量为m、带电荷量为q的小球静止在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中的B处,细线与水平方向成30°。重力加速度为g,求:

(1)电荷的带电性质;

(2)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E的大小;

(3)若烧断细线,求经过时间t小球运动的位移x;

(4)若将线与小球拉成水平,使小球至图中的A处,由静止释放小球,求小球到达B处的速度大小v以及绳的拉力T;

(5)若将线与小球拉成水平,并给小球一个向下的初速度v0,使小球恰能做一个完整的圆周运动,求v0的大小。

分析:本题通过多个小问的设计,从共点力平衡研究到匀变速直线运动,进而研究变速圆周运动及其临界问题,既给学生能力的提升设置了不同台阶,也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思维拓展的空间,有能力提升的可能。

总之,“先练后教”和“三分课堂”的相互融合,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或“先教后练”的教学模式,从学生复习发现问题出发进行课堂的有效组织,让学生充分参与高三物理复习课堂,使得学生通过回顾、反思、交流讨论、总结整理等环节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提高能力的同时,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责任编辑 李杰杰endprint

猜你喜欢

基础思维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不等式”基础巩固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整式”基础巩固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