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生自尊与心理适应的调查研究
2017-08-18李梦婕
李梦婕
摘要 目的:通过调查来探讨农村中小学生自尊与心理适应的一般特点,考察自尊与心理适应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自尊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抑郁自评量表、情感平衡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岳阳市某中学467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农村中小学生的总体自尊处于中等水平,性别差异不显著,年级差异显著。(2)抑郁水平总体处于轻微程度,性别差异不显著,年级差异显著。(3)生活满意度总体中等,性别差异不显著,年级差异显著。(4)社交焦虑总体处于较低水平,情感平衡总体一般,两者的性别和年级差异均不显著。(5)自尊与心理适应各维度存在显著相关,自尊与社交焦虑维度、抑郁维度呈负相关,自尊与情感平衡维度、生活滿意度维度呈正相关。结论:农村中小学生的自尊与心理适应现状情况良好,自尊与心理适应各维度具有显著相关。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生 心理适应 自尊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6.091
1研究背景
现今,青少年时期的行为问题和情绪冲突出现较多,并且处于网络发展和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农村中小学生在家庭与学习环境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变化比较明显,中小学生对外界信息的识别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这些方面发展不够完善的情况下,较常出现一些个性或心理问题。
自尊是个体人格结构中的核心部分,是对自我和自我价值及自我体验的主观评价;中小学生自尊的发展状况会直接影响其学业水平和人格的健康发展,了解中小学生的自尊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有利于培养其良好的自尊和行为。心理适应在心理学中通常是指当外部环境产生变化时,人们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的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好的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使主体与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过程。由于农村当前的教育条件以及生活环境的局限性,学生容易在面临新的学习环境和人际环境的变化时因心理健康素质较差从而导致适应问题(适应水平偏低或适应不良)。本研究将心理适应的范畴框定为人际体验(社交焦虑)、情绪体验(抑郁,情感平衡)、自我评价(生活满意度)。目前自尊与心理适应的研究并不多,大多数研究者只是自尊与单个心理适应维度进行研究,所以,了解农村中小学生自尊与心理适应现状,并研究自尊与心理适应问的关系是有必要的。
在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让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使他们获得幸福是素质教育的宗旨之一。本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和把握农村初中生心理适应与自尊的现状及发展特点,为心理适应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相应地教育和辅导,帮助他们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探究将帮助更多处境不利儿童获得积极健康的成长。
2研究设计与实施
2.1研究对象
在岳阳市某农村中学,五年级、六年级、初一、初二、初三各年级方便取样,共选择被试500人,年龄10-16岁;剔除无效问卷共33份,回收有效问卷共467份,有效率为93.4%。被试组成的情况请见表1。
2.2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采用的问卷是自尊量表(SES),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Beck抑郁问卷(BDI),情感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
(1)自尊量表(SES)。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有10个条目,要求被试在“4=非常不同意”到“1=非常不同意”四个等级上对自己进行评价。其中反向计分的条目是3、5、8、9、10。总分范围为10-40分,表明自尊水平越高其分数就越高。有研究表明该量表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2)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儿童社交焦虑量表的内容包括社交焦虑引发的情感、认知及行为,共10个项目。条目使用3级评分,“1=从不是这样”,“2=有时是这样”,“3=一直是这样”。本量表有两个大因子:害怕否定评价和社交回避及苦恼。
(3)抑郁自评量表(SDS)。William W.K.Zung编制的,一般用来衡量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度。SDS共20个项目,每个项目反映一个症状,按1-4级评分,“1=没有或很少时间”到“4=绝大部分时间或全部时间”。正向和负向计分各10道题。
(4)情感平衡量表。用来测量一般人群的内心满意程度,其10个项目是一系列关于对“过去几周”感受进行描述的是否问题。如对积极性情感项目回答“是”则记“1”分;对消极性情感项目回答“否”也记“1”分。研究表明其有较好的信度。
(5)生活满意度量表(LSIZ)。由Wood从生活满意度指数(LSIA)量表中列入12个项目组成,项目内容关于人们对生活的不同感受。此量表有3个选项,包括“1=同意”,“2=不同意”,“3=不确定”。反向计分题为2、4、8、9、10。
2.3实施程序与数据统计
问卷测试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使用统一指导语。在实施测之前,主试要向被试简单介绍该测试的目的以及回答的注意事项等。并收集被试的年级、性别、年龄、是否独生子女等人口学资料,时间控制在15-30分钟。对有效的问卷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整理、统计和分析,分析的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
3研究结果
3.1农村中小学生心理适应
由表2可知,在心理适应的性别差异在情感平衡,生活满意度上的显著,社交焦虑和抑郁方面,性别差异均不显著。
由表3可以发现,在心理适应方面,农村初中生的抑郁和生活满意度维度在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为F=3.302,P<0.05;F=5.121,P<0.001),其他维度的差异均不显著。事后多重比较表明,在抑郁指数上,五年级与六年级,六年级与初一、初二、初三间差异显著,而初一、初二与初三间等不存在显著差异;在生活满意度上,五年级与初一、初二、初三;六年级与初三;初一与初三间差异显著,而五年级与六年级、初二与初三间等不存在显著差异。
3.2农村中小学生自尊
从表4可以看出自尊的总体水平处于中等(M 21.23),在男女的性别差异不显著(t=0.658,P>0.05)。
从表5中可以发现,在自尊方面,年级差异显著(F=2.948,P<0.05),事后多重比较表明,六年级与初一、初二间差异显著,而五年级与六年级、七年级差异不显著;初二与初三也不存在显著差异。
3.3农村中小学生自尊与心理适应的相关关系
表6数据表明自尊与心理适应各维度显著相关,自尊与社交焦虑、抑郁指数显著负相关(分别为r=-0.253,r=-0.455),与情感平衡指数、生活满意度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109,r=0.303)。
4分析与讨论
4.1農村中小学生心理适应现状
本研究显示在社交焦虑方面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生不存在社交焦虑障碍,性别和年级也均未达到显著差异,原因可能是农村孩子的生活环境比较开放自由,与人及其他事物接触较多,使其与他人交往的信心和勇气增加;但有学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社交焦虑高于非留守,留守儿童的社交能力相对较低,社交焦虑程度较高,本研究的被试绝大多数是留守儿童,所以家长和学校应该在此方面进行相应的辅导和教育。情感平衡指数的性别和年级差异也都不显著,说明女生和男生的情感发展同步,总体水平上是一致的。
儿童在抑郁指数上,性别差异不显著,而年级差异显著,还表现在六年级和初三学生的抑郁度相对较高,正是说明了学生的升学压力增加了他们的抑郁心理;与徐伏莲的学习压力对抑郁有作用效应的结果一致。
在生活满意度方面的性别差异不显著,和前人用城市中学生和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时发现女生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男生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他们认为是因为女性善于表达和体验情绪体验而导致女生所体验的生活满意度较高,导致本研究结果可能的原因是因为该地农村仍有些许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一个家庭有几个孩子,相比之下女生未能体验较高的生活幸福感;农村中小学生在生活满意度方面的年级差异,从初一到初二、初二到初三,生活满意度的整体水平处于逐渐下降的趋势,初一年级属于刚进入一个新的学校环境的阶段,对朋友和学校有一定的新鲜感,并对环境进行探索产生了乐趣,可能导致这方面的满意度相对较高。但升入初二和初三年级后,因为学习竞争和性格等会导致逐渐对朋友关系的认知变得较为理性,加上农村中学的学生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和学习资源相对匮乏等原因,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对生活满意度的得分变得越来越低。
4.2农村中小学生自尊现状
自尊方面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与黄飞、张建新的研究结果一致。他们认为可能是因为采用的自尊量表测量的是总体自尊,没有具体测量身体、社会等方面的自尊,不能得出显著性别差异。自尊在年级上的差异表现为六年级与初一、初二间差异显著,并不是简单的高年级自尊水平高于低年级自尊水平,而是表现在六年级自尊水平较高,原因可能是出于小学的最后阶段,学生作为小学阶段的“长者”,较之其他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再加上即将成为初中生,能够进一步在学习和生活上独立,因而对自我评估较高导致自尊得分高于其他年级。而虽然五年级与六年级、七年级差异不显著;初二与初三也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也在自尊总体水平上表现出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尊感有增强的趋势。
4.3农村中小学生自尊与心理适应的相关关系
本研究发现,自尊与心理适应维度中的社交焦虑,抑郁间呈负向显著负相关,这一结果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果有一致之处。它进一步证实了自尊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个体的低自尊易产生较高的社交焦虑及抑郁感,不利于其心理适应的发展。同时较高的自尊个体,其情感平衡指数高,且生活满意度较高,也说明其心理健康水平较之低自尊个体更高,支持了高自尊个体心理适应水平较好。
4.4提高农村中小学生自尊与心理适应对策
本研究结果认为农村中小学生的自尊与心理适应之间密切相关,改善农村中小学生自尊与心理适应,可以从多方面着手,要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幸福观,提高他们的自尊水平,真正意义上提升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适应水平。
第一,研究结果中被试的自尊水平总体一般,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尊水平。一是利用中小学生喜欢模仿的特性,通过对学生进行引导,来提高他们的自尊,如教师可以了解中小学生的偶像崇拜,向学生讲述他人成长的奋斗过程,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意志。二是因人而异,提高学生总体自尊。一般来说,成绩好的学生较容易受到老师的关注,但老师更需要多关心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要善于发现这些学生的长处,多与其沟通交流并帮助他们通过成功的活动来提高自尊,达到提高总体自尊的目的。
第二,学校要加强同伴交往教育进而降低学生的社交焦虑感,尤其是对于留守儿童。学校应在指导学生如何正确进行同伴交往上多费精力,教会学生学会交往,勇于交往;学校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和条件,提供活动场所和内容,使学生参与同伴交往,在活动的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正确方法,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老师和家长也要关注中小学生的交往,培养他们正确的交往态度和行为,正确对待他们的交往冲突,帮助他们解决交往中遇到的问题。
第三,关注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需要。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从五年级到初三,学生的抑郁水平逐渐增加。这离不开学校对他们学习能力的期望,尤其对于六年级和初三学生,学校总是希望他们多看书,把精力放在学习上,甚至将音体美等课程改为上语数英的课,全面复习准备冲刺小升初考试和初升高考试,而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学生感受不到来自周边的支持力量。对于这个现象,学校的做法虽是不得已,但也是不恰当的,有可能得不偿失,如果让学生抽出时间去参与学校的活动,而不是让学生感觉自己所有的课余时间都被剥夺,每天都是在学习,可以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学习起来会更加轻松愉悦,更容易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
第四,引导农村中小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幸福观。创造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诉说烦恼分享喜悦,或组织团体活动。并且农村中小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有较强的可塑性,树立积极向上的幸福观和培养积极心态对他们很重要。学校要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引导学生体会正确的幸福观,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还可以通过读名人传或看电影等方式,使其获得正能量和拥有积极向上的态度。
第五,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已有的研究结果发现,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的个体有比较高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因此,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在处于困境的时侯能够帮助我们的资源。学生本身的学习压力比较大,而且农村父母对孩子过高的期望,使得农村初中生“一心只读圣贤书”,除了同龄人外,在其他人际交往包括父母或长辈方面会有些欠缺,这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主观幸福感。所以,老师和父母要密切关注学生的人际关系,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给学生们搭建更好的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