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2017-08-18任志刚周蜜邓勤犁涂警钟
任志刚 周蜜 邓勤犁 涂警钟
摘要 本文分析了人文素质的内涵和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其形成原因,提出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建设人文素质网络教育平台、提高教师人文素质、构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的途径来提升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 人文素质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6.014
工科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学科,它主要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科学的原理,在结合工程实践中经验的基础上来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生产。代表性的学科包括土建类、水利类、电工类、电子信息类、热能核能类、仪器仪表类、化工制药类等。工科教学的目标是在相应的工程领域培养从事规划、勘探、设计、施工、原材料的选择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经济建设成为国家工作的重点,社会需要大量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功能性人才。与之相矛盾的就是我国的大学教育中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严重失衡。这使得我国的大学教育长期以专业教育为主,以学科为基础进行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从而导致了专业设置窄、能力培养弱、文化陶冶浅、功利导向强等问题。这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工科教育中尤为突出。
当今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不尽如人意,例如人文知识贫乏、人文精神缺失、创新能力不足、心理健康失调等,如何提高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摆在高等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人文素质的内涵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具体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它注重人的心灵感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在人文素质四个方面中,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精神主要表在: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的关系时,突出人是主体的原则;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以人各种需要的满足为最终诉求,强调人是目的的原则;在人与物的比较中,突出人高于物、贵于物的特殊地位,强调精神重于物质,人的价值重于物的价值,生命价值优先的人道主义原则和人本主义原则;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强调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突出人人平等的原则。人文素质的形成主要有赖于后天的人文教育。人文素质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最基础的素质,是构成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个性品质的基本的文化修养,是一个人身上体现出来的广义上的文化状况和特征。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通过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凝聚及熏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从而形成一种能正确处理自己、他人以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态度。人文素养主是个人社会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形式。人文素养影响的范围较为宽广:小至树立远大理想和人生目标、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大到关注人类的命运和前途,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2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形成原因
2.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提升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拜金主义的泛滥,在这种负面情况的影响下,大学生更加注重物质文化的追求,一味追求功利化的成功。在当前社会“功利化”、“实用主义”思潮日益泛滥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学习观”也发生了变化。大学生重点选择实用性强、好就业的热门学科和专业,并将学习兴趣和精力集中主要投放在这些学科专业上,很少对基础人文学科尤其是文学、历史、美学和哲学产生兴趣。
2.2网络文化的影响
随着计算机、手机、高校校园网络等硬件载体的普及,以及微信、微博等的流行,当代大学生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阅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改变。网上的海量信息使人应接不暇,大学生很少愿意花时间去学习人文知识。另外,网上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很容易被网络上的虚假、甚至反动信息吸引,造成价值观的扭曲。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思想流行、诚信缺失成为一项社会难题,小至考试作弊、作业抄袭。
2.3现行教育体制本身的弊端
现行教育体质本身的弊端很大程度上来自高等教育自身。建国初期,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时代的大背景下,社会为快速实现工业化强国,促进生产、发展科技,重视农业、工业的发展。为提升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重视理工科以满足国家建设的需求,造成重理轻文、文理分家、专业设置过窄的现象。学校只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学习和培养,功利性导向过重。特别是工科的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均根据行业的实际需求做调整,课程设置以实用性为目的。这种课程实用化的倾向往往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人文素质的内化养成、文明礼仪的规约培训等方面要么全面缺失,要么浅尝辄止。应试体制的原因。工科学生都是以理科生身份参加高考,由于中学阶段过早文理分科,学生只学习、阅读与考试相关的内容,没有时间涉猎基本的人文常识,阅读课外人文书籍更无从谈起。因此,工科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存在先天不足。
2.4教师的原因
工科的文化课程教学由基础课部的老师承担,由于学校、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加之与专业教师相比,收入、发展都没有优势,因此很多文化课老师也只是应付了事,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脱节,教学方法还是灌输说教式,导致高校文化课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工科是与地方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专业,很多工科教师除教学科研工作外,还承担有大量的工程项目课题。在物质主义的影响下,部分老师过多关注经济利益的获取,很少有精力投入到教学上,甚至出现学术腐败和学术浮躁的现象,对大学生学习产生不良影响。一个拥有优秀、高素质的人文师资队伍的高校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該校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层次。
3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途径
工科大学生由于学科类别所限,注重逻辑思维、理性分析能力较强,相较于文科学生,例如语言学、文学、历史学等,在人文素养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差距。这些来自学科上侧重点不足导致的人文底蕴不足需要通过其他手段弥补。校内通识课程的设置是最为常见的方法,其次网络课堂、校园文化、教师的言传身教都会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起到积极作用。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途径多样,如图1所示:
3.1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高校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做到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目前,虽然响应国家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号召,很多高校都开设了通识课程,并要求学生选修一定的学分。但是这些通识课程没有系统性和科学性,不是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生对人文教育的需求,开设比较随意,主要根据已有师资的兴趣。考核方式也比较宽松,走过场。而且通常是公选课,选课人数多,上课效果不好,学生往往也是选修比较好过关的课程。工科学生除完成自己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外,还应该开设一些涉及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学科课程作为选修课和必修课,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还要注重教学方法的与时俱进,注重师生互动。
3.2建设人文素质网络教育平台
网络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即时性强等特点,对于大学生及时获取信息、增加见识提供了便捷的途径。网络上有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这样学生可以轻松获取更多与人文素养教育相关的知识,而且网络打破时空的约束,随时随地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权。此外,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能进行互动。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传播迅速、资源丰富的特点和优势,建立校园内高质量人文素质课程网络教学视频,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文知识传播活动。例如充分利用学堂在线、学校精品网络课堂平台、慕课等各类网络媒介资源,以动画、图像、视频、声音、数据以及文字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从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3.3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教师的人文素质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前提所在,教师的道德素质、教学方法、教学态度、言行举止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精神文化培养。要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在当前功利化的环境下,教师不仅要恪守职业道德,以自己的人格修养、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还应具备丰厚的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知识,这样,在专业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将人文精神的培养贯穿教育的始终,挖掘和发挥课堂对人文素质的养成作用。
3.4构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文化所包含的文化资源对大学生有隐性教育作用,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要注重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学术氛围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要以“文化育人”为导向,不断改善校园的基础文化设施、文化氛围以及校园物质环境建设,形成具有良好的班风、学风以及校风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营造一个优质的人文环境。积极发挥校园文化活动载体的教育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系列人文讲座,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4结束语
大学不仅承担传授专业知识的职责,也是训练心智、培养精神品格的学堂。工科教育的使命不仅在于培养高级工程人才去推进国家工程研究,更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以提升国家综合国力。进行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促进大学生综合发展时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需要,也是大學生全面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