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互联网思维”改革
2017-08-18刘丽丽
刘丽丽
摘要 “互联网思维”这一概念一经提出,便立刻席卷各个行业,为传统产业经营以及教育等行业带来难以想象的冲击。但是这种冲击并非绝对,其无形之中也为处在发展瓶颈中的人与事带来了一定的契机和发展的突破口。本文中笔者将以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其以“互联网思维为导向的改革策略,望能为当前从事此项教育,以及以此为就业方向的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 互联网思维 教学改革 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6.042
很多人对“互联网思维”的理解存在误区,误以为只有身在互联网行业才需要互联网思维,或者认为普通的网络营销、网络操作、网络运营便是“互联网思维”。其实,这些认知都是极为片面的。从商业的角度来说,互联网思维可以被理解为对企业、对市场、对客户、对产品乃至对整个行业业态重新审视的一种思维方式。从思维的角度来划分,有关学者普遍认为“互联网思维”是由用户、简约、极致、流量、社会化、迭代、大数据、跨界和平台等九种思维组合而成的。而作用于教育行业的互联网思维,其最为突出的表现就在于互动教学、联接教学和网络教学。
1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互联网思维”改革的意义
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门极具应用价值的学科,现阶段社会各界对其人才的需求量是十分巨大的。但是也正因如此,这一学科在无形之中被增加了压力,这种压力来自师资力量、来自教学内容,也来自日益更新的现代科技带给广大社会受众有关审美需要方面的不断更新,而要想解决和改变目前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互联网思维”,利用其拓展教学内容、增加学习深度、洞悉国际行业发展形势,利用信息科技本身所具有的高速、快捷和超强的计算分析能力,满足不同环境、不同需求的人群的审美要求。
首先,“互联网思维”能够助力课堂互动实现多元化。任何学科的教学都是一门“互动”的艺术。换言之,当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之上,无论其讲述何种知识、传授何种理论,学生在课堂上都没有任何互动交流,那么这堂课不仅是对于学生而言毫无收获,对于教师而言也是毫无收获的。虽说教师在教学筹备的过程中,会阐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意义和具体教学内容,但是任何教学过程中,借助单一陈旧的教学方式,显然是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而借助“互联网思维”,对传统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最为突出的改变,就是能够实现课堂和教学互动的多样性,以此改变传统教学活动中单向灌输的局面。换言之,其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提供了更多的互动机会,师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实现直接对话与答疑,构建良好的互动氛围。
其次,“互联网思维”能够助力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找寻和挖掘不同事物以及使用者需求问的关联性。互联网时代的崛起,带给传统产业的又一项重大冲击就在于,它促使更多的人将对事物的关注点转移到对事物之间的关系上,而这种关系也就是后网络时代时常为人所提起的“联接”。作为一门具有应用属性的学科,环境艺术设计所要重视的不仅是市场以及社会的需求,更要重视客户的需要。设计工作者不仅要着重考虑装饰风格、空间利用、装饰材料等基本元素和信息,更要考虑到客户、材料供应商、建筑施工以及同行业其他设计师彼此之间的关系,更要熟悉当下市场、洞悉风格走向。就犹如每一年国际时尚界的四大时装周,会引领下一季度的趋势和流行元素一样,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需要设计师也不断收集案例、洞悉市场、熟悉风格,把握流行趋势。而目前各个信息传播渠道中,互联网是拥有最快更新速率、并且保持新闻即时性的最佳渠道,感受设计前沿,自然无法离开互联网。
再次,“互联网思维”能够助力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带给客户不同的生活体验。网络的出现,让任何一个人都有机会去接触更为广阔的世界,从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找寻自己喜欢的、符合自己审美的装饰和设计风格。所以目前在同行业中,客户对于同类型饰品和材料的选择频率日益降低。相反,根据个人喜好,选择符合自己需要、满足自己喜好的定制服务则日益兴盛。而要想实现这种效果,设计师就不可能离开互联网,就必须在海量的网络世界中,寻找符合需求的资源,满足顾客的不同体验需求。
2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互联网思维”改革策略
以“互联网思维”对传统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进行改革,便可以从“互动”、“联接”和“网络”三个角度来展开。
2.1“互动”策略
利用“互联网思维”而展开的教学互动,即实现师生平等的有效、双向互动。比如教师可以和全班同学共同建立微信群,在微信群当中布置作业、分享实践内容。比如利用直播的方式,反馈实践感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等。许多90后、甚至00后的学生,由于正逢中国网络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时期,网络语言更是时刻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改变其生活习惯,而教育工作者完全可以基于这些网络语言展开互动,如此自然会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举例来说,当教师开展中国古典园林的课堂教学时,如果单纯只是以呈现案例的方式来进行授课,学生可能只是在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当中感受中国古典园林,感受这一类型园林的风格,被动接受枯燥的理论,甚至不一定能完全消化。所以为了改變这一不良现状,笔者会在正式授课之前,为学生抛出这样一组问题:
中国古典园林有哪几种主要类型?
皇家园林和私人园林的主要代表有哪些?
为什么中国的古典园林主要集中在江南?
中国古典园林的几大要素是什么?
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在课前将这些作业布置给学生,而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在课前将作业完成,在课上予以呈现。当然如果学生在课下通过多方信息渠道依然没有收获,那么其自然便会带着问题,集中注意力去听教师的讲解,而教师只需要在课上稍加引导,将问题穿插在理论和案例当中,就能生成良好的互动效果。
2.2“联接”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学校、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本人意识到该学科实践的重要性,也会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任务发布的同时,增加实践内容的比例。但是当实践本身缺乏良性指导和规划时,其就极有可能变成“为实践而实践”的刻意行为,导致学生纵然实践也没有学到更多的东西,究其原因就在于实践频率过低以及实践相对集中。像环境艺术设计如此具有社会实践意义的学科,让学生仅在某一个时期展开实践、实践结束之后立刻回到校园,那么学生所领略到的仅仅是某一时期内的工作状态。我们面对的是千变万化的市场、斗转星移的风格,倘若个体忽视了这种前后一脉相承的关联性和延续性,那么所谓的实践,难以真正发挥自身的价值,其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也鲜有意义。
因此,为了充分发挥“互联网思维”当中的“联接”意识,学校在延续传统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路线的同时,可以将实践的战线进行有效扩充,即不局限于某一学年或某一学期,而是在完成一个专题的学习时便展开有效实践,一方面是为了巩固所学,二来是便于让不同时期的实践所得形成良性循环,始终保持与企业、与市场的高度关联。而且,毕竟校园和社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很多学生长时间栖身在校园当中,对真实的社会、真实的就业环境缺乏认知与关注,从长远来说,高频率的实践也是助其适应社会环境、提高其市场竞争力的有力之举。
2.3“网络”策略
首先,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一群人的力量是庞大的,而集合无数人灵感精华和思维创造火花的网络世界更是耀眼的艺术宝库。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整合案例,结合当下的时尚流行趋势,提炼、整合和总结出不同的学习案例、学习素材以及教学资源。
其次,艺术设计类课程不同于单纯的理论和计算类知识的学习,有时候,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依靠的是设计师独树一帜的创意,而有的则依靠设计师对流行趋势的把握。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会相对于其它学科更加具有不确定因素、更加具有挑战性,因而也更加需要网络时代的大数据资源对课程设置、互动模式进行分析和选择。
再次,学校方面可以利用网络建立评价系统,为接下来的课程设置以及日后的择业方向提供依据。评价系统的建立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广泛跟踪已经毕业的学生在社会上的事业发展轨迹,形成数据分析,以便对接下来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依据;(2)建立备课评价系统,可以同时对教师和学生开放,让师生利用网络實现交流,为接下来的授课方向以及教学内容挖掘到新的灵感和提供新的依据;(3)建立实践评价系统,包括课堂实践和社会实践两个部分,采取双向评价的方法,让教师和学生进行互评,让企业或者实践单位作为第三方来进行评价——评价系统的生成,同时还要定期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更新数据库,以便能够对学生的就业实践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3结论
较之传统的教学方法,“互联网思维”最为突出的特点便是打破常规、实现创新。在中国传统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当中,学生的思维很容易长期受到教师个人思想的局限,而这对广大从事创作、尤其是艺术创作学科的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利于其成长和发展的。而环境艺术设计学科要想利用“互联网思维”,将其优势得到最为淋漓尽致的发挥,关键就在于教育工作者的理解和应用,以互动实现联接、以联接实现网络,才能让传统教育焕发新的活力,更好地满足当今社会对该行业人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