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技能大赛推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17-08-18闫永霞
闫永霞
摘要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经成为展示公学结合教学成果的平台,引领着各行业新技术、新知识的发展方向,更促进了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本文就职业技能大赛对教学改革的作用进行分析研究,针对如何将技能大赛与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合理精神课赛融合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实践,并提出了有效措施。
关键词 职业技能大赛 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 课赛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6.009
深化职业教育发展,创新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实用型、技能型专业人才已经成为目前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近年来,随着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教育中不断的完善与创新,大赛的规模逐步扩大,社会参与度、认可度不断提高,各界人士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形成了共识:大赛倡导的理念是企业所需要的;赛项的选择,是新技术应用的体现。职业技能大赛的比赛项目和评分标准能够直接影响职业院校在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变革和创新,如何有效实施“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赛结合”也是各大职业院校一直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
1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作用
(1)职业技能大赛促进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职业技能大赛是影响职业院校的“风向标”,大赛环节的设计,是我国职业教育“能力本位”培养理念的一种体现,职业技能大赛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高职院校结合各类技能大赛,把职教改革的理念逐步渗入到职业院校中,增强职业院校办学活力,进而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培养社会、企业急需的高素质创新型和技能型人才。
(2)职业技能大赛促进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的改革。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比赛项目的设置非常实际而科学,不但能够跟得上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与现代生产实践相结合,更加联系实际,而且能够把专业所学加以集中、系统的展示,呈现典型的项目化、工程化的教学要求。大赛项目对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和教学内容有着很强的引领作用,技能大赛将学生放置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下,需要严格按照企业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完成任务,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大赛,能有助于找出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从而实现行业和社会的需求,推进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促进实现课堂教学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3)职业技能大赛有利于专业实训室的建设。职业技能大赛是结合企业实际岗位需求来设置比赛内容,按照行业标准、企业操作规范来评定成绩,高职院校通过参加技能大赛,发现实训软硬件环境的不足,依据大赛有关标准促进实验设备的购置,优化实训项目标准化、实训内容企业化;同时可以通过大赛平台与企业合作引进企业设备投入,改善实训环境,促进专业实训室校企组合新模式的开展。
(4)职业技能大赛能推动教学团队的建设。职业技能大赛的考试内容是行业、企业专家智慧的结晶,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双重考核标准,这需要指导老师及时梳理自己的专业知识,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通过大赛找出不足,加强学习,提升和优化自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结构;同时,在指导大赛中,需要指导教师要具有开放超前的思维与视野,要敢于尝试研究,求新求异,帮助学生实现从理念创新到实践探索的发展过程。由此可见,职业技能大赛不仅能推动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还能促进专业教师教育理念的转换。
(5)职业技能能推动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企业参与技能大赛既可以提升企业的社会知名度,也可以找到高素质的技能型员工,高职院校通过竞赛平台可以向社会和企业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和办学实力。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进行形成多元化的模式,更有利于各个组织之间的沟通交流和技术的互通,有力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
2进行课赛有效融合的教学实践探索
2.1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的对接
(1)结合技能大赛和岗位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技能大赛中所需要的核心能力既体现了企业对专业核心能力的要求,也体现出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过程中,应结合技能大赛相关技术文件,同时开展企业岗位调研。通过分析大赛技术文件和岗位调研及研究,确定专业相关的岗位,通过岗位能力需求分析,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确定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加以改革和重新构建。
(2)融合技能大赛项目和企业项目到教学项目中。在课程项目化改革过程中,要适时合理地引入最新赛项内容。在项目引入过程中,结合企业岗位对项目内容进行分解,将整个岗位工作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典型工作情境,转换为教学情境,并将按照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一般规律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进行内容安排,将大赛和岗位需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渗透到各教学情境进行学习,再通过综合项目训练将该课程对应岗位的知识、技能融会贯通。
在每个教学情境的学习过程,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什么、解决什么、如何完成、如何评价等,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还要加强工作学习方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同时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成为做人高素质,做业务一流的创新型、技能型的复合型人才。
(3)完善学生成绩的评价体系。要实现有效地课赛融合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上体现,也应该在成绩考评体系方面进行改革,建立与之配套的考核评价体系,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可以借鉴技能大赛的评价原则和标准来考核学生学习效果,考核体系改革的措施如下:
第一,加强过程考核和職业素质考核比重,细化考核内容。考核内容包括:项目完成的质量、时间、实施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总结报告、知识应用的能力、团队写作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等职业技能的考核。
第二,考核标准社会化、企业化。社会化、企业化指的是考核标准要参照行业标准和企业考核标准,主要内容包括:在操作过程是否按企业操作规范进行,使用的技术是否符合行业标准,方案的制定是否适合实际工程等。
第三,考核的多元化。多样化包括考核主体的多元化、考核形式内容的多元化。
考核主体的多元化包含:自我评价、组内评价、教师评价。
考核形式内容的多元化主要包含: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考核:以试卷形式考核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以答辩形式考核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以操作形式考核学生的岗位实践技能;以分组竞赛形式模拟技能大赛进行阶段性的考核;针对学生参加社区服务、社会公益活动及自愿者实践活动考核考核学生职业素养。
第四,创新性考核。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个性发展,主要考核内容:在方案设计过程中是否有亮点、项目任务完成过程是否有创新、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能否突出自己的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考核。
2.2教学资源与岗位需求的对接
(1)加强“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过程、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关键。要培养符合现代高职教育“高质量的创新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师本身必须具备“高质量、创新型、技能型”的要求,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
首先,为校内专业教师提供行业、企业的技能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业调研、下厂实践锻炼。教师通过相关学习可以了解行业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新趋势;了解行业/企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进一步了解企业的用人情况和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开阔教师的思路,促进教师改革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其次,引进企业技术人员,企业技术人员有丰富的实际岗位工程经验,在课堂上能够引入实际工程,让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程内容;同时校内教师也可以通过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交流吸收他们的实践项目经验,通过交流进一步完善校内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实现与岗位过程的有效对接。
2.3完善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室作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也是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撑。高职院校在建设实训室时经常会面临着资金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模拟软件和真实设备相结合完善校内实训室。通过购置和开发模拟实验环境来弥补硬件设备环境不足的情况,搭建功能较强的实训环境,可以让学生通过模拟环境接触新的技术和岗位需求的技能。
(2)建设校内创新型的综合实训室。实训室的建设不仅要满足课堂教学,而且要能满足培养学生创新性项目的开展,同时也要满足各类技能大赛的需求进行项目培训。
(3)挖掘校外实训基地。通过技能大赛的平台,与相关行业和企业建立长期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让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让学生更好地接触岗位工作,培养综合素养。
2.4加深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的基石,是职业院校寻求发展的有效途径。要实现课赛融合的积极作用,必须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企业的参与度。首先,加强企业专家和校内教师之间的合作,发挥各自的特长,相互弥补,实施“校内导师制,校外师徒制”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其次,与企业合作开展“企业订单班”的教学模式,根据企业岗位需求设置专业课,将学生带入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中完成部分课程的实践训练,实现与岗位工作的对接。
3结束语
职业技能大赛的发展直接影响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和创新,会引导职业学校的课程模式和專业设置及时更新,有效地进行课赛融合的教学改革将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院校的教育模式和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不断更新的过程,如何让专业教育更加市场化,更具创新性,更能接近接近现实社会生产的实际需要,也将是我们高职院校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