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生成就动机的培养对策

2017-08-18王海兰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习得性成就动机

王海兰

成就动机在人的成就行为中有重要的作用,且中职生的成就动机具有可塑性。本研究从家长的正确教育、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以及自身的努力三个方面探讨中职生成就动机的培养。

成就动机是指驱动一个人在社会活动的特定领域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力量。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成就动机一直都是心理学家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受到心理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成就动机的提出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默里提出“成就需要”概念,并把成就动机定义为“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快尽好地解决某一难题”。麦克里兰和阿特金森在两人合著的《成就动机》一书中,将成就动机定义为“在具有某种优胜标准的竞争中对成功的关注”。阿特金森指出,每个人身上都有两种相互冲突的动机趋向:一种是追求成功的动机,一种是避免失败的动机,这两者在强度上可能不一样。成就动机对推动个体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取得成就具有重要的作用,且中职生的成就动机还没有完全定型,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本讨研探究中职生成就动机的培养对策,为教育者培养中职生的成就动机提供针对性依据,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全面发展。

一、家长的正确教育

家庭是学校教育的摇篮,家庭对学生成长和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也同样如此。研究表明家长对于他们孩子的成就动机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家长应该积极地对孩子进行成就动机的教育和引导。

(一)激发中职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往往缺乏成就动机。家长往往喜欢用物质来激励孩子努力学习和鼓励他们的进步,因此很多中职生的学习动力靠外部动机来支撑。外部动机对学生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是当外部物质对他们没有吸引力或家长不给予他们物质奖励时,他们很可能失去进取的动力。而内部动机则不同,比较持久而有效。因此家长要引导学生将学习的外部动机转化为学习的内部动机,积极培养学生的内部动机,让学生的学习和进步依赖于对学习意义的正确认识和实现自我理想的动力来支持。通过培养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加强对学习意义的理解,鼓励学生的上进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将有效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

(二)发挥父母的榜样作用

有研究表明,父母本身的成就动机是影响学生成就动机及行为的重要家庭社会化因素。成就动机较低的氛围容易助长孩子的依赖性,给予孩子较多的管束和限制;而成就动机高的家庭氛围比较强调个人的独立性,鼓励孩子自由探索。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中职生,往往独立性较差,对家庭的依赖性比较强,因此父母在生活中应表现出较高的独立性和成就动机,为孩子树立榜样。同时积极引导孩子对自身潜能的挖掘,提高自信心,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克服克服困难的能力,形成坚强的意志,不断提高成就动机。

二、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一)表达积极的期望

有关教师对学生的期望的一些研究发现,学生或多或少会实现教师的预期,尤其是教师对学生的真实情况了解甚少的时候。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在教师有高期待的学校里学习的学生,其成绩要比其他学校的好,当然,学生的自我预期也同样重要。

因此教师要学会表达积极的期望。一是等待学生的回答。研究发现,当教师对某学生有较高的期望时,等待他们回答问题的时间也较长。较长时间的等待意味着对学生的高期望,由此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二是避免对学生进行不必要的成绩区分。评价结果和分数应该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一件私事,而非公开的事情。在教学中进行分组时要避免形成等级化的分组。教师应该平等对待每个小组,尊重每个成员。三是平等对待所有学生。给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同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和同等的时间。尤其不要产生偏见。研究发现,教师经常会在无意中对某些学生持有较低的期望,而这将不利于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

(二)引导学生确定适宜的成就目标

要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还要引导学生确定适宜的成就目标。相对于普高学生,很多中职生比较自卑,有的还自暴自弃,很多学生对很多事情都无所谓。因此通常把成就目标定的很低,甚至没有目标。因此,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学习成绩,正确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不要把成就目标定得太低,那样发挥不了学生的潜能,当然也不要把目标定的太高,那样也会因为无法实现而遭受打击、失去信心。因而教师要教育和培养学生结合自身的能力特点,学会确定适宜的成就目标,以增强个体的成就动机水平,促使个体潜能的更好发挥。同时,要重视情感因素在成就目标设定中的作用,多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引导学生善于将目标转化为动机,进而增强成就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在帮助学生确定适宜的成就动机目标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自信心。自我效能感是对产生一定的结果所需要的组织和执行行为过程的能力的信念。在动机作用中,起重要作用的往往不是能力而是个体对自己是否胜任的知觉。因此教师要积极认可学生的进步,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获得学习上的认可,并积极认可寻求挑战的行为和创新行为。其次就是多给予学生鼓励,对个体的最优成绩进行鼓励,强化学生的好行为,促使此类行为的再次发生。学校应该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创造性的活动,由此来不断提升学生的创造性的自我效能感。同时要提高学生对自己能力的信念,一定要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中学生们成长与成功的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心理品质。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全面地看待他人和自己,还可以通过自我暗示,多给自己鼓励,相信自己能力等方法提高自信。自信心的提高会促进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增强,进而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使个体较好的适应社会、获得成功。

(四)帮助学生避免习得性无助

阿特金森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两种动机趋向: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避免失败的一种极端形式就是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的学生通常会认为不管自己做什么,都注定要失败或毫无意义。习得性无助与儿童幼年接受的不恰当教养方式有一定关系,也可能是由于教师给予的不一致、不可预测的奖惩引起的,使得学生形成这种观点:对于成功,自己无能为力。教师要尽量避免或减轻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教师应该多给予学生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强调学习目标而不是表现目标,因为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达到学习的目标,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要及时提供反馈。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对学生要有积极的、一贯的期待。

三、自身的努力

单有教师的引导和父母的榜样作用还不够,关键是中学生自身的努力。

(一)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

成就动机的培养和维持离不开学生对自己的客观评价。学生只有认识和了解自己,才能根据自己的能力确立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目标,再根据这个目标制定合理的计划,采用正确的方法,并正确面对最后的结果。只有同时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出成就,从而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潜能。

(二)学会积极的归因

要想提高自己的成就动机,正确的积极的归因方式很重要。学生对成绩的归因,通常从努力、聪明、运气和难度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如果把成功归因为聪明和运气,会认为学习成绩的取得是不可控的,失败后,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削弱,成就动机就会受挫。同样,若将失败归因为能力等稳定的因素,则会对个人的自尊产生消极的影响,并削弱其对成功的追求。因此,学生要学会将成功的原因归因为自己的努力等内部的可控的因素,这样往往就会产生积极的正效应,学生就会感到愉快,并积极地改变自己的低成就动机和争取更大的成功。而把失败归因为运气、难度等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只有正确归因才不会挫伤自己的积极性,才可以提高自身成就水平,改善成就行为。

(三)培养求知兴趣

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興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凡是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觉得心情舒畅和愉快,效率也较高;相反,从事自己不感兴趣的事,则可能心理动力不足,缺乏激情,效率也较低。对于中职生来说,他们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兴趣和情绪的左右。因此,要培养学习的兴趣,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增进学习的效率,促进学业成就动机的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福州旅游职业中专学校)

猜你喜欢

习得性成就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了不起的成就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例谈分数意义习题习得性教学误区
失恋“成就”的CEO
学业成绩与习得性无助: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初中生自尊和习得性无助感的关系研究
动机不纯
论幼儿的动机特点与良好动机的培养
习得性无助感与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