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的考古工作
2017-08-18鞠振义
鞠振义
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是中国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模式,是当前极具现实意义及具有可操作性的一种人类遗址保护措施。需要强调的是,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一定要重视考古工作,明确考古工作在国家遗址公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利于考古遗址的科学保护、深入研究及有效展示,也促进了考古学的进步与提升,为其提供了研究的基础。本文以桂林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通过对其考古工作简要分析进一步阐明考古工作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作用。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定义、意义及作用
这一公园的建设根本目的在于保护文化遗址,也是文物保护方面的一个创新。相关法律文件中明确提出,考古遗址公园主要是以遗址为主要场地,能够为人们提供研究、休息等服务,使人们能够直接接触到文物遗址,同时在保护文物方面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为了有效保护遗址及文物,我国各级政府及文物考古界积极进行探索,并结合实践摸索出建设考古遗址公园这个新思路及新举措,而从已经积累的经验可以得知,该保护模式有利于我国的精神建设和文化建设。
关于遗址公园的作用,《良诸共识》指出:“考古遗址公园不仅仅在文化保护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有利于对历史文化的研究以及保护,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的展示,将普通大众看不到的东西进行展示,使得更多人去了解历史、接触历史,同时也是一本天然的教科书,在教育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它,保护它”。
(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考古工作内容
考古工作的内容非常丰富,大致可分为考古历程、考古主要发现、考古研究成果三大方面,具体内容为考古工作计划、考古测绘、考古调查与勘探、考古发掘、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考古发掘现场组织管理与环境建设、考古资料整理与保管、考古研究成果发布与展示等。
二、考古工作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的作用
考古工作具有非凡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重要性不言而喻。考古也是深入剖析古代精神的主要方式和最有力的证明。那就需要相关人员始終分工负责,将考古遗址公园的工作细化,一系列相关知识和技能也不可有所保留,各个程序和环节,都离不开他们的劳作。
(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考古工作的长期参与及支持
实践证明,缺乏考古工作方面的积极参与,在进行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方面就没有相应内容及依据作为支撑,必定会对其发展非常不利。尤其是出土的文物,它们历史悠久,又常年埋藏于地下,极易受到破坏,为此,要求从事考古工作的人员在综合素质上较高。建设考古遗址公园模式的提出,可以调整过去考古工作与大遗址保护规划之间相分离的这种工作状态,转为共同开展及共同规划。尽管考古工作者以及规划工作者在工作侧重点上不同,但是各自均具有自身的专业优势,且这些优势具有不可替代性,其中前者在考古科学方面的素养较高,能深入了解考古遗址,在这些方面的认识更为深远。而在后者方面,其在就如何对考古遗址公园进行规划方面的造诣较深。为此,强调两者之间的紧密合作,这是确保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实现科学化的重要保障。
桂林甑皮岩历史悠久,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考究其发展历程,在此地建立考古遗址公园是较为合理的。博物馆、文化局等相关部门共同投入到相关的研究工作之中,而且同步进行了一个课题的探讨。这些工作者都是各个部门的文化尖子,以尽量减小文物的破坏、充分研究其历史文化意义为目的;可以向国外披露相关信息,吸引对我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科学家,这就利于充实考古的实力、减小考古工作的阻力和障碍;将考古的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由专门部门负责,并可以通过撰写文章或书本的形式进行披露或保存;结合多种文化因素,联合各领域的专家,共同推出新的课题。
(二)评估考古遗址的内涵及价值与划定范围离不开科学考古工作的支持
就考古遗址公园而言,其在价值方面如何,该如何对其划定范围,这些方面的工作开展,均需要参考基础资料,而这些资料则由考古学家通过深入勘探及研究获得。“其中,首要前提就是准确判断、科学勘测、考究资料、细致探究。总体把握考古工程,宏观控制各个步骤。”所开展的考古工作,能对考古遗址的历史沿革进行客观且科学的评价,具体包括在建设遗址之前的状态,使用遗址中的状态及废弃遗址之后的状态。考古学者在其开展的考古工作中,所获得的相应资料及研究成果,有助于人们对考古遗址所具有的诸多价值进行了解,这些价值有科学方面的价值、历史方面的价值、艺术方面的价值以及社会方面的价值等。而对考古遗址公园形成科学的认识,这是对其规划定位的基础。
在划定考古遗址的保护范围方面,同样需要立足于考古发掘并因此掌握的相应科学依据。如若没有超强的判断能力和足够的理论知识作其铺垫和根基,难以继续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科学的挖掘方法和研究渠道,以及高素质的考古人才,才有可能进一步深入,并为建立遗址公园的相关环节提供动力。
(三)保护及展示利用考古遗址需要依赖于考古工作提供的资料及展示对象
进行考古发掘工作,与可持续保护展示利用结合起来,这是考古发掘工作其中的一个重点思路。当然,并非是所有的大遗址,均要建设考古遗址公园并来展示遗址相应的内容、对象等,事实上,是否建设考古遗址博物馆主要根据考古工作的研究来进行确定。
在制定桂林甑皮岩遗址的保护展示方案方面,以及采取的遗址保护工程方面的工作,都有考古工作者参与至其中。而且唯有这样,才可利用科学的策略和切实的计划,以此来促成保护展示的有效及深入。
(四)考古工作本身和考古成果是考古遗址公园的重要展示对象
所开展的考古工作,其本身也是考古遗址公园展示系统中非常重要的展示对象。而开展的这项工作,包括这些方面即进行考古调查及勘探,以及发掘与对现场进行保护,此外还有实验室的修复等,把这些方面的整个过程展示出来,使得观众能有身临其境感受考古发掘全过程的心理体验。具有条件的这些考古工作现场还可以适当允许公众到考古现场进行参观,甚至还可以安排部分人员参与到考古工作中来,这对深化理解考古学非常有利解,还可以切身感受到考古工作人员的艰辛,无形中有助于提升公众保护大遗址的这种责任感。而在考古学家方面,则有责任及义务向每一个观众展示自身的考古发现及研究成果。
当前,桂林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对考古发掘的甑皮岩遗址部分做了保护,对出土的石器,陶器,人骨,螺壳等进行测定研究,并对研究成果写成考古报告,对外公布,让更多的人了解甑皮岩先民的生活。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专门建立了博物馆,陈列展示出土文物以及复原影像资料,让更多观众了解了考古工作的同时也了解了甑皮岩遗址。
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考古工作遵循的原则
(一)最小干预、最大保存原则
对古遗迹的研究是为了了解历史,推崇文明,并不以破坏它们为代价,而是尽可能保留原型原貌。
尽管甑皮岩遗址在2001年前经过较大规模的清理与发掘,但除保留下来的探方隔梁及部分未清理到底的探方外,仍然保留着约70平方米未经近现代任何扰动的原生堆积,对其进行发掘,无疑是省心、省力又容易出成果的事情,但此次发掘人员未敢冒然进行发掘。原因有三:其一,再次发掘甑皮岩遗址的初衷是本着“保护第一,发掘第二”的原则而展开的,保护是目的,发掘是手段;其二,文物资源不可再生,尤其是南方地区的洞穴遗址,面积本来就小,目前能较好保存下来的遗址更是凤毛麟角,该发掘者希望尽可能多地保留遗址的文化堆积,维持遗址原貌,这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其三,学科在不断的进步,理念在不停的更新,发掘技术及手段愈先进,从遗址中提取的文化信息也会越来越多。现在比过去做得好,但后人做的无疑会比现在更好。另外,发掘者,尤其是发掘的组织者个人学术理念及专业素质的高低,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发掘工作的最终成果。基于以上考虑,此次发掘者把发掘面积控制到了尽可能小的范围内。
(二)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原则和信息完整性
包含桂林市文物工作队在内多个部门携手所编著的《桂林甑皮岩》中写道:“遗址发掘严格依田野考古发掘规程进行,由于洞穴遗址埋藏环境及条件方面较为特殊,出于尽量获取遗址内所保留的文化及自然信息方面的需要,尽可能深入、细致入微,在考古范围内的地域,每一片土地应该都被纳入研究之列,不论大小,悉数选出,以供分析与研究。为了解当时人类对植物的利用情况,过完筛的土样被全部保留下来,在发掘工作结束后,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心赵志军博士设计制作的浮选机,来进行浮选工作,共浮选的土样为8700多升。收集的浮選(主要是水面漂浮的这些炭化物)及粗选(沉淀在下部的炭化物或非炭化物)的标本,并拣选筛漏的的细小动物遗骸,如鸟类、鱼类等遗骸,供进一步分析研究。”
(三)遗存保护的可逆性及展示的科学性原则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的评定细则中第二大项“遗址的考古、研究与保护”中第3小项“遗址本体保护”就“保护的科学性”提到“多保护、多研究、少破坏”的要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的评定细则中第三大项“遗址的展示与阐释”中的第4小项“公众参与”提到“考古成果的类型及披露的对象内容或形式渠道”的要求,据此,我们严格按照上述要求做好各项工作。
2001年4月,再次对甑皮岩遗址进行挖掘,并和相关单位进行合作,其中就包括岩溶地质及文物保护单位等,在整合相应力量之后进行发掘及勘探,以此来深入了解洞穴的地质构造情况,判定地下岩溶管道、裂隙的分布及地下河的走向方面,便于在这基础上制定有效的保护方案,进而能全面、妥善地保护这一在中国史前考古学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总之,这些措施都是为了保证以后展示的科学性。
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考古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开展有效的考古工作,这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而言,是其获得生存及实现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的保障,而在确保考古发掘及考古研究实现科学性方面,以下这些方面需要注意。
(一)强化具有科学的保护意识,避免考古工作对遗址造成破坏
考古一定不要以牺牲古迹为代价。考古遗址公园在某程度上是我国的历史生活的真实再现或反映,对其建设和保护,上至国家下至地方,均采取了一系列策略,以求维护我国古老的文化佐证。其中,很多环节既关键又繁杂,一旦出现漏洞,某个古老时期的生活艺术和文化准则等就会成为谜。由此一来,如何构建相应的保护框架,尤为重要。还需要以实际为基础、以专业水平为背景,而且要循序渐进。
1973--1975年较大规模的发掘结束后,因各种原因对甑皮岩遗址进行的小范围清理工作一直断断续续的进行着,大部分遗物的标签或霉烂,或因受潮而漫稳不清,或己经遗失。借鉴之前的不足,2001年再次发掘的时候进行了科学规划和精心准备,出土的文物和遗址得到了妥善处理。
(二)以素质为根基,以研究课题为手段
课题有利于结合被研究对象的纵、横两个方向的特点、性质、表象等,以提高我国的学科水平和能力。当然,一定要根据实际,坚守唯物主义理论,并且采用科学的探究方法,使用高超的技术,提高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利用率。既然这样,考古者就应该如此行动,培养自己的能力,掌握丰富的知识,完善本领以促研究之进步。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桂林市文物工作队、甑皮岩遗址博物馆等多机构、多学科、跨领域、跨部门合作实施“桂林洞穴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丰富。
(三)推进理论成果的积极价值导向
考古人的科研成果要整理存档,这是无形的财富,价值可观。当然,如若所研究的成果对社会和大众有益,应该进行披露,服务于社会。为了弘扬中华文明,加强民族责任感,可以向社会公布考古成果,也可以让民众参与其中。如此,赋予了考古工作弘扬、宣传、科教等作用,还可能迸发出更多的力量,产生更大的价值,促进当地文化发展。
桂林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公众考古这一方面做的还不够完善,结合考古遗址发掘的过程情况以及已经获得成果,从桂林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层面上来说,应多组织举办公众参观学习活动,让公众了解考古,让考古不再变得神秘。
五、结语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对于考究中华古老文明意蕴、精神品质、生活状态等,极为有利。单纯依靠考古人是万万不可的,文学界、历史学界、自然学界、环境学界等,都有责任参与其中。而且以此来服务社会,公布大众,传承中华文明。本文便从此方面着手,并举例论证,为读者呈现了考古的具体事宜和必备措施。
考古工作是遗址保护的基础,是发掘一个国家和民族底色文化和古老文明的基础。但是保护文物的工作便遇到了很大的阻力。考古得当,所呈现的资料和文献,也就是科研成果,就会始终伴随着宣传文化的步伐;反之,考古失误,考古遗址公园的相关工作都会停滞不前,甚至可能倒退。那么,考古过程中多少个小细节,均离不开严谨细致考古勘探工作方面的支持,基于此,考古遗址公园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能缺乏考古勘探工作方面的长期支持。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