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画电影中的自然教育对中国少儿游客的教育意义

2017-08-18谢镕键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动画电影动画心灵

谢镕键

近年来关于中国游客在国外著名景区的负面行为报道较多,说明国民需要从少儿时代起就树立起良好的自然审美观与环保意识。内在的环保意识比外在的强制惩罚措施更有助于塑造高素质的中国游客,自然教育对此能起到较为积极的作用。动画电影是中国少年儿童接受度較高的电影类型,具有较好的宣传教育功能。自然教育类的动画电影,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的意识与情怀,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教育主要包含智识教育与心灵教育两方面,其中智识教育侧重于传授知识,而心灵教育则侧重于德育教育。在知识与德育并重,教育做得比较成功的日本,以热爱大自然为核心的自然教育是德育教育中极为重要的方面。而中国的应试教育,则过于偏重知识而忽略了心灵。电影是弥补应试教育缺陷的一种心灵教育方式,因为电影是一门借助心灵而成就的艺术。动画电影是儿童青少年这个群体比较喜欢的一种电影类型。以自然教育为题材的动画电影,可以帮助孩子们从小亲近自然,陶冶情操,培养出和谐的爱和对环境的责任感。自然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内容,这在旅游文化方面体现得比较明显。

一、自然教育的现实意义

以体现国民形象的中国游客为例。近年来,中国游客在国外景区的诸多不文明行为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美国、法国、韩国、英国、泰国等不少国家的官方媒体都做出相关报道。例如,中国少年在埃及千年神庙浮雕上刻下“到此一游”的事件也曾引起过网络热议。孩子的父母在道歉的同时,称“孩子成绩一直都很好,平时也很听话,但性格有些内向。”这说明“成绩好”的学校教育与“很听话”的家庭教育中还存在某种缺陷,导致许多国人未能形成一种优质的旅游文化。这种旅游文化的缺失,表现为对自然、人文环境的缺乏尊重,严重影响着国人形象与国家声誉。

归根到底,优质旅游文化的形成,除了有外在的强制性惩罚措施,更需要内在的游客的自觉意识。这种意识的形成,只能依靠更高质量的自然教育,而且必须从儿童青少年时期抓起。根据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针对教育的“自我同一性”原则,教育应该使学生寻找内在的同一性,减少或消除学生内心的矛盾和精神上的分裂。并且帮助学生认识到自我与非我的统一,即个人与社会和自然的统一。但如果孩子长期处于家庭或教室等与大自然接触相对较少的封闭的小环境中,缺乏对自然乐趣的体验,便难以与自然环境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和达到理想的自我同一性,从而难以培育出真正健康的身心。所以,自然教育才是真正符合自我同一性原则的。

中国传统教育中本来并不缺乏“自我同一性”的自然教育思想,“天人合一”自古以来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思想成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老子的《道德经》中与庄子的《庄子.齐物论》中,便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以和同天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按照老庄的道家思想,体悟自然之道的人,可以帮助身心摆脱外物的束缚,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汉代《淮南子.主术训》中则有“殄不掩群,不取蘼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保护自然环境的政策描述。只可惜在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天人合一”等传统文化思想被过于强调“人定胜天”的斗争思想等取代,某种程度上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了起来。

所以,自然教育不仅可以丰富智识教育,更有助于心灵教育。学校、家庭、社会是实施教育的三个主战场,应该为自然教育提供广泛支持。对青少年儿童而言,动画电影是宣扬自然教育思想的重要载体。对已有的自然教育影片进行研究,尤其是动画电影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动画影片中关于自然教育常见的两种题材是:动物电影、环保电影。

二、动物动画电影与自然教育

大自然中的小生命很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心与亲近感,萌发交朋友的愿望。能与动物和谐共处的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同理心,懂得关心和照顾他人,通常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动物为主角的电影,通过展现与人类并存于世的动物们的生活状态,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体会自然与生命的心灵体验,也常常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动画在演绎动物电影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真实的动物演员训练难度较大,难以完全按照人的指令来进行表演。而动画方式则不会受此限制,拥有巨大的创作空间。1994年,由迪斯尼公司推出的二维动画电影《狮子王》大获成功,夺得两项奥斯卡奖项并风靡一时。此后,由于技术的发展,3D动画电影逐渐取代二维动画电影成为主流。《精灵鼠小弟》、《冰河世纪》、《海底总动员》、《加菲猫》、《功夫熊猫》、《里约大冒险》等优秀三维动画电影不仅接连创造着票房佳绩,在艺术评价方面也赢得广泛好评。

在商业动画电影方面,目前中国与国际顶尖水平还存在着不小差距。但在动画电影发展的早期,中国的艺术动画电影却成就非凡,获得过不少国际大奖,其中不乏动物动画电影的精品。例如,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用拟人化的方式展示了一群小蝌蚪生动感人的寻亲之旅,讲述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该片于1961年在瑞士第41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上获得短片银帆奖,并在之后的多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在世界电影史上写下精彩的一笔。1981年,采用敦煌壁画形式的《九色鹿》,描述了一只美丽善良的神鹿惩罚恩将仇报的小人的故事,教育人们要信守承诺,不可忘恩负义。黑猫警长、舒克和贝塔等拟人化的动画形象,以其鲜明的性格特点深入人心,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近年来比较成功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也都成功创建了以动物为主角的动画形象。

动物主题的动画电影,让孩子们感受到新奇的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动物同样具有勇敢、团结等和人类一样的品质。树立起这种意识的孩子,不仅更容易与小动物们友好相处,还能体会到动物带来欢乐和启迪,拥有一个多彩的童年。当孩子们通过这样的自然教育获得心灵的健康发展与人格的自我完善,久而久之,当他们到自然景区进行游历时,也会具备爱护动物与尊重生命的行为风范,而不是出现对野生动物的攻击性行为。

三、环保动画电影与自然教育

自然景区成为旅游热点,是因为向游客提供了一种回归自然的精神场所。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自然环境遭受污染的现象屡见不鲜,已经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健康。大眾普遍在潜意识中对现实中的环境破坏感到不满,开始怀念起过去山清水秀的自然风貌。

2009年,积极采用动画技术夺取了多项奥斯卡奖项的美国影片《阿凡达》,旗帜鲜明地宣扬保护自然环境,以战士的精神来对抗人类对资源的野蛮掠夺,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广泛的赞誉,票房也极为丰厚。之前的美国动画电影中,环保题材的影片也不乏精品,如1992年关于砍伐森林和废气污染的《芬谷林:最后的雨林》,1995年关于拓荒者向印第安土著争夺自然资源的《风中奇缘》,2007年关于污水问题的《辛普森一家》等等。

而在中国,最为人所知的恐怕还是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那些宣扬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动画电影。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中,自然气息随处可见。例如,《幽灵公主》中茂密的大森林,《龙猫》中青青的田野,《天空之城》中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风之谷》中灿烂的星空与静谧的山谷,充满着夕阳、大海、蓝天、藤蔓,木屋、风车等温馨的自然元素。人物风格也是简单而朴素,与环境一样清新自然。孩子们是绝对的主角,用童真感受着世界,认识到只要自己保持纯洁的心灵,勇敢面对外部的各种困难与挑战,便能走出困境。在这些动画电影中,孩子们纯净的心灵与大自然之间普遍存在一种神奇的共鸣,与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谋而合。宫崎骏始终坚持着“人与自然必须共生”的创作理念,其动画电影作品处处充满着自然的美感,希望在工业文明时代可以坚守着一份对大自然的尊重与热爱。

相对而言,中国动画形式的环保电影还处于比较缺乏的状态,但近期也出现了可喜的进步。2015年上映的《熊出没之雪岭熊风》,获得了巨大成功,赢得近3亿的总票房。这是一部既以动物为主角,又以环保为主题的动画电影。影片中,熊二成为最出彩的英雄,勇敢地击败了偷猎团队,在拯救森林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的成长。片中对亲情、友情都有生动的展示,获得了不少好评。

在《熊出没之雪岭熊风》之前举办的“麻辣鲜师分级专场”点映中,京城百名老师提前观看了全片,超过90%的老师把票投给了“适合全年龄观看”。有老师认为影片“情感细腻温暖,环保理念出色,能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是非观。”

可见,环保题材的中国动画电影并不缺乏观众的认可,也是将自然教育思想寓教于乐的重要途径。国民教育决定国民素质,环保意识的增强虽然不是彻底改良游客不文明行为的金钥匙,但一定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整体素养。此外,在国家愈加重视环保问题的大环境下,中国的环保动画电影也拥有亟待发掘的巨大潜力。但要做出具备中国特色的精品,必须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对大自然有真挚的热爱,用具有美感的故事、人物、画面、音乐等来触动观众的灵魂,感化他们的心灵。

四、结语

究其根源,近年来广为诟病的中国游客不文明行为是国民素质有待提高的集中体现,这种现象源于内在审美意识的淡薄、人与自然的身心隔离。当大众普遍懂得欣赏自然之美,尊重生命与热爱自然环境,国人才会真正拥有优质的旅游文化,才能向世界展示更为优良的国民形象。这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是从小就培养起来的。电影是进行意识输入的重要工具,不仅可以娱乐大众,也承载着宣传教育的社会功能。以自然教育为主题的动物、环保动画电影,非常符合孩子们的审美方式,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纯净的心灵与美好的情怀。期待国产动画电影中能早日出现超越宫崎骏那样的自然教育题材的经典作品,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态观发扬光大,帮助孩子们成长为有高度自然审美观和良好行为风范的高素质国民。

(作者单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旅游学院)

猜你喜欢

动画电影动画心灵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电影大导演养成记
动画发展史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没有一位观众曾看过这样的动画电影!
唤醒心灵
我是动画迷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