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原型理论的旅游创意方法研究
2017-08-18李文青
李文青
旅游是一个通过创意不断发展起来的产业,现代社会的浮躁和功利让旅游创意逐渐变成了单纯的模仿,同质化的旅游产品也让游客兴味索然。创意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一种突发奇想,也是一种思维源泉的迸发,那么这种思维活动是如何产生,而旅游创意又应该基于什么方法,本文从无意识的探讨,集体无意识的发现到原型的命名,原始意象的引入,探讨以上问题。
一、集体无意识与欲望
荣格认为“意识是完全对外部世界的知觉和定位的产物”。无意识则是对外部世界没有知觉没有定位,靠的全是自己內心无意识的领域,而在无意识之下还有更重要的,更巨大的集体无意识,它是集体的,普遍的,也是先天性的,与生俱来的。人是生来就有无意识的欲望存在的,旅游正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即人先天的无意识的欲望,从集体无意识来说,人类内心最原始的本能和欲望是什么?美国俄亥俄大学一项研究表明,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由15种基本欲望和价值观所导致的,分别是:好奇心、食物、荣誉感(道德)、被社会排斥的恐惧、性、体育运动、秩序、独立、复仇、社会交往、家庭、社会名望、厌恶、公民权、力量。举个例子,好奇心是人人皆有的,对于未知的事物,人类总是充满了好奇。很多旅游产品也正是激发了旅游者的好奇心这一原始欲望,神秘的金字塔,探索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太空探索旅游正逐渐成为旅游的新的方向。艺术创作必须起自集体无意识,顺应集体生活之流,旅游创意也是如此。
二、原型与神话
集体无意识的抽象性让人无法捉摸,于是荣格试图给集体无意识赋予具体“可视”的、可以分析的内涵和形态,借用了“原型”这一概念作为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也就是说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外在显现方式。既然原型是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的,并且可以与现实的人心灵相通,那么旅游创意中是否能找出这样一种契合原型的事物呢?神话似乎与之不谋而合,神话在旅游创意中处处皆有,一座高山,一湾湖水,一片大海,一栋建筑,没有了神话就没有了活力。云南石林 “阿诗玛”的传说,泸沽湖的格姆女神,山东蓬莱仙岛的神仙,牛郎织女的鹊桥,西湖的断桥残雪,就连鼎鼎有名的长城也有孟姜女一哭,正是因为有了神话的衬托和渲染,让旅游景点有了神秘的色彩和文化的血液。原型是一种我们会无意识反应倾向。我们会无意识的联想,是因为任何神话都有一个的原型,而这些原型潜藏在我们体内而又无法自觉意识到,但却能心灵相通。旅游创意也要探索人类这一心灵相通的原型,并将其嵌套在旅游产品上。
三、原始意象与乡愁
为了克服原型的神秘性色彩,荣格提出了“原始意象”这一概念,他认为:“原始意象是同一类型的无数经验的心理残疾”。荣格用原型意象来描述原型将自身呈现给意识的形式。原型本身是无意识的,我们的意识无从认识它,但是可以通过原始意象来理解原型的存在及其意义。原始意象就是原型的象征性表现,是原型的载体。说到太阳,我们会想到夸父逐日,后羿射日,接下来会联想到英雄主义;看到大海,会想到精卫填海、古希腊神话中的女妖塞壬,会联想到坚忍不拔的精神;看到月亮,会想起嫦娥奔月,会联想到思乡之情,悲凉之感等等,而这些具体的太阳,月亮,大海则是所谓的原始意象。我们会如此联想,是因为每一个原始意象都有其各自的原型,拿月亮这一原始意象来说,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中,月亮对于嫦娥来说,是一个痛苦和无助的归宿,是孤身一人的冷寂,对于后羿来说,是无法触及的无可奈何,是思念无果的悲伤。于是月亮在国人眼中就成了思乡的代言词,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乡村旅游正是利用乡愁发展起来。作为一个符号,意象将意义内容指向更深层次的情感、思想,而旅游创意需要做的就是找到一个原始意象来表现原型,并设法将这一意象指向更深层次的情感和思想。
四、结语
荣格的原型理论存在从无意识的探讨,集体无意识的发现到原型的命名,再到原型意象的引入的逻辑结构,旅游创意也要沿着这一脉络寻求创意方法。塞尔缪斯认为荣格的原型理论以其宏阔的视野包容了心灵的各个方面,在理论上具有创新性,并且能够和广泛的文化领域、自然科学领域进行交流和对话。旅游创意需要迎合旅游者需求,旅游者作为一类群体,正是荣格理论所指向的一类集体。人的集体无意识需要旅游创意去探讨人内心最原始的欲望和本能,也正是经济学所说的需求理论,原型又要求旅游创意要寻找一个人们内心潜意识的原型,而这种原型又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因此需要再找一个载体来将原型具体化,那便是原始意象,旅游创意最终就是需要需找到这样一个旅游者潜意识中的原型,并通过将这一原始意象与原型相连接,连接个人情绪与个体无意识,连接旅游者与集体无意识,从而让创意迎合旅游者需求,并且能触动旅游者更深层次的思想情感。总之,旅游创意需要迎合大众的潜意识的喜好,并且能在大众的潜意识中找到原型,得到旅游者的共鸣。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