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演艺视角的重庆旅游产业融合研究
2017-08-18陈彬彬
陈彬彬
旅游发展体现产业融合特征,这使从文化演艺研究旅游产业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文化演艺视角,以实景演艺为代表分析重庆旅游与文化演艺的融合现状与特征,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可供参考实践建议。
旅游向多产业融合方式产生新业态,推动产业相互交叉、渗透,创新市场发展。“十三五”旅游业规划推广“景区+演艺”等景区模式的旅游娱乐发展。有利政策与市场环境推动旅游与文化演艺融合宽度与深度加强,实景演艺正是当下主要表现形式。
一、重庆实景演艺与旅游融合的现状
实景演艺走进旅游产业开始于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创新文化旅游产业运作模式。
重庆旅游实景演艺发展相比较晚。2011年武隆率先成功推出实景歌会《武隆印象》,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川江号子”特色的巴渝文化风情。2014年酉阳桃花源景区推出实景演出歌舞剧《梦幻桃源》,演绎酉阳历史、自然山水、文化和民族风情。2015年南川大观打造全国唯一的抗击日寇大型实战表演景区《川军血战到底》,发展南川红色旅游产业。2016年忠县推出长江三峡大型山水实景演艺《烽烟三国》,展示三国壮丽历史,打造全国知名的忠文化旅游目的地、长江三峡知名生态旅游目的地、三峡库区历史文化名城。2017年5月重庆即将推出三峡文化的新篇章《归来三峡》。
重庆实景演艺与旅游融合主要集中在将文化以艺术形式转变为旅游资源的探索,这是旅游融合的外在形式,离其真实内涵还有距离。实景演艺与旅游融合是一个双向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旅游产业与文化演艺融合相互作用和影响。
二、重庆实景演艺与旅游融合的特征
一是精准发力,重庆借助实景演艺剧目壮大各地文化旅游产业。以忠县“烽烟三国”为例,旅游扶贫精准发力,打造新建剧场等,填补了重庆三峡库区三国文化、忠义文化实景演出的空白。
二是借势造势,重庆利用实景演艺剧目做好各地旅游品牌营销和旅游形象推广。围绕实景演艺剧目策划,推出特色化乡村一日游、二日游等精品旅游线路产品。精心设计形象宣传片、徽标、视觉识别系统,投放户外广告,加强线上线下营销拓展。
三是创新驱动,重庆利用实景演艺剧目推动各地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充分利用微信、微博、云数据、“互联网+”等方式,加大各地实景演艺的内容营销与宣传。
三、重庆实景演艺与旅游融合的优化策略
图1 旅游融合优化内容
(一)打造旅游融合产业园,推动文化产业做强
旅游产业链分散广,持续性发展较弱,各地政府需利用政策、制度、资金等加以支持,打造旅游融合产业园,成为旅游资源与文化发展的孵化园,推动重点建设文化演出板块,形成集聚效应,加强产业深入合作达到成本最优化和资源共享。旅游融合产业园的建设,能够推动旅游与文化演艺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經济发展新形态。
(二)突出文化特性,推动文化推广与传承
实景演艺是体验文化内涵最直观的情景再现式。没有文化特性的演出是没有灵魂与吸引力的。因此,推动实景演艺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前提是旅游资源的文化特性。政府应积极推动当地文化的传承保护,让特色文化得以延续发展,以实景演艺方式展示,打造旅游独特性体验,塑造旅游景区形象与品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应用先进技术支撑实景演艺需求,品质化发展
实景演艺不仅表现在文化和艺术上,引入舞台机械、舞美设置等,利用多种高科技特效激发游客视觉体验感。国内绝大多数演绎场馆因为剧目问题、舞台机械配置与场景配合度低、特效简陋等问题使利用率低。因此,实景演艺与旅游融合要加强先进技术支撑,提升场地建设、场内硬件与软件设施,达到品质化发展,丰富表现形式与剧目设计,使融合扩展与延伸。
(四)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培养优秀综合性人才
实景演艺与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相对独立与完善。实景演出与旅游融合发展需求人才是既能理解旅游产业发展需求,又具备文化演出技能的综合性人才。因此,政府需要打造综合性人才培养机制,高校应设置双专业研读,进行复合就业培训,开发产业融合技能课程,加强产业实践学习,培养优秀综合性人才。
(五)打造宜居环境,提升居民幸福感
优异旅游环境是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产业融合的基础。产业融合发展需从自然环境、基础设施改善打造宜居环境,保证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文化演出剧目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旅游的目的在于纯净心灵,因此提高居民幸福感,不仅能促使更多人才愿意投身事业,更能使剧目设计直击游客心灵,传播与延续。
(作者单位: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