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昭通苗族(滇东北次方言)传统服饰的特点及文化内涵初探

2017-08-17杨志坤

魅力中国 2017年18期
关键词:苗族文化内涵特点

摘要:苗族传统服饰被誉为“无字史书”和“穿在身上的历史”。它在苗族的世代传承中,反映的是这个民族的外部形象特征,表现的是自身特有文化,记录着苗族的历史变迁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文以鲁甸县水磨乡为滇东北次方言苗族传统服饰的流传代表点为对象,进行了详细田野和整理论述,对昭通滇东北次方言苗族传统服饰的特点和文化内涵进行初探。

关键词:苗族;传统服饰;特点;文化内涵;

一、苗族传统服饰的流传生境

(一)自然地理环境

昭通境内有苗族(滇东北次方言支系,俗称花苗)约9万余人,分布广泛,主要居住在乌蒙山腹地和二半山区。苗族(滇东北次方言)服饰,在苗族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古朴的服饰能保留传承至今,是民族服饰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云南昭通、昆明、楚雄,贵州毕节、安順、六盘水等的苗族地区均有服饰传统,在昭通境内的昭阳、鲁甸、巧家、彝良、永善、水富等县区的花苗聚居地都有传统服饰的制作和穿戴。其中以鲁甸县水磨镇沟头、寨上等一带为昭通苗族传统服饰的流传区域代表。

(二)社会经济文化情况

鲁甸县水磨镇属于农业大乡,全县粮食主产区和畜牧业大镇。粮食种植面积6.3万亩,产量14981吨,居全县之首,占全县粮食产量的14%。但经济结构单一,种植业以马铃薯、玉米、荞麦为主,畜牧业以生猪、牛为主,群众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业、畜牧业和外出务工收入。经济总收入4143万元,人均纯收入 838元,粮食总产量1227万公斤,人均有粮 348公斤。

水磨镇苗族传统文化浓郁,保留有传统的民居和传统习俗,日常生活通用语为苗语。每年举办隆重的花山节,穿戴苗族服装,开展唱山歌、射弩等比赛。镇内有多位擅长表演苗族酒礼歌、唱苗族古歌的传人。

(三)苗族传统服饰制作技艺流传历史简况

据鲁甸县志等资料记载和访谈对象描述,苗族传统服饰制作技艺自苗族迁入昭通境内便相延传承至今。火麻等原材料和织布机等工具一直没有改变。在民俗最为不易变迁的丧葬中,苗族民众逢人去世历来必用传统麻布裹脚包身。从这一情况来看,苗族传统服饰制作有久远的传承历史和深远的影响。

二、苗族传统服饰的特点

苗族服饰,反映的是这个民族的外部形象特征,表现的是自身特有文化,记录着自己的历史变迁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昭通境内的滇东北次方言苗族传统服饰有材质天然、耐磨保暖、艳丽多姿、内涵丰富、穿戴讲究的特点。

(一)苗族传统服饰的制作取材天然、工艺复杂。

苗族传统服饰的制作用天然的麻和羊毛纺织的土布比较粗厚,再生产劳动中穿着比较耐磨耐用,同时具有防寒保暖的功用。苗家女孩从八九岁起就要学习自己种植麻、织布、做衣服等。苗族服饰的制作需要经过种麻、割麻、剥麻、绩麻、煮漂、纺线、织布、裁缝、挑绣、织锦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从种麻到衣服做成,这一整个过程少则一年,多则几年,这繁琐而费时的工序,无不反映了苗族妇女们的勤劳和智慧。

(二)苗族传统服饰色彩艳丽、纹饰繁复。

苗族服饰具有“无花不成衣”的传统,它之所以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历史”,就是因为那些丰富精美的色彩和花纹。服饰色彩搭配主要采用白、红、黑为主色调。服饰上的纹饰图案都是由心灵手巧的苗族妇女精心挑绣或编织而成。服饰“披肩”肩部的菱形等几何图案通常采用的是错色编织法,在织麻布的过程中将羊毛弹松,去粗留细,染成红、黑、緑、黄等色线,根据图案的颜色搭配,将对应颜色羊毛线作为纬线,在织布过程中不断变换色线,根据图案在布面所占宽窄将每根色线以长短方式编在布的正面上,最终织成两色或三色等色交错的花纹厚麻布。在制衣过程中采用刺绣最多的是“披肩前后两面”、“背牌”、“长袖”、“裙子”等部件的纹饰制作,这些服饰部件上的“回”字形、“工”字形、小方块、曲线、花草等图案,大多采用的是等针梭绣法和两针交叉绣。苗族妇女的精湛绣艺都是从小同长辈处习得,从熟悉绘制运用各种传统图案,根据图案颜色搭配各色棉线,到娴熟掌握针法,做到起针能绣,落针均匀,针脚平整严密,才算较好地掌握了刺绣技艺。出色的女红技艺不仅是苗族妇女心灵慧巧的体现,也是传统婚俗中评判每位苗族姑娘勤劳、善良和贤惠的重要标准。

(三)苗族传统服饰内涵丰富、穿戴讲究。

苗族服饰历史悠久,尽管在图案上发生了千变万化,纹饰却始终蕴涵着对故地的思慕和历史的记录。由于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只能依靠世代口口相传,将流传千年的故事、先民居住的故土、迁徙漂泊的路线等点滴无遗地融进服饰文化中,一针一线地绣进衣冠服饰里,世代“穿”承,永不忘怀,因而,苗族服饰被誉为“无字史书”和“穿在身上的历史”。 昭通苗族服饰在穿戴习俗上十分讲究。比如:婚嫁时,新郎新娘穿的盛装要较为艳丽夺目,其他同龄亲友颜色稍逊色,但整体款式颜色很相近;丧葬场合禁忌艳丽服装,只穿生活便装或一般装束,颜色不鲜艳显眼;有盛大节庆或接见远方贵客时都穿盛装;在年龄层面,少年和青年男女在着装和搭配上相近,色彩较为艳丽活泼,中老年长辈多以单一颜色(白色或其他浅淡色)为主,搭配简单。苗族在头饰方面,主要体现服饰在人生礼俗中的功用。头饰以女子头饰较为丰富,未婚女子头饰一般将头发扎束或编辫,已婚女子则将头发绾于头顶呈“平头髻”、“宝塔髻”或“双螺髻”等样式,其中“宝塔髻”曾在苗族迁徙中起到藏带作物种子的作用;“平头髻”在苗族妇女的多种头式中最为普遍,将羊毛染成黑色混入头发,挽成条形至于头顶,别上梳子或金属簪子,露出梳把,形如磨盘,蔚为美观,便于劳作;男子头饰普遍短发,已婚或中老年男子则包包头或戴帽子。

三、苗族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及现实意义

昭通苗族传统服饰主要以麻作为原材料,采用白、红、黑为主色调。女装由内衣、披肩、背牌、裙子、腿带等部件构成,男装由内衫、披肩、背牌等构成,男女服饰制式相近,着重体现在披肩和背牌上,女男服饰的稍微区别则是女装内衣短、有裙装,男装内衣长,为麻布长衫。男女装披肩上的图案多以菱形等几何图案为主,代表其祖先的战袍、战旗等;背牌上多以“工”“回”字型图案为主,再现的是苗族先民曾居住的家园和城池。女子花裙中的“工”字形的线条,是纪念祖先居住过的山川河流及田地等,裙子上下并行的两条纹路,分别代表着黄河与长江。苗族最艳丽的服饰当属盛装,亦称花衣。昭通滇东北次方言苗族的传统盛装有两款,一种是披肩式(又称盔甲式),一种是长袖式,两种盛装不分男女,配饰众多,穿戴繁复,绚丽多彩。其中盔甲式花衣具有由古代军队铠甲服饰演变的特征,说明苗族在历史迁徙中是一个尚武、英勇的民族。

苗族传统服饰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历史”。苗族服饰上绘有长江、黄河、平原等象征物,是研究苗族迁徙史等的现实材料;苗族传统服饰有经穿耐磨、冬暖夏凉的特点。宽大的样式亦方便苗族民众进行社会生产劳动;其复杂的制作技艺是苗族先民世代探索、总结、传承的智慧结晶,体现的是苗族人民为适应自然和社会而不断繁衍生息的高超技艺;苗族传统服饰中绚丽的色彩搭配和固定的各种传统图案纹饰,蕴涵远古的文化气息和深厚的艺术内涵,对现代民族美术的创作和发展具有启示和借鉴的价值。总之,探究和保护苗族传统服饰对研究和认清苗族历史人文、文化传承、思维方式、艺术内涵、科技运用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洪林昌、周迎春.鲁甸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料汇编[M].鲁甸县文体局,2007.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水富委员会.水富文史资料·第七辑[M].中国政协水富县委员会,2015.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水富委员会.巧家县苗族文史[M].中国政协巧家县委员会,2010.

[4]中国苗族文学丛书·西部民间文学作品选[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杨志坤(1987-)男,汉族,云南易门人,本科学历,现任职于昭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猜你喜欢

苗族文化内涵特点
补妆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苗族老照片
漂亮的“银饰”
苗族关于诗歌的一些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