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紫砂的泥质与造型的关系
2017-08-17甘来兵
甘来兵
摘 要:宜兴紫砂陶艺起源于宋代,经历明清两代的成熟,发展到今天,紫砂拥有了更多的形态,不同的审美也使紫砂发展至今拥有了千变万化的造型、色彩、用途。在我看来,紫砂的造型美、材质美、适用美、工艺美、品位美这五项无疑成为鉴定紫砂的标准,它们两两影响,两两交集,尤其是材质与造型之间更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词:紫砂;泥质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1-0056-01
一、从各性看个性
说到紫砂壶,就不得不提它的泥料,因为泥性的不同影响了紫砂造型的多变。
号称“五色土”的紫砂泥,分为紫泥、朱砂泥、本山绿泥等三种,所谓“五色土”,是泛指色彩,表示泥色丰富,而不是绝对数目,其中以紫泥为最。五色土在中国历史初期就已经被赋予了不一般的象征意义:黄,象征居中的黄帝;青,象征东方太昊;红,象征南方炎帝;白,象征西方少昊;黑,象征北方颛顼。
有着不同象征意义的不同颜色的土壤有着不同的酸碱度、成分等等,紫砂泥也同样如此。紫泥包括质地细腻呈青蓝色的“天青泥”;位于矿层中部,呈紫红色、紫色,隐现绿色斑点,质软致密,间有微小云母闪烁的“红棕泥”;位于矿层中部,云片状结构,成紫红色,鲜艳明丽,细而纯正的“大红泥”。
紫砂壶的造型,说起来并不比其泥质的种类和各自的性质简单,大致说来可以分为几何形体、自然形体、筋纹形体三大类,各类造型皆有严格的工艺要求和规律依据:
几何形体造型,俗称“光货”,讲究器皿的立面线条和平面形态的变化,以及形体各部位间的比例关系,可分为圆器和方器两种。圆器,根据球形、圆柱形、圆锥形等变化而来,由各种不同方向和曲度的曲线构成,圆器的造型规划要求“圆、稳、匀、正”,显示一种活泼柔顺的美感。方器,有四方、六方、八方、长方、扁方等,主要由长短不同的直线组成。方器造型线面挺括平整,有楞有角,给人以干净利落、明快挺秀的阳刚之美的感受。
自然形体造型,俗称“花货”,又称塑器,是对模拟自然物体形态和带有一定的浮雕、半浮雕、线雕、圆雕装饰的壶式造型的统称。造型取材于自然界的瓜果花木、虫鱼鸟兽的形态,运用提练取舍的艺术手法,将自然形态予以变化夸张,创制成壶式。另一种做法是在几何形体紫砂壶上,以镂雕捏塑的手法,将壶的嘴、把、纽塑成自然物体的形态,或者在壶身显见部位施以简洁堆雕装饰。
筋纹形体造型,习称为筋纹壶或筋囊壶,是制壶艺人创造的一种规范精确、结构严密的壶式。它将自然界中的瓜棱、花瓣、云水纹等形态,予以艺术化规范化,形成流畅自然的筋纹,纳入紫砂壶的造型结构中,使紫砂壶具有一种秩序井然、韵律鲜明的美。这类壶式造型的突出要求不仅壶身必须是筋纹形的,而且口、盖、嘴、纽、把也必须制作成筋纹形,使之与壶身纹理相契合,达到上下映衬,身盖齐同的效果。在整体造型方面还应做到“体形和谐,比例精确,纹理清晰,深浅自如,明暗分明,配色合理”。
二、相辅相成方能相得益彰
明白了紫砂泥的性质和特色,也了解了紫砂壺造型的学问,才能够将两者合二为一地看。不同的泥性适合做成的造型不一样,不同的造型需要采用的泥料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这二者必然是相辅相成的,互相影响,有时甚至存在着互相制约的重要关系。 这是我在实际操作中经常会注意也是经常需要注意的方面。尤其是紫砂泥质在烧制中的收缩性对造型的要求,需要牢牢地把握,方能提高壶的成型机率。
一般来说,紫泥质地比较细腻、致密,所以便于做大,我在制作过程中,大容量的茶壶基本采用紫泥,比如我所制作的壶,最大一款达1800毫升的容量,如果采用原矿朱泥,成型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当然,除容积大小的制约外,也由于此壶整体成方形,分明的棱角更加需要质地比较柔软的紫泥。
红泥收缩率较大,烧成温度在1080摄氏度左右,通常只用其制作小品,容量在200毫升以内,做大容积的,一般也是选择仿古壶造型,因其圆润的线条与柔和的弧度相对于方形较易把握,在烧制过程中,虽然收缩性大,但弯曲的弧度起到缓冲的作用,就比较安全了。
三、结语
笔者在进行了无数次的亲身实践和翻阅资料了解紫砂泥料的特性后,也渐渐的了解了紫砂泥泥性和紫砂成型的特点,也在烧制失败的教训中更加客观的认识到两者之间的重要关系。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的实践探索,才会充分利用紫砂泥料的特性,制作出更加完美和谐,气韵非凡的紫砂壶器,制作起紫砂壶才会更加得心应手,成品也将更加具有可赏性。艺术的独创性独创性是艺术的生命,也是艺术发展的动力。任何一个紫砂壶艺人在他的壶艺创作中都会遇到一个普遍的问题,即传统的经验和成果。如果完全依赖传统模式,则最多只能重复别人的,也易于被别人重复,从而淹没在普遍性之中,完全失去自己的特殊性,即个性。如果完全不顾传统模式,违背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信手乱捏,则不可能成为壶艺作品,更谈不上独创性。?综观紫砂壶的发展史,也就是一部传统与创新的交融史,如果没有历代艺人不懈的探索、不断的创新,也就没有紫砂的今天。
参考文献:
[1]何继.紫泥—王度宜陶珍藏册[M].台湾奇园艺术中心,1993.
[2]姚国坤,胡小军.中国古代茶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3]傅英书,紫砂收藏的学问[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