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公众平台与微博传播模式的对比研究

2017-08-17张腾岳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传播模式微信公众平台微博

张腾岳

摘 要:本文分别阐述了微信公众平台与微博的不同传播模式,并着重探讨了微信公众平台与微博传播模式的差异性,旨在通过本文的研究,为网络社交媒体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微博;传播模式

中图分类号:G206;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1-0277-01

作为新形势下重要的自媒体社交工具,微信公众平台与微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占据的成分逐渐增多,而在传播模式上,微信公众平台与微博仍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性,此种不同的传播模式,所起到的信息传播效果与功效也各不相同。唯有对两者进行细致的分析,才能为现阶段社交网络媒体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微信公众平台的封闭化传播模式

对于微信公众平台而言,其用户只有对其进行关注,才能获取到其所推送的信息,屬于点对点的信息传播。而获取到微信公众平台信息的用户,也只有通过自身的转发或分享,才能将信息传播出去,使自身用户群得到所发布的信息,属于点对面的传播。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的设立,将用户由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互动者与创造者,并促使用户成就感与归属感增强,但其传播模式仍以朋友圈用户的相互沟通与交流为主,因此,其属于具有封闭化模式的传播形式①。

二、微博的开放化传播模式

微博是一种开放化的传播模式,这主要在于其通过发布字数的限制,将众多用户等级与水平的距离得以消除,促使大众用户能够各抒己见,形成众多原创信息内容。同时,微博中设置有关键意见领袖,使大众用户对原创信息内容的发布更为积极,若由众多关键意见领袖共同发布相同关注信息,则会形成公众话题。用户不仅能够对诸多陌生用户进行话题的讨论与自身不同意见的阐述,更能由此促使信息传播与推广的范围大大增加。此外,更有众多企业或单位在微博中进行自身产品的发布、宣传与推广,并能够通过其所具备的开放性特点,获取到极为爆炸性的效果。而以上所形成或产生的效果,均是微博自身的开放化传播模式所引发的。

三、微信公众平台与微博传播模式的差异性对比

(一)传播精准程度的差异性

微博的传播方式属于扩散式类型,并具有相对开放的平台与空间。只要进行微博注册或关注的人群,均可进行话题的讨论与各类内容的查看。但对于各类信息内容的查看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延时性,对于其他用户所发布的信息,只有经过系统的初步审核,才能在平台中显示出来②。并且,用户与用户之间较多为陌生人,彼此并不相识,但却能够查看到彼此所发布的信息。微信却具有较强的私密性,并处于相对较小的空间范围。其属于即时通讯工具的一种,具有较强的信息即时性。这便导致微信公众平台与微博所发布信息,并进行信息传播的精准度存在差异。对于微博而言,用户可对其他众多用户进行关注,这导致此用户无法对所有用户发布的信息进行实时查看,是以,具有较低的精准度。微信公众平台在进行信息推送时,则能够精确推送到关注此公众微信号的每一位用户,因此,具有较强的传播精准度。

(二)隐私性与公共性的差异

从隐私性角度分析,微博主要针对大众用户,且传播对象中涉及到较多陌生人,则信息传播内容便多为公共性话题,引发大众用户的思考与反馈,是一种具有较强公开性的传播模式。并且,微博中的信息来源极为丰富,且由大众用户进行的话题讨论,也呈现出多元化和参与性的趋势,使得此种公共性质的传播方式极具公益性。然而,微信公众平台则具有较强的隐私性,仅对关注用户进行信息的传播与推送,而信息也仅有关注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能够查看。这使得其具有较强的用户黏性,更具备较强的信息隐蔽性。

(三)强、弱关系的差异

在社交领域中,涉及到强弱关系之分。因共同的兴趣汇聚起来的用户之间为弱关系,依照实际生活中的真实关系汇聚起来的用户之间为强关系。在微信公众平台与微博之中,微信中用户大多为生活中实际交往的好友,具有明确的工作与生活联系,属于强关系③。而微博内用户大多为具有相同的兴趣爱好群体聚集,大部分用户并未在现实生活中有所交集,此为弱关系。这也使得微信公众平台成为一种关系能够对等的强关系网络,在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中,存在相互信任、相互协助的模式,便于信息的传播。而微博作为弱关系的代表,虽不及强关系的用户群体黏性大,但对于新观点与新信息的获取方面,微博所发挥的作用较之微信公众平台更为突出。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网络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促使现阶段的社交网络媒体发展较为迅速。尤其作为新型媒体形式的微信公众平台与微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既促使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又极大的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效率。针对两者的不同传播模式做出阐述,能够促使两者为网络媒体行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推动作用。

注释:

①许建涛. B2C电商官方微博与微信公众号传播机制比较研究[D].西安:西南大学,2015.

②李晓霞. 基于微博与微信传播模式的差异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5(11):07-08.

③李志业. 两微一端(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传播模式浅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6(04):14-15.

猜你喜欢

传播模式微信公众平台微博
何以解忧?基于社交媒体大数据的睡眠健康公众叙事研究
微信公众号崛起背后
网络自制节目的传播模式和发展趋势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基于微信的大学生微型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碎片化学习研究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