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质培养为导向的德育项目化设计与实践研究
2017-08-16王艳君
[摘 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多样化的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高校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需要以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质培养为导向,以德育教育为切入点,探讨构建一套适合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的项目化管理模式,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关键词]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德育;项目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7-0108-03
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选择标准的多样性要求,高职院校迫切需要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德育工作承载着立德树人,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责任,其发挥着培养学生隐性职业素质的重要作用,是专业课开展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教育的重要补充,为学生走入社会和职场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本文参考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的“素质冰山模型”理论,探讨构建一套适合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质培养的德育教育项目化管理模式。
一、“素质冰山模型”理论指导下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质的内涵
(一)“素质冰山模型”理论
参考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的“素质冰山模型”理论,人的综合素质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冰山以上部分”是人的显性职业素质,主要由职业知识和技能组成,占1/8;“冰山以下部分”是人的隐性职业素质,由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态度等组成,占7/8。[1]显性职业素质是人的职业能力的外在表现和反映,隐性职业素质虽然不为人所显见,却是支撑人发展的根基,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二)“五育”与“五力”培养目标构筑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质
隐性职业素质根据人的发展层次可分为两部分:其一是作为基础层的“人的基本素质”;其二是作为提升层的“人才的职业素质”。所谓“欲成才先成人”,人的基本素质的养成教育是职业人才素质培养的基石。“人的基本素质”内在包含: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内外美育素质、实践创新素质等,其总结为德智体美劳“五育”素质。“人才的职业素质”这里特指高职学生通过教育培训、实践锻炼、自我修炼等途径发展起来的,符合未来社会职业需要的,相对稳定的适应与发展能力。根据人才素质培养目标其可概括为“五力”,分别是爱岗敬业的忠诚力、吃苦耐劳的忍耐力、团队合作的协作力、积极进取的开创力、遵纪守法的执行力。以“五育”与“五力”为核心的隐性职业素质是高职学生走向社会,适应职场的内在需要。
二、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质现状分析
建东职业技术学院每年都会对新生开展素质调查,针对新生政治意识、价值取向、学习文化、职业道德、诚信理念、心理适应、身体素质、艺术修养等八方面进行数据采集,2016级新生在调查中获得了均分78分的成绩。结果显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总体表现为:政治立场正确,青春乐观开朗,学习态度端正,有诚信观念及道德意识,身体心理健康,兴趣爱好广泛。但高职学生仍然存在诸多不良学情,素质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道德方面:意识淡漠,观念模糊
高职学生往往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艰苦奋斗精神淡化、诚信意识淡薄、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
2.学习方面:喜新厌旧,拈轻怕重
高职学生学习情绪化较强,表现在对枯燥的理论兴趣不高,但对新事物兴趣较浓;学习忍耐力較差,表现在学习初期积极性较高,但难以持久。
3.身心发展方面:自卑与自尊,同时存在
高职学生从小在应试教育模式和分数至上的氛围下长大,因考试水平的短板而不受重视甚至遭到歧视,这导致他们为人处世缺乏自信。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他们往往比较敏感脆弱,为人处世简单粗放,盲目自信。
4.实践创新方面:无论动静,能力不足
高职学生大多数时候懒于思考、惰于锻炼,表现在上课“低头族”、课后“宅一族”;有时课内外实践抛头露面展现才能又表现得积极。但无论动静,不变的是创新力和主动性始终不强。
针对高职学生的素质特点,学校应发现和挖掘学生可塑性,设计和实践适合高职人才隐性职业素质的培养模式,通过发挥学生的特长,抓住学生兴趣点来强化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完成综合素质的养成教育。
三、高职德育项目化设计理论
(一)德育项目化管理内涵
德育项目化管理模式是将管理学的项目管理理论运用到教育领域,将学校各项德育教育活动设计成项目并开展实践,实施项目化管理的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活动。
(二)德育项目化设计思路
德育项目化人才培养模式可总结为“一批项目、三类课堂、五育并举”,即为高职学生设计一批适合隐性职业素质培养的理论与实践项目,搭建三类课堂开展素质培养。三类课堂分别是:以“五育”素质为培养目标,由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素质课、心理健康课、体育课、职业规划课等构建的一类理论课堂;以“五力”素质为培养目标,由校内社团、学生会等学生组织为载体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构建的第二实践课堂;以综合培养“五育”与“五力”素质为目标,整合政府、社区、企业、学校资源构建的第三类课堂。
1.设计一批项目
以培养“五育”与“五力”为核心的隐性职业素质为导向,高校设计与实施“大学生课外素质项目拓展计划”,即将过去单个分散随性的第二课堂活动按项目化标准进行管理运作,搭建多个社会实践项目平台。项目类别包括思想引领类项目、人文素养类项目、身心发展类项目、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类项目等。[2]实施办法是以项目引领、教师指导、社团为载体,开展多样化的校内外素质拓展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其一,思想引领类项目。该项目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目标,帮助大学生培养现代公民的道德观念,树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强化学生遵纪守法的法律意识。项目包括理论学习教育系列讲座、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特色主题教育、网络媒介思政宣传等。如“形势与政策”主题教育项目下具体包含了每学期的思政主题班会竞赛、“观形势之变,究政策之理”知识竞赛、诚信廉洁教育漫画展览、“纪念抗战胜利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
其二,身心发展类项目。该项目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标,通过团体素质拓展活动和文娱体育活动,帮助大学生增进人际交往、接近自然与社会,实现自我身心和谐以及个人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和谐,构建良好的人生环境,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如建东职业技术学院的“三走”(走出校园,走上社会,走下网络)踏青活动已成为广受大学生喜爱的课外素质拓展活动。
其三,人文素养类项目。该项目以培育大学生文化素养为目标,通过人文素质教育、环境熏陶和实践活动等途径,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个人涵养,形成相对稳定的精神文化气质,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大学生塑造由内到外的文化美。项目包括文化素质讲座、人文主题教育、地方文化之旅、校园文化建设与环境优化等。如文化素质讲座项目包含了安全消防军事理论讲座、新生入学教育讲座、大学生恋爱观教育讲座等;“寻古人足迹,看现代发展”地方文化之旅项目包含了参观地方博物馆、规划馆、纪念馆、社区文体中心、景观园林,挖掘地方特色饮食、工艺美术;学习非遗文化等。
其四,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类项目。该项目以“实践体验生活,志愿服务社会”为宗旨,帮助大学生树立密切联系群众,立志服务社会的思想观念,提高大学生实践创业能力。项目包括“高校与社区文明共建”、志愿者服务、暑期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
2.搭建三类课堂
首先,一类课堂建立项目化课程体系,将与素质教育相关的课程整合成教学内容,运用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五段式教学法”理论来指导设计学习实践项目。这里的“五段式教学法”包括“任务驱动、理论讲授、联系分析、总结提升、项目实践”五个教学阶段。一类课堂的前四个阶段为开展项目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准备,第五个阶段是对之前理论学习的验证、巩固和升华。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在教授创业理论知识和技巧的同时,构建学生团队开发创业实践项目,配合招生就业处、学工处在校内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在校外指导大学生利用暑期和实习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并通过“暑期实践报告会”开展经验交流与榜样教育,这起到了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
其次,延伸项目途径,搭建二类和三类课堂的项目平台。高校应以校政合作、校社合作、校企合作为基础,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搭建以隐性职业素养培养为目标的社会实践平台。如建东职业技术学院建立的“高校社区文明共建”实践项目,由思政教师指导,以学生政治理论社团为活动载体,以常州新北区洪福社区和三井街道创业公寓活动中心为实践基地,开展了一系列素质教育活动,包括交通志愿服务、亲子联谊、党政宣传栏设计、职工歌会文艺演出、书画摄影艺术展览等。在项目实践中,学生展现的奉献精神与聪明才智深受社区和居民赞扬,学生也在实践中逐渐“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交往”。
四、高职德育项目化实践经验
(一)德育人才培养的理念更新
高校德育是深入人心、講求实效的素质养成教育,它要求教育的效果能实现受教育者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有机统一。传统的课堂知识讲授和灌输难以达到理实结合和知行统一的理想教育效果。因此,“隐性职业素质培养必须打破时空局限实现课内与课外相融通,打破部门局限实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打破评价局限实现考试能力与素质教育相衔接。”[3]
(二)德育项目化管理体制构建
为了有效实施项目化管理并使之形成常态化、规范化、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项目管理执行机制,理顺各部门的权利义务关系,完善奖惩考评体系。大体而言,项目化运作需要“四个一”,即一个班子,负责领导管理和后勤保障;一套制度,做到规范管理和奖惩评议;一支队伍,实施科学指导和实践活动;一批项目,承载隐性职业素质教育。
1.在宏观层面,学校建立德育项目管理领导机构,将学生隐性素质教育项目化管理工作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宏观设计和人财物配备。
2.在中观层面,学校建立项目管理指导机构,如项目管理指导委员会,由系部领导、团委教师和专业指导教师组成。团委制定项目化管理运作文件,把控项目申报、立项、运行、总结、交流、评价、关闭各个环节[4],尤其是要完善奖惩考评机制。教师指导项目的劳动应折合课时作为“第二课堂”工作量纳入工作量计算办法中,项目开展的质量如指导学生获奖、项目评比优胜等应给予物质奖励,或作为教师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的依据。同时,系部应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教科研方面给予教师督促与指导,并且积极开拓各级各类比赛项目、开展实训实践基地建设、联系与政府、社区、企业的资源开发与项目共建。
3.在微观层面,学校建立项目化管理执行机构,即师生项目团队。团队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学生主体,教师指导,素质培养”为构建理念。学生选拔原则遵循:学生兴趣志向第一的自愿性原则、项目特点与学生特长相契合的一致性原则、学生素质培养内在需要原则。教师指导理念从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理念中获得启发,遵循既不包办代替,也不放任自流,而是启发诱导、因才循序地给予学生项目思路、平台搭建、实践方法、团队建设的教导,当学生遇到困难迷茫时,教师给予思想心理辅导、政策条件支持。
五、德育项目化管理的意义
“项目化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如何在确保时间、技术、经费和性能指标的条件下,以尽可能高的效率完成预定目标,让所有与企业相关方满意。”[5]高校德育项目化管理可以充分整合校内外各种教育教学资源,打破德育“教学”与学工“育人”两条线的传统教育模式,提高学生以“五育”与“五力”为核心的隐性职业素质,形成全员参与、全过程实施、全方位培养的“三全育人”机制,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的“五全育人”功能。
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证明:学校有必要也有可能运用项目化管理模式对学生开展隐性职业素质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的新突破。学校应在研究和把握不同专业的高职学生学情、能力特点及其与岗位适应性的基础上,为学生未来职场需求设计多样化的素质教育实践项目,运用项目化模式高效地进行管理运作;同时积极建立与政府社会企业联合育人的体制机制,为学生提供素质培养和能力锻炼的机会。
[ 参 考 文 献 ]
[1] 佚名.冰山模型.智库百科[EB/OL]. http://wiki.mbalib.com/zh-tw/冰山模型.2013-05-12.
[2] 张建华.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实行项目化管理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3(4):73.
[3] 王艳君.经管类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项目化管理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5(4):110-111.
[4] 戚安邦.项目管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38-68.
[5] 佚名.项目化管理.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U50vpYPj2G3kHSStfgywebVO2kX4mQfoexyPE3J
_EPr6hXoA4xqM_mzNZ6K_AYFnQoP1Zv0Km3tvSOOe0h1
q.2013-08-13.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