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兴趣—实践—能力”的土木工程专业建筑类课程教学与实践改革研究
2017-08-16李洁黄婧雯
李洁 黄婧雯
[摘 要]基于“兴趣—实践—能力”的土木工程专业建筑类课程教学与实践改革体系,以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优化、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工程实践训练,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兴趣;实践;建筑类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7-0066-03
随着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建设市场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素质的需求发生了变化,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也紧随社会需求的变化而转变,从培养单纯的工程技术型人才向培养宽口径、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转变,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土木工程专业建筑类课程主要包括房屋建筑学、建筑方案设计、工程制图、建筑效果图制作、城镇规划与设计等课程,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这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现有教学与实践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课程组教师多年的课堂教学效果的分析和总结,课程组认为土木工程专业建筑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教材内容滞后,影响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建筑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筑领域不断涌现出新技术、新材料、新理念和新规定,使得建筑从设计理念、设计方法到构造做法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并且更新速度很快。而土木工程专业建筑类课程所使用的教材,虽然也会定期更新版本、融入新内容,但普遍存在内容滞后、更新速度慢等问题。教材内容滞后的问题使学生获得的知识陈旧、落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步。
(二)教学过程存在 “以教为主”“重课堂轻课外,重灌输轻实践”等问题,忽略了对学生工程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
土木工程专业建筑类课程往往安排了较多的理论学时,而实践学时安排很少,且其教学是以教师在课堂讲授理论知识为主。但是,由于这类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授课内容不仅仅是抽象的理论和概念,还包含了大量的建筑规划设计,这些内容仅靠教师通过语言、板书、图片等方式进行讲解,学生练习的时间不够,这就容易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的兴趣。这种“以教为主”的被动学习方式,容易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而且无形中剥夺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及创新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
(三)青年教师理论水平较高,实际工程教学能力较弱
目前,课程组任教的青年教师,大多数是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工作,几乎没有工程设计的实践经历。这些青年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较高,但是缺乏建筑设计经历,设计水平较低。他们在授课过程中,往往都是照本宣科,重点讲授理论知识,缺乏将工程设计案例与理论知识融合的能力,这就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
二、教学与实践体系的改革措施
针对在教学与实践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课程组提出了“兴趣—实践—能力”的土木工程专业建筑类课程教学与实践改革体系。它以引导、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深入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为出发点,通过优化、更新教学内容,突出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开展工程意识教育,强化知识的工程应用背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案例化,强调知识在工程中的应用,特别是在学生身边的建筑、熟悉的建筑中的应用,容易使学生和教师产生共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层次的工程实践训练,将知识与专业实践有效融合,学生在完成实践训练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感,改变被动学习状态。
(一)以工程师能力培养为目标,优化与更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解决教材内容更新缓慢与工程技术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课程组及时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在实际工程中较少采用或已被淘汰的内容剔除。融入建筑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并从理论、原则和构造做法上进行阐述,引导学生关注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了解建筑技术在土木工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时更新建筑行业新标准和新规范,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数量查阅与运用设计工具书的能力,以及严格依据国家标准、规范进行建筑设计的工程素质。
(二)改革教學模式与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实现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转变
为解决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被动学习的问题,课程组积极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改变以前理论教学墨守成规的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1.采用“四导”型(即导疑、导思、导创、导用)教学方法。授课教师通过设置具有吸引力的问题场景,引导学生质疑,使学生对问题产生强烈好奇心并进行主动思考;引导学生通过调研、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创造应用,促使学生在知识迁移中,提高创新能力,养成严谨的工程态度。
2.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并把握设计中的主要矛盾,选择可行的解决办法,寻找设计的切入点。例如,在住宅建筑设计讲解中,通过分析使用者对客厅、卧室、卫生间等的使用需求以及相关家具的尺寸,引导学生从使用者的需求出发,合理确定各个房间的面积、开间和进深尺寸。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分析,为提高设计能力打下基础。
3.采用案例式和实景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身边的建筑、熟悉的建筑为工程案例,将理论知识融入案例中,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在工程中的应用。
4.探索和改进项目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应用与实施。围绕教学知识点,设置一个或若干个工程项目,根据实际工程项目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主动地分析项目条件和任务要求,查阅相关资料,与教师讨论、分析,并进行实践训练,最终完成项目的任务,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下表为土木工程专业建筑类课程房屋建筑学课程项目教学安排表。
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助于形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路。教师角色由传统的教学主体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协助者、引导者,协助和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学生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教学中的主體,由被动地“学”转化为主动地“做”, 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工程设计能力,实现了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转变。
(三)强化工程实践训练,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解决学生“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课程组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基础层、提高层、创新层”的多层次工程实践训练(见下图),形成由单一到综合,由相对独立到科学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基础层”包括案例认知学习、课程作业等实践训练,其目的是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层”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BIM软件技能大赛等训练,其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水平;“创新层”包括石河子大学SRP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国内相关设计竞赛、科技竞赛等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挖掘学生潜力,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开展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训练与专业实践得以有效融合,从而提高了学生实践和创新的能力。
(四)以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目标,通过多种途径和措施,提高青年教师的实际工程能力
为解决高学历青年教师“重科研轻实践”、缺乏实际工程能力的问题,课程组以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目标,通过多种途径和措施,提高青年教师实际工程素质能力: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指导学生参加创新项目和科学竞赛,在生产实践和科研中汲取养料,以生产科研促教学。通过校企联合、与对口支援院校联合指导毕业设计、实践环节,有效帮助青年教师提高实践能力和毕业设计的指导水平。通过校企合作,鼓励青年教师深入企业,围绕企业任务进行实际工程锻炼,有利于青年教师工程实践动手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与实践体系改革的效果
课程组通过对土木工程专业建筑类课程教学与实践的改革,构建了集兴趣、实践、能力于一体的建筑类课程教学与实践体系,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和青年教师的工程素质能力,任课教师和学生对教学效果均感到比较满意。学生认为能够在平时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学习兴趣、理论知识水平、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逐步得到提升,实现了“理论与工程素养相结合,知识与工程应用、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目标。教师认为通过教学与实践体系的改革,相关课程的内容更加连贯、更系统,课堂上可以少讲、精讲,从而使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和学习,参加实践训练环节,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增强了动手能力。
通过教学与实践体系的改革,学生承担和参与了多项SRP、国家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高等院校学生斯维尔杯BIM软件建模大赛等多项科技竞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课程组教师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通过多种途径和措施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工程素质能力,以提升教学水平。课程组5门土木工程专业建筑类课程均被评为石河子大学课堂教学优质课程,教学效果获得学生好评。
总之,基于“兴趣—实践—能力”的土木工程专业建筑类课程教学与实践改革要以工程师培养目标为基本指导,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土木工程专业建筑类课程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各层次的工程实践训练,使学生懂得如何利用课程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工程素质等卓越工程师能力,进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高级土木工程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王英姿,熊光晶,康全礼.基于“能力—素质—知识”架构的房屋建筑学课程大纲及教学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155-158.
[2] 杜云安,步洪凤,彭友林. 基于兴趣引导—实践—能力模式的《设施园艺工程与栽培技术》的课程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5(33):1-2.
[3] 干洪,徐达奇.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44-48.
[4] 史宪睿,孔伟.基于专业技能导向的开放式课堂教学过程体系设计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4(14):65-66.
[5] 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