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工作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2017-08-16汤燕
汤燕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其中贫困大学生的数量与规模也在增大。近几年,我国对贫困大学生的帮扶工作全方面展开。在开展过程中,各种问题逐渐显现,如贫困大学生的认定、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就业问题等等。本文对近几年高校资助贫困大学生工作中出现的部分问题进行了阐述、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建议。希望进一步完善高校的资助制度,为贫困大学生创造一个更好的资助环境,并实现资助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高校 资助工作 贫困大学生 资助育人
1目前高校资助工作体系存在的问题
1.1资助工作体系重“经济资助”,轻“心理帮扶”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增加,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的物质帮扶在资助范围、资助名额、资助金额上都有显著提高,形成了由奖学金、助学贷款、助学金、学费杂费减免、勤工助学等一系列项目组成的全方位助学体系。这个体系看似面面俱到,但是却只侧重于对贫困大学生的物质资助,却忽略了对困难大学生的精神支持和心理健康问题。由于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心理建设期,还没形成成熟的自我认知和完整的人格。在调查中发现,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无法一下子融入城市环境、无法适应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觉得自己被边缘化、特殊化,性格也更加敏感、多疑、内向。贫困大学生中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也普遍存在,这些不健康的心理因素往往都比较隐秘,不易被察觉,也不易被重视,却严重影响着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社交、就业甚至是恋爱。近年来发生的多起校园暴力事件都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相关,如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杀人事件和复旦大学的林森浩杀人事件。这些极端案例都从不同程度上体现出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广泛性和严重性。
1.2资助工作体系缺乏对贫困生的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
由于社会中拜金主义的盛行和道德观念的沦丧,许多青少年深受其害,思想道德品质迅速下滑。一些并不贫困、甚至富裕的大学生通过钻资助政策的漏洞,冒充贫困大学生与真正贫困的学生争夺资助名额,不仅在高校和社会中造成了负面影响,更是阻碍了国家的帮扶政策对真正贫困生的帮助。此外,有些贫困大学生违反资助政策,把国家给予的经济资助用在了许多高消费上,比如买高档电子产品、去高档消费场所等,在同学中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由于缺乏相关的教育与引导,部分贫困大学生不仅缺乏基本的诚信,也缺乏该有的感恩之心。有些贫困大学生认为自己获得国家和社会的奖助学金是理所应当的,对学校、社会和国家没有一点感恩之情,觉得不拿白不拿,出现“等、靠、要”的现象,甚至会因为资助名额或资助金额有限而抱怨不止。
1.3资助工作体系中困难生认定体系不完善
在进行贫困大学的认定工作时,对一些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包括农村低保、孤儿、烈士子女、单亲家庭、父母病残等)的界定非常简单,认定结果也较为合理。“然而,困难特征不是非常显著的大学生和家中突发事故以致贫困的大学生的困难认定工作就不那么简单了。我国的困难生认定工作主要采用“三级认定”,即乡镇、街道出具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生源地民政部门进行进一步认定,最后是高校认定。而实际上,如果光凭学生在生源地民政部门认定的一张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很难完全体现大学生的真实家庭经济情况,有些非贫困生却被定性为“家庭贫困”,有些真贫困生却因为某项指标不合格开不到相关的贫困证明。此外,有些基层地方政府并没有把家庭经济调查工作落实到位,导致高校获得的家庭经济情况并不准确或真实。而且,由于全国各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以家庭人均收入为单一的评定标准是不够准确的。尽管多数高校都会将获得资助的学生名单进行公示,但从实际情况看,有相当部分学生认为对困难生的资助缺乏公平性。
2完善高校资助工作的对策分析
2.1完善大学生困难生认定的制度
困难大学生的认定工作是高校资助工作开展的基石,是一切帮扶工作的前提。完善困难认定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1)家庭经济调查情况的详细化;家庭经济情况的调查不仅要包括家庭的收入,还要包括资产证明、失业证明、务农证明、在读证明等,使得能真实立体反映家庭的贫困程度。(2)落实困难生的在校消费情况;通过在班级中成立民主调查小组,调查困难生的在校消费情况,并在困难认定时进行民主表决,如果有高消费情况,一经校方调查属实,采取一票否决制。(3)灵活落实资助政策,不要将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拦在门槛之外。并设立专门的基金,帮助家中突发事故致贫的大学生,要进行及时帮助,专款专用,灵活帮扶。
2.2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
社会道德体系的缺失和学校思政教育的缺乏,使得大学生普遍缺乏诚信和感恩之情。
要想实现资助育人,高校就要抓好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两个抓手,帮助大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首先,高校可以通过专门的诚信或感恩的主题班会或者团日活动,来让大学生在理解和领会诚信和感恩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高校要利用课堂这个有利平台,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课,包括专业课,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诚信、感恩以及其他优秀的品质;最后,要建立诚信档案,让诚信教育制度化,让大学生进一步明白诚信的重要性。也要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感恩和诚信主题的课外活动,多形式地让大学生内化诚信和感恩教育。
2.3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帮扶
加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帮扶已经是一个不可忽略且刻不容缓的工作。首先,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心理工作室,让需要心理资助的困难大学生在校园里有一个倾诉和寻求帮助的专业机构。其次,学校要开展一系列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讲座,让他们能够及时发现并正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此外,辅导员要多加关注困难生的心理健康,可以通过学生访谈、家访等手段来多方面了解学生,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最后,高校要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社会、高校各部门的共同重视和努力,不断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帮扶。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资助贫困大学生一直是我们国家持续关注的问题,為了能将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政策和社会对贫困大学生的关爱落实到位,需要各级地方行政部门和高校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努力,也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关注。高校资助工作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改进,在改进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