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专业的困境及改革思路
2017-08-16马胜毅
马胜毅
摘要在现代化社会经济不断进步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的背景下,人们对于健康生活的追求日益明显,从而使人们参与体育的热情空前高涨,体育作为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渐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然而,长期存在的社会体育专门人才培养问题却显得尤为重要,已经引起了社会及学校的高度重视。本文就社会体育专业的困境以及改革展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社会体育 困境 改革思路
21世纪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经济日益腾飞的时代,在为人类带来较大福利及方便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体力劳动强度,给予人们更多的闲暇时间,可以促进日常生活水平的提升。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竞争也日益激烈,使人们的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甚至还造成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在生活方式日益便利的同时,人们也渐渐缺乏运动,“现代文明病”得到广泛传播,并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人们必须要认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社会体育专业属于新兴学科,虽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获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其存在的问题与矛盾也日渐凸显。
1社会体育专业的困境分析
1.1课程设置层面存在问题
从专业化理论角度出发,课程专业区分度需要在课程培养目标、具体内容以及实践环节等方面得到充分体现。然而,社会体育专业在培养目标、培养内容等方面都有待深入探究,不同地区在社会体育专业管理方面的差异相对较大,专业培养存在交叉雷同问题。比如,就培养目标而言,社会体育专业是培养健身指导、组织管理以及经营开发类人才,而休闲体育专业所持有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包括了健身指导、经营管理的目标。此外,在实际课程内容设置层面,学校管理类课程、经济类课程以及技术类课程存在大量重复,其社会实践项目与实习基地也有着相似之处。基于上述诸多雷同,使得社会体育专业发展陷入尴尬局面,在一定程度上让大量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感到迷茫,甚至其专业任课教师也感到困惑。
1.2学生就业存在问题
现阶段,相关高校已经在充分论证前提下,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培养出了大量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然而在所有培养出来的社会体育人才中,仅有少数可以从事对口工作,大部分社会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并不是社会体育工作,一般情况下都会流向商界。从某种程度上讲,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拥有对未来工作的高度热情,然而到就业的时候却难以使自己的才华得到充分展现。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导致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有多个方面,核心原因在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之间不相适应,由于就业制度方面的不规范,造成高校学生的就业观念出现严重偏差。
1.3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讲,社会体育专业发展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有大量人力、物力及财力作保障,尤其是师资力量,是实际建设期间非常关键的因素。因此,学校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严格遵循引进及培养兼顾的原则,积极建设社会体育教师队伍。但是,目前由于社会体育专业的开办时间较短,且社会特色项目也在日益更新,因教师队伍当中大多数都是从事教育教学的,在社会需求项目课程上的教育教学方法创新还是一个全新研究课题,因此,教师的教学水平不如人意,将会对体育人才培养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1.4实训基地建设存在问题
尽管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建立了实训基地,致力于强化实训训练,然而,受到相关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的影响,学校与企业联合创办的社会体育实训基地依然较少,实训基地建设力量较为薄弱。
2社会体育专业的改革思路
2.1实现课程设置的科学化
从专业角度出发,社会体育专业在课程体系层面包含了政治思想课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现代科学基础课程以及体育科学基础课程等,在实际课程设置工作中已经逐渐突破了相应的体育学科范围,致力于与国内综合性高校相关课程接轨,比如教育学课程、心理学课程、公共管理学课程以及计算机应用课程等,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不仅添加了相关的人文教育知识,而且还添加了一定的民族传统教育课程,充分拓宽了社会体育教育的涵盖面,也充分反映出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重要发展趋势。从专业课程设置层面出发,需要对专业口径进行纵向拓宽,结合相关的专业发展方向对选修课进行有效划分,并适度放开相关的专业化方向选择权,为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实际发展空间,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合理选择,真正贯彻落实社会体育专业的“因材施教”原则,制定出科学化的主辅修制,从而为学生提供大量教育学习机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特长爱好的发挥,最终达到个性化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统一,大力培养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以及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社会体育人才。
2.2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我国各大体育院校管理人员应该借助多种途径及多种方式,实现社会体育专业的不断改革创新,将社会需求与学生的自我发展有机结合,拓展学生的实际就业空间:第一,完善社会体育专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对社会体育专业的相关从业制度进行规范;第二,强化就业指导,不断拓展就业渠道;第三,强化社会体育专业的思想教育,不断更新学生的就业观念;第四,加强社会体育专业就业信息搜集及整理工作,進一步加大传播力度,从而为毕业生们提供大量就业渠道;第五,强化毕业生就业实践指导,有效提升就业率。
2.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社会教育专业建设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积极建设师德高尚、学术与教学水平双高以及治学严谨的教师队伍,从而为专业建设提供有利条件。此外,合理的教师队伍可以促进社会体育专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强化师资建设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从建设目标上来看,师资建设必须要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的建设目标,然后实施分阶段、分步骤培养,大力增添教师队伍活力,结合专业建设的实际要求,借助新增设的不同专业,对教师结构加以科学调整,从社会体育专业特点处入手,不断充实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特色内容,增强教学力量。第二,在教师队伍职称评定方面,学校应综合多方面的要求,高度重视教师的职称晋升问题,针对性地晋升教师职称。第三,强化教师队伍学历层次建设,广大社会体育教师应坚持终身学习的原则,进行在职研究学习,攻读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
2.4构建高效的实训基地
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实践不能仅仅局限在健身房,而是要面向社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价值。具体来说:第一,重视校内实验室以及多媒体教室的基地建设与广泛应用,校内基地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对口专业教学的实践教学以及教学实验等工作,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第二,高校应该加强与有一定规模的党政机关或是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并重视与各级社会体育管理部门的沟通联系,比如各级体育局以及体协等,以上这些单位都可以发展成为社会体育专业的实训基地。第三,加强社区群众体育建设,从某种程度上讲,社区群众体育的主要形式在于参加居民体育锻炼,主要包含公共体育场馆、社体辅导站、公园和广场、社区以及社体活动中心等。从某种程度上讲,社区体育在社会体育实践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社区居民也是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当中的关键性群体,面对这样的大群体进行健身指导工作,将会切实提高我国全民健身水平。
3结语
总而言之,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中存在困境,已经逐渐成为体育学术界的广泛共识,国内不少学者为突破该发展瓶颈,提出了大量宝贵建议。在社会体育专业建设期间,相关工作人员需要针对社会体育存在的课程设置问题、师资建设问题以及实践基地建设问题等,通过科学设置社会体育课程、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构建高效的实践基地等措施,提升改革效率,实现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的又好又快发展,增强我国体育事业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