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男孩手上的刀痕”引发的生命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2017-08-16谢伟
谢伟
〔摘要〕由“男孩手上的刀痕”引发的个别辅导与对生命教育的思考,以此思考为基点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在实践中形成对生命教育的再思考,体现为如下三点:1.自伤行为不同于自杀行为,但容易成瘾,要高度关注;2.生命教育的开展需要以生命理解为前提;3.生命教育的开展方向需要由生存困顿走向生命安顿。
〔关键词〕自伤行为;生命教育;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2-0050-04
一、男孩手上的刀痕
高一年级班主任方老师与我联系,说班里有个学生小同最近行为有些异常,主要表现为:班主任昨天发现小同一个人站在靠窗的桌子上,当时窗是打开的,而他面朝窗外;小同在手上刻刀痕,学生传言他在玩“蓝鲸游戏”;最近小同常常上课睡觉。“蓝鲸游戏”的其中一个任务是凌晨四点二十起床、自残、自杀……小同的种种迹象让方老师很担心,于是在方老师的带领下,小同来到了心理辅导室。
班主任反映的三种情况,小同全都符合,但是小同并没有玩“蓝鲸游戏”。小同说他是一个很胆小怕死的人,当学生给他传“蓝鲸游戏”的视频,他吓得都不敢点开,只知道玩这个游戏的人会在手上刻字,而且最终会自杀。但是他又很好奇,想知道在手上刻字到底是什么感觉。于是,他选择了一种很钝(不敢选尖的,怕出血)的剪刀,尝试着在手上刻,在手臂上,在不同的时间断断续续刻了四条刀痕,都是皮外伤,没出血。后来班主任知道此事联系了家长,父母也与小同进行了沟通,小同说记得爸爸说的一句话:“你这个伤痕可能一直都好不了了,一直在手上,多难看。”小同以为皮外伤很快就好,没想到要一直在手上,当时就有些后悔了。
问及小同在手上刻刀痕时同伴怎么看,他是这样说的:“同学看见了,问我是不是在玩‘蓝鲸游戏,我就故意回答说是,我很喜欢这种引起注意的感觉。”
上课睡觉的情况是因为晚上学习到很晚,白天没精神,而站在窗台上往下跳完全是好玩(引起注意),想从窗户跳到桌子上,并没有往外跳的意思。
班主任反映小同是一个比较调皮的学生,经常在班里惹点小麻烦,引起教师的注意。
二、对生命教育的思考
经过了一次咨询后,谜团解开:小同在手上刻刀痕只是一种出于好奇和引起注意的需要而产生的自伤行为,并没有自杀意图,他也不是在玩“蓝鲸游戏”。小同说自己不会再在手上刻刀痕了。我提醒了班主任和家长要多多关注和支持小同,让他时常有被正向关注的感觉。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对此案例的思考却没有停止。
“蓝鲸游戏”源于俄罗斯,已经有超过130名俄罗斯青少年因此而自杀,在英国、阿根廷、智利、墨西哥、中国也陆续发现由“蓝鲸游戏”导致的自杀事件。最近又看到媒体报道说日本青少年流行起一个叫作“身体刺绣”的游戏,即使用缝衣针在自己的皮肤上穿针引线,刺出不同的图案,然后发照片到社交软件Twitter和Instagram上,而这一游戏也已经流传到中国的一些贴吧、社群中[1]。
很多人都会认为“自伤”和“自杀”差不多,认为割伤自己的手臂或者把手划得血淋淋的,似乎都是只有想自杀的人才会做的事。但其实,自伤行为和自杀观念与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绝大多数的自伤行为属于非自杀性的自伤(NSSI,Non-suicidal self-injury),指的是在没有自杀意图的情况下,对自己的身体表面进行故意的伤害,方式包括切、割、刮、刺、烧、烫等等,其中切割占到自伤方式的70%。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容易习得,在青春期到成年早期非常普遍,根据美国的数据,在青春期人群中,大约15%~20%的人有这样的行为。尽管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往往不会造成生命危险,但它却非常容易成瘾[2-3]。
小同在手上刻刀痕,没有自杀意图,而是受好奇心和渴望被关注的愿望驱使。而这种自伤,如果不加以及时制止,很容易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重复出现,使得自伤频率提高。有研究表明:非自杀性自伤是一种练习,重复的练习会使得個体对疼痛和生命麻痹,会使得实践自杀观念变得更为容易[4-5]。
生命是不可逆的,对任何可能伤及生命的行为都要引起高度关注。因此,以此事件为契机,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生命教育主题活动,以下以在方老师班级所开展的一次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我的生命故事”为教学案例进行说明。
三、生命教育的实践
(一)目标与定位
在认知上,学生能认识到生命的短暂和不可逆;在情感上,学生能在自己生命故事的回顾与分享中感受生命的丰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在行为上,感受生命本身所具有的力量、生命本身所具有的真善美与假丑恶及其较量来定位与追求生命意义,从而提升生命质量。
(二)实施过程
1.观看视频,引发思考
教师播放动漫《人的一生》,说:“30秒的短视频带大家感受人的一生,请回答该视频给你带来的触动与思考有哪些?”
有的学生感受到人生很短暂,也有学生说:“人生虽然时限很短,但可做的事情很多,人生的经历很丰富。”还有学生说:“人生的角色很丰富,每个人都要经历这么多角色。”还有学生说:“人生不要走得那么快,要停下来思考。”
教师引导:人生很短暂,我们要珍惜生命,可是有许多人却在做着不珍惜生命的事情。顺势引导到对“蓝鲸游戏”的讨论上。
2.呈现图片,引导讨论
呈现“蓝鲸游戏”的图片,并讲述“蓝鲸游戏”的兴起及对青少年的影响情况。许多学生对“蓝鲸游戏”有所耳闻,有些学生有比较详细的了解,例如有学生说:“我是不可能四点二十分起床的,那太早了。”还有学生说:“其实他们选择自杀也是没办法的,因为如果不自杀,家人就有生命危险。”(事实证明这一点是游戏组织者的恐吓)还有学生认为游戏的设计者很好地掌握了青少年的心理。
问及“蓝鲸游戏”带来的情绪与想法时,学生的回答多集中在“恐惧、不可思议、好奇”,许多学生认为参与“蓝鲸游戏”的青少年是“愚蠢的、冲动的、有心理问题的”。
将《人的一生》视频和“蓝鲸游戏”对比,学生的发现是:生命很短暂,我们需要在短暂的生命里活出生命的意义,而不去做伤害生命的事情。
3.冥想引导,绘制“我的生命曲线”
教师邀请学生安静地冥想:仔细回想自己过往的生命历程,回想那些影响自己的重要事件,可以是一段学习历程,也可以是一个重要的想法,也可以是一个重要的决定,也可能是一次陪伴,也可能是一次冲突,可能是挫折,也可能是惊喜,可能是暖暖的,也可能是悲伤的,这些事情发生时自己几岁,这些事情是如何影响着你成为现在的自己。判断这些事情是属于“正向经验”或“负向经验”,影响你的强度是多少,如果按照-5~+5进行评分,你会给这些事件打几分……
请同学们将这些事件按照(年龄、情绪强度)的方式在坐标轴上标示,并连成曲线,绘制“我的生命曲线”。
4.讲述我的生命故事
绘制完毕后,请学生两两一组以说故事的方式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这是本堂课的主要环节,在这个讲故事的环节中,能听到许多精彩的生命感悟。以下选三例进行说明:
例1:
我的生命中有几个关键点,第一个最低点是我随父母离开乡村来到城里,刚开始特别不适应,但在父母的陪伴与鼓励下渐渐适应。12岁获得全校“书香家庭”,小学毕业有些伤感,离开了童年的小伙伴,初中期间获得科学竞赛市一等奖感觉高兴和兴奋,对学习有了更多的兴趣,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也更加自信了。
感慨:感觉自己很幸福快乐,为自己拥有这样的家庭和而自豪。
例2:
幸福的出生,10岁左右初次学习英语,懵懂而好奇,14岁的前半段感到比较大的学习压力,后半段幸好遇见了好朋友,有了友情的滋养觉得生活很幸福,15岁时,初学几何,应付不来,学习压力很大,17岁进入当地最好的一所高中,感觉特别幸运。
感慨:“人生太短,我只想去珍藏。”
例3:
上幼儿园认识了第一个老师,认识了很多童年伙伴,大家一起玩得很开心。在小学期间遇见了一个对我影响很大的老师,进入初中后认识了最好的朋友,曾经的小学同学一起奋斗,考入当地最好的高中。
感慨:每个人生阶段,都会遇到对自己很重要的人。
例4:
9岁时生了场大病,当时特别怕自己死去,16岁时眼睛出了问题,开始怀疑未来的人生,在家人及自己的努力下,眼睛康复了,觉得很开心。
感慨:跌宕起伏的人生未尝不是令人羡慕的存在,在悲伤中成长,在欢笑中保留纯真。
许多学生在自己的人生故事中提到了家人和朋友等生命当中的重要他人,大家的人生故事有悲欢也有离合。也有许多学生提到了亲人的离世对自己生命的触动,第一次感觉生命的易逝。还有学生特别地提到了自己的某些意外或疾病,如提到童年的某一次走失,感受到妈妈的担心;提到某一次患肠炎动手术以为自己再也不能上学了。
在许多的人生故事的分享中,同学们收获的感悟主要有:
生命是向前延续的。虽然过去有伤痛,但生命是向前的。
生命是跌宕起伏的。跌宕起伏是生命的常态,人生的波折会让生命更有意义。
每个人都会遇见生命中的重要他人,珍惜身边的人。
生命是丰富多彩的。不管快乐悲伤,都是宝贵的人生财富。
人生是变化与适应的过程。人生故事很多,人在不停地改变,我们需要不停地适应世界。
珍惜当下。正值青春年少,在这样一个好的高中,要善待自己的青春,要做让父母感到骄傲的事情。
5.带着感悟,续写人生故事
在分享生命故事后,请学生带着这些收获与感悟去续写后面的人生故事。在续写的故事中,有学生希望自己“珍惜自己的生命,娶妻生子,过平凡的一生”,有学生希望“会考全A,考上心仪的大学,实现自己的梦想”,有学生拿起手中的笔将人生的曲线延续下去,设计了自己未來的学业、婚姻及工作和生活。
四、生命教育的再思考
从个别辅导到团体辅导,两次对于生命教育的不同角度的实践,触发了我对生命教育的再思考。
(一)从生命理解到生命教育
在一线的教育实践中,当人们意识到要开展生命教育常常会是因为自残、自杀等伤害生命的重大危机事件的触发。我们可能更多地谈及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和敬畏生命,当深入地去理解生命时才发现,生命不仅仅是关爱的对象,更是学习的对象。这就提醒教育工作者,生命教育不是从生命之外来开发教育资源,而更多地需要借助生命本身的力量来实现。正如华特士在《生命教育》一书中所言:“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从生命中学习。”“生命教育旨在引导人们回到生命之中,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大教室,不只是孩子,还包括我们自己,都应该听听生命怎么说。”“如果我们想要回归人的本质,生命的学习就是返璞归真的途径。”
因此,我在活动课的设计中特别挖掘了学生自己的生命故事,让学生通过感受自己生命故事的流动感受生命的存在,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珍爱生命和敬畏生命的情感,因此学生在分享和倾听自己和同学的生命故事中理解到:生命具有价值,生命是整体性、关系性的存在,生命有智慧、有爱、有能量。
(二)从生存困顿到生命安顿
生存困顿是人们在现代化发展中所面临的与自身、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矛盾和冲突,从而陷入自身发展状况的不完善或者是与外界的不协调[6]。而中学生的生存困顿主要体现在生命意识的薄弱。许多中学生表现出无助感、无意义感、被动感、脆弱感与自由缺失感,于是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不能自拔。还有的中学生对学习、对生活兴趣索然,在人际交往中备感失望、无奈、冷漠与自私。还有的表现为耐挫力差,冷漠、疏离、自私、嫉妒、自卑、逆反等。
在“蓝鲸游戏”中,我们可以看到,该游戏的最终奖励并非死亡,而是玩家所体会到的“我是有价值的、被看到、被理解、新世界的接纳、不再孤单、群体的陪伴、被爱着”。再回头看小同割手的自伤行为,缘于好奇,止于被关注到。小同的爸爸妈妈平时工作较忙,与小同沟通不多,在学校里,小同成绩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最差的,属于容易被忽略的群体,因此他通过种种事件来制造关注。如果小同在家里与父母有更加畅通的交流,感受到更多的父母支持,如果在学校里能在各种活动中(而不仅仅是学习上)体现出自我的存在感与意义感,让他能感受到快乐和意义,我想他不会去尝试这种自伤行为的。
因此,解决生存困顿的最好方式不是提出一个远于生活的终极理想,也不是为了弥补关乎自然生命持存的缺憾,更不是呼吁和宣教,而必须是从生活出发并以生活为目的,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通力合作,给学生一片良好的生态土壤,在这片土壤里引领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探询生命意义,提高生命质量,构建幸福人生,从而最终达到生命的安顿。
参考文献
[1]刘慧.生命教育的涵义、性质与主题——基于生命特性的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3(2):40-43.
[2]张 朕.以关爱抵制“蓝鲸”[N]. 人民日报(第五版),2017-05-18.
[3]蓝鲸游戏背后,我们需要警惕“美化痛苦”.http://www.sohu.com/a/146024148_643443.
[4]高伟.从生命理解到生命教育——一种走向生活的生命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35-42.
[5]张毅,刘魁.从生存困顿到生命安顿——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价值与改进方向[J].理论导刊,2016(4),92-95.
[6]朱耀华,汪玉丰.由青少年生命意识现状引发的生命教育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16(9),110-117.
(作者单位:浙江省长兴中学,湖州,313100)
编辑/杜文姬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