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素材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
2017-08-16赵蓉花
赵蓉花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课堂教学逐渐转向数字化、网络化。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说,视频素材是一种活泼、具有可视性和操作性强的课程资源,在心理课中合理开发利用视频素材,能够优化教学设计,使心理辅导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本文就视频的优势、使用原则以及具体实施操作做了详细的阐述,以期能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辅导质量。
〔关键词〕视频素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视频选择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2-0022-03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新课程条件下,如何让心理课充满活跃的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是心理教学的一大困惑,而恰当地处理与运用视频素材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需要通过多媒体视频的形式去真实生动地呈现心理知识和心理案例,使晦涩的理论变成直观的现象,使抽象变得具体,复杂变得简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心理课的质量、可观性和趣味性。
一、视频素材不同于文本案例的优势
(一)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
目前教师呈现文本材料的表现方式比较单一,要么通过自己的声音讲述,要么通过幻灯投影。而视频材料提供的内容和形式既包含了声音、图像、动画、色彩,也具有空间性、情景性的特点,给人生动、真实、立体的感受,从而把学生的感知情绪和内心体验有机整合起来。此外,很多心理学知识和现象通常是模糊和复杂的,这些非语言信息很难用文字表现,视频则可以直观、生动地展现出大量信息[1]。
例如,在介绍从众心理这一普遍现象时可以给学生观看一个从众心理电梯实验的视频,这样就更直观、生动地再现了人类复杂的心理现象,再通过教师对从众心理的解释,就使学生很容易在短时间内深刻地理解了复杂的心理现象。
(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只有当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学习的兴趣、认为它是一种享受的时候,才会产生巨大的内驱力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产生学习的动机,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而心理课大量复杂、生动的心理学知识通过视频辅助教学,能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直观、形象、逼真地展现出来,可以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交叉运用,同时,在视频播放的动态过程中产生较强的“虹吸效应”,随着剧情的推进,教师可以设问,层层递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心理课属于非高考科目,学生上课的态度并不是非常积极主动,很多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做作业、看课外书,而视频所提供的内容生动,能很快吸引学生的眼球。在“拒绝的艺术——学会说不”的心理课上,教师借用郭冬临的小品《有事您说话》将同学们带入了因为“不”字说不出口而带来的烦恼和困惑。这种情境的设置可以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不由自主地沉浸在教师设计的课堂环节中,最后总结出只有学会拒绝的艺术,适当地说“不”,我们才不会有那么多不必要的麻烦,同时强调了如何合理适度地拒绝,在不知不觉中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也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成功地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中去。
(三)有利于学生获得内隐性知识
内隐性知识是个人主观的经验与策略,具有很强的情境特殊性。这种知识往往隐含于个人的实际生活中,不容易上升到意识层面,很难被人捕捉到。视频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案例情境,通过内容分析、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根据不同的目的和概念,多角度、多层面反复观察、思考和分析,挖掘其中的内隐知识,构建自己的理解,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与学生探讨亲子关系时,我们可以用视频《光之塔》,让学生体恤到父母养育与无限支持,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恩,这比教师简单的说教更能触动学生最柔软的心,学生在短短几分钟的观看中还没看完眼泪就流了下来。在谈到亲子冲突和代沟时,可以用苏芮和潘玮柏的MTV《我想更懂你》,其中的歌词,就深刻刻画了两代人不同的思维,爱的方式和被爱的要求没有很好地统一的情景,看完和听完后,学生深深体会到了父母的爱,也理解了父母。
(四)培养学生分析与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
视频案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获得心理调适的方法和能力。在教师视频播放的过程中可以适时中断,让引导性的讨论和分析在不同的时间点进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而且视频可以重复播放,有利于学生直接参与讨论和评价,通过分析视频案例中主体的心理和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和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视频素材选择的原則
视频资料的内容丰富、使用方便,同时还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视频资料的使用也凸显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学生关注视频内容而忽视了思考、视频取代了师生间的互动等等问题,因此在使用视频素材时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一)典型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是要教给学生身心发展的常识、自我调节的技巧和方法。因此,视频内容的选择要带有矛盾和冲突,包含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学习问题中的高原现象、情感问题中的早恋现象、人际交往中的交往艺术、亲子关系中的沟通问题等,要体现学生的共性问题,通过视频素材既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又帮助学生将在视频案例学习中学会的技能广泛迁移到其生活、学习的具体情境中去。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视频素材学会在类似情境中如何应对冲突、解决问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同时,视频资料在课堂上使用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10~15分钟为宜,在使用资料前要对资料进行编辑剪接,突出其典型性。
(二)真实性
视频素材的内容要真实,而不是编造出来的,只有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才能够真正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学习兴趣[2]。在选择视频内容时,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出发,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出发点。如,可以选择《心理访谈》《真情》等著名访谈节目中的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案例,通过教师的剪接、设问,让学生的观念相互碰撞,对所观看的视频素材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深入加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心理状态的模糊性、复杂性,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时尚性
我们现在面对的学生都是90后、00后,他们着眼于时尚也热衷于流行,因此,在视频素材选择上不仅需要贴近他们的生活、符合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更要具有时尚元素,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分享体验的欲望,为取得良好的心理辅导效果奠定基础。比如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时,可以用动漫视频《感谢自己的七个理由》,让学生体会生命的意义,同时感谢自己能拥有这么美好的生命。
(四)辅助性
让视频素材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只是为了更好地辅助教学,不能用“人机对话”代替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能只强调视频展现而忽视了学生的观察、认识和思考的过程;不能用播放代替教师的讲授;不能用演示代替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果不加选择地过度使用,将课堂变成视频播放的展台,就无法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要始终坚持辅助性原则,教学中不能为了视频而使用视频,视频素材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的对话,要始终坚持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是教师助学生自助,而非视频材料。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视频素材的组织实施
(一)新课导入巧用视频素材
在一节课中,要想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导入部分的把握至关重要,恰到好处的视频导入能先声夺人,引发学生的好奇与期待,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
在上“做情绪的主人”这一课时,我们就可以用到一些经典的情绪实验的片段,《猜猜他的心情》《面部表情》等短片直接导入情绪这个字眼,同时也让学生理解了情绪表达是复杂的。我们很难仅仅通过面部表情来理解一个人的真实情绪体验,因此,人与人的交流有时会产生误会,这就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而上“神奇的心理暗示”这一课时,就可以剪辑赵本山的小品《卖拐》,师生共同讨论:“范先生的腿真的瘸了吗?为什么他后来真的以为自己的腿瘸了呢?”然后,教师总结:“小品《卖拐》令人捧腹不已,而最让人啼笑皆非的是那位买拐者,人们笑他愚得可悲,愚得可怜,可是在生活中这种现象却是比比皆是。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什么现象呢?”直接导入新课主题——“心理暗示”。
(二)新课讲授活用视频素材
心理学的很多知识比较复杂和抽象,假如教师只是单方面地讲解,往往缺乏生动性,导致课堂氛围严肃、沉闷,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教学效率低下,难以使学生理解心理现象,更不能形成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视频素材,能够创造出和谐、愉快、共鸣的教学情境,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产生共情,达到深入浅出、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与学生探讨自我概念这一问题时,可以通过剪辑影片《心灵捕手》中主人公威尔的几段对白,向学生展示威尔在与心理医生尚恩的情感互动中逐渐自我揭露与重建的过程,呈现一个少年的心灵成长的过程,从而将学生带入一个多角度、多层次互动的真实场景,让学生在“冲突—面对—成长”的循环过程中审视自我,通过剖析剧中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心理历程,重新审视自己对知识求问、人际互动、人生信念、爱情探索以及亲情等心理过程,促进其主观经验的重构,引导学生形成积极、正向的情感和信念,建立良性的自我概念。这比单纯地给学生讲解自我同一性、自我概念,让学生枯燥地分析自己更容易激活学生的心理历程,引发学生的内心感受。在深入分析剧中主人公的过程中获得真实的自我体验,从而愿意积极地进行自我探索。
(三)课前预习或课后拓展妙用视频素材
一节课只有45分鐘,视频的展示不能超过10分钟,不然就会影响教学的正常进度,而且视频素材过长会干扰课堂教学之间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为此,有些学生会对播放过的视频素材饶有兴趣或不甚明了,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整地观看视频素材,然后课下与教师个别交流,也可以是学生间的交流。或者,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一些视频素材让学生观看,上课时只需剪辑关键片段,让学生讨论。如前面提到的《心灵捕手》,就可以先让学生自行观看,形成感性认识,在课上通过与教师的互动和讨论形成理性认识。
在上亲子关系这一课题时,前期可以通过一些图片和文字让学生很快沉浸在母爱和父爱的体验之中,甚至有些学生看了之后默默流泪,在课的结尾播放苏芮和潘玮柏的MTV《我想更懂你》,让学生深入思考。
(1)我们需要父母做什么?父母需要我们做什么?(听听我的真心话、我想更懂你)
(2)为什么我们和父母会出现代沟?(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
(3)如何才能消除代沟?(互相理解)
随着问题的深入和层层递进,让学生能够换位思考,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时,认识自己的内心需要,最后,得出结论:“互相理解、求同存异”。
四、反思
1.在视频播放结束后需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一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在讨论结束后,同样以小组的形式把讨论的结果分享给大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体验。
2.一定要在平时注意视频素材的积累,要有计划地整理视频素材,既要收集优秀的视频素材,又要根据教学内容分类整理和归纳,提高视频素材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陈宗让,李晓明.网络教学视频素材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7):55-57 .
[2]张顺秋.多媒体课件中视频素材的获取加工与使用[J],教育信息技术,2010(4):54-56.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南京,211100)
编辑/刘 扬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