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及训练方法

2017-08-16邓春婷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22期
关键词:社会化训练方法

邓春婷

〔摘要〕父母元情绪理念是指主要照顾者对于自己或子女的各种情绪所持的一套特定的情绪反应、认识、理解、评估及运用。父母元情绪理念的研究是当前家庭教养方式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父母元情绪理念是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化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结合近年来的实证研究,从心理适应、情绪能力与社会适应行为三个方面分析和论述了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并详细阐述了父母元情绪理念的训练与干预方法。

〔关键词〕父母元情绪理念;训练方法;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2-0004-05

一、父母元情绪理念的基本内涵与类型

(一)父母元情绪理念的基本内涵

家庭不仅是儿童与青少年成长的摇篮,还是儿童与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和早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父母对自身和孩子情绪反应的认知和感受以及处理方式方法对于孩子的心理与社会化是非常重要的。Gottman,Katz和Hooven[1]于1996年受元认知研究的启发提出元情绪的概念,即元情绪是指对自身或他人的情绪所产生的情绪或感受。因此父母元情绪理念是一系列有关情绪有组织的看法和观念,是父母面对自我和孩子情绪表现时所产生的一组情绪、行为、态度与理念等思维模式[2]。中国台湾学者叶光辉[3]认为,父母元情绪理念是指主要照顾者对于自己或子女的各种情绪所持的一套特定的情绪反应、认识、理解、评估及运用。

(二)父母元情绪理念的类型

关于父母元情绪理念的维度,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Gottman,Katz和Hooven[1]通过观察法和半结构式的访谈法,依据情绪觉察和情绪教导两个维度,区分出情绪教导和情绪摒除两种类型的父母元情绪理念。前者指父母对孩子的各种情绪反应非常敏感、理解且接纳,并且帮助孩子理解他们自身的感受,与孩子一起解决他们的情绪问题。后者指父母认为消极情绪是有害的,应使孩子认识到消极情绪是应该被排斥的,通常采用忽略、惩罚或转移注意等方式去使孩子尽快改变或消除消极情绪。而后Katz,Wilson和Gottman[4]又增加了情绪紊乱理念,是指父母在面对自我或孩子的情绪时,不知道该怎么办,而且短时间内无法平复情绪且情绪调节困难。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父母元情绪理念也会存在一定差异。叶光辉,郑欣佩和杨永瑞[5]在对中国台湾北部4~6岁学前儿童父母的访谈及观察自然状态下亲子真实互动进行研究与探讨后发现,除情绪教导、情绪摒除、情绪紊乱三个类型外,中国部分父母有时在面对孩子的消极情绪时,不会做任何干涉或反应,会让孩子自由表达,他将这种情况命名为情绪不干涉理念,即指父母对孩子的消极情绪反应无特别的态度和意向,放任孩子自由表达任何情绪而不予干涉或反应,并认为情绪不干涉也是中国父母比较常见的元情绪理念之一。

二、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世上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不是每个父母都懂得正确的爱的方式,对孩子的爱不仅仅需要给予他们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关爱,还需要掌握恰当的元情绪理念。很多研究都表明,元情绪理念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6,7]。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化结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将结合近年来的实证研究结果,就研究者关注的心理适应、情绪能力与社会适应行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儿童与青少年心理适应的影响

儿童与青少年的心理适应性或心理健康是当今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之一。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不仅有健康的体魄,还有健康向上的心理。而父母的元情绪理念,即父母对自我和子女情绪的认知、态度和反应对儿童与青少年的心理适应性或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有研究提出那些持有更多接纳、教导的元情绪理念的父母,其孩子出现焦虑等情绪问题较少,而不恰当的父母元情绪理念是儿童与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严重的还会引起儿童与青少年患上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与疾病[8]。一项对学前儿童父母的访谈研究发现,当父母对孩子的情绪教导较少时,家庭暴力和孩子的攻击行为、社会退缩行为和焦虑、抑郁成正相关,由此可见父母的情绪教导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9]。在青少年群体中进行的研究发现,父母对生气等负性情绪进行的教导越多,三年后青少年的情绪自我管理能力越强[10]。还有研究发现,更愿意接受和表达自我情绪的父母,其孩子的抑郁水平相对较低,自尊水平更高[11]。由此可见,父母元情绪理念会影响儿童与青少年的心理适应性或心理健康等。父母对儿童与青少年情绪的反应态度和教导行为,会导致儿童与青少年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和内心感受。如果父母使用恰当的元情绪理念抚育子女,孩子将会较少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如果父母使用不恰当的元情绪理念则会使孩子产生某些心理问题,严重的还会引起儿童与青少年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与疾病。比如情绪摒除理念较强的父母,反而会使儿童与青少年产生更多焦虑不安、抑郁不快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与内心感受。

(二)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儿童与青少年情绪能力的影响

情绪能力是指对自我和他人情绪的觉察和理解,并且能正确地认识、表达情绪,抑制或调节情绪表达,主要包括情绪理解、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三大成分。研究者认为父母的元情绪理念会影响儿童的情绪能力[7]。父母的情绪表达是一种创造家庭情绪氛围的直接方式,父母直接表达自己的正性或者负性情绪会影响儿童的情绪社会化和他们的社会适应。有研究表明父母元情緒理念对儿童与青少年的情绪管理和情绪失调有直接影响[12]。与此同时,也有研究表明,情绪教导理念得分较高的父母在面对儿童的消极情绪反应时,会教导孩子去表达更多积极情绪,并且让他们以更加积极的方式应对消极情绪;而那些持情绪摒除和紊乱理念的父母,其子女会轻易地表达出烦躁、愤怒等消极情绪,并且那些消极情绪持续的时间较长,很难平复[13-14]。在对中国亲子互动的观察研究中,那些表现出较多情绪教导行为的父母的孩子能够较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情绪,具有较好的情绪能力[15]。还有研究发现,父母情绪教导理念可以直接正向预测孩子的情绪觉察与调节能力[16];同时父母情绪教导理念还以其情绪调节策略缺乏为中介对儿童情绪调节性的发展具有间接预测作用[17]。

由此可见,父母的元情绪理念不但会直接影响儿童的情绪能力,还会通过他们的情绪社会化行为间接作用于儿童的情绪能力。父母要学会心平气和地接纳孩子各种情绪的自然流露,允许这些情绪的存在,化解它,而不是压抑它。伤心时,让他哭出来;愤怒时,引导他找到合理的宣泄渠道。比如持有情绪教导理念的父母对孩子的各种情绪反应非常敏感、理解且接纳,并且帮助孩子理解他们自身的感受,与孩子一起解决他们的情绪问题等。

(三)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儿童与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

父母元情绪理念不仅对儿童与青少年的心理适应和情绪能力有影响,还影响儿童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行为。实证研究表明,父母元情绪理念与儿童和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之间存在直接作用关系。如有研究采用母亲情绪风格问卷和元情绪访谈的研究方法对童年早期儿童进行调查,发现:在情绪教导理念上得分较高的父母,其孩子表现出了更多的亲社会行为[18]。而且采用情绪教导理念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在面对攻击性同伴或同伴激惹挑逗时能使用更恰当的交往策略,并且表现出较强的社交能力[19]。与此同时,有研究发现父母的情绪摒除理念与儿童不良的适应性行为显著相关[20]。国内研究者不但发现中国父母的情绪教导、情绪摒除理念与儿童社会适应性行为相关,还发现父母的情绪不干涉和情绪紊乱理念与儿童的外显问题正相关,与儿童的社会能力成显著负相关[6,21]。

众所周知,良好的心理适应性和情绪能力有助于儿童与青少年更好地适应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所以说父母元情绪理念也可能会通过影响儿童与青少年的情绪能力,从而影响儿童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行为。如有研究表明,儿童情绪调节在父母元情绪理念与儿童社会能力之间起着中介作用[12]。还有研究发现,青少年的情绪能力在父母元情绪理念与青少年的学业成就、问题行为和社交技巧之间起着中介作用[22]。国内研究者发现母亲元情绪理念会通过影响其在家庭中的情绪表达而间接影响儿童的社会能力[6]。

总而言之,父母元情绪理念不仅对儿童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行为有间接影响,还存在直接作用。持不同情绪理念的父母,不但会对儿童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产生一定的直接影响,他们还会在与儿童日常交往中表现出不同的情绪社会化行为,进而营造出不同的家庭情绪氛围。如持情绪教导理念的父母,在家庭中会更多地表达积极情绪,同时面对孩子的消极情绪与反应会理解接纳,从而使家庭情绪氛围更加积极且融洽和谐。在积极且融洽和谐的家庭情绪氛围中成长的孩子,他们会更愿意接纳和内化社会规则,从而表现出更好的社会适应性;而那些持有情绪不干涉和情绪紊乱理念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可能会出现更多社会适应不良的情况。

三、父母元情绪理念的训练与干预

通过对父母元情绪理念的基本内涵和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的整理发现,父母元情绪理念类型中,情绪教导是一种积极的元情绪理念,有利于儿童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发展;而情绪摒除与情绪紊乱理念属于消极理念,不利于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化和发展。由此可见,对父母元情绪理念的选择进行指导、训练和干预不但可以促进儿童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性,而且还能提高儿童与青少年的情绪能力,进而减少儿童与青少年遭遇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特别是对于那些在不良环境下成长的儿童与青少年,更需要对其父母的元情绪理念进行训练与干预。因此,对父母元情绪理念进行指导、训练与干预是十分重要的。Gottman,Katz和Hooven[1]提出的元情绪训练包括心理辅导,观看有关情绪训练的DVD、讲义教材以及实践训练,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三种训练活动,每种活动中都包括五个步骤。

(一)心理辅导

首先对父母进行心理辅导,辅导之前先了解各位父母是否能敏銳地感知到孩子的情绪,以及怎样面对和处理孩子的一些情绪问题。在了解之后,向父母说明他们的元情绪理念对于孩子的社会化和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作为父母应不断提升自己的元情绪理念,而提升自身元情绪理念的训练有五个步骤,每位父母要了解这五个步骤,并且能充分理解和运用。

(1)父母要能够敏锐地意识到自己和孩子的情绪反应,尤其是消极反应。因为只有我们感知到自身和孩子的一些情绪反应,才能知道该怎么处理这些情绪反应。如果我们无法意识到自己和孩子的情绪反应,那可能会使孩子感到无助和焦虑,从而无法交流与沟通,不利于孩子以后的发展。

(2)在意识到孩子的消极情绪时,父母应该把孩子的消极情绪视为可建立彼此亲密关系的桥梁,或教导孩子如何处理情绪问题的机会。因为只有我们把孩子的消极情绪当作一件平常的事情对待,才能平心静气地与孩子沟通和教导他们用恰当的方式去处理情绪问题。如果我们把孩子的消极情绪视为错误的、不好的事情,那么就会潜意识地产生一种强硬的态度,去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安排去做,让孩子觉得你不理解他,从而不能达到很好的沟通效果。

(3)父母要能感同身受地倾听和确认孩子的各种情绪反应。对待孩子的各种情绪,我们要设身处地地去倾听他们的感受,就如同我们产生了孩子的这种情绪,希望我们的亲人怎样对待自己,以我们希望别人对待我们的方式去更好地对待孩子。

(4)父母要能帮助孩子以正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当父母面对孩子的一些情绪反应时,除了能意识到他们的情绪、正确看待这种情绪和感同身受地确认和倾听这种情绪外,还要引导孩子用正确的语言来表达和说明自己的情绪感受。

(5)父母要与孩子共同讨论并解决引发负面情绪的问题,教导孩子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所以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同时父母还要懂得如何正确处理自己的一些负面情绪,从而教导孩子正确处理这些问题。

(二)观看有关情绪训练的DVD、讲义教材以及实践训练

进行心理辅导之后,父母们还需要观看有关情绪训练的DVD、讲义教材以及一些实践训练,加强对元情绪理念训练五步骤的深入理解,从而能应用到实践中去。在意识到孩子的消极情绪时,父母应该把孩子的消极情绪视为可建立彼此亲密关系的桥梁,或教导孩子如何处理情绪问题的机会;父母要能感同身受地倾听和确认孩子的各种情绪反应;对待孩子的各种情绪,要设身处地地去倾听他们的感受,就如我们产生了孩子的这种情绪,希望我们的亲人怎样对待,以我们希望别人对待我们的方式去更好地对待孩子;父母要能帮助孩子以正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同时父母要与孩子共同讨论并解决引发负面情绪的问题,并教导孩子如何处理这些问题这五个步骤。通过不断理解和内化,父母才能在家庭生活中更好地去运用元情绪理念。

(三)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

在掌握元情绪理念训练五步骤的内涵与意义后,还要进行一定的实践强化,比如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元情绪训练的对象是父母或专家,在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中,各位父母和专家相互之间分别扮演父母和孩子的角色,扮演孩子的人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反应,而扮演父母的人要依据元情绪训练的五步骤来进行实践,看是否能意识到孩子的情绪反应;当面对孩子的消极情绪反应时,自己心里是否会把它视为一个沟通与教导的机会;看自己是否能对孩子的情绪反应进行感同身受的倾听与确认;引导扮演孩子的人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与孩子共同讨论并解决引发负面情绪的问题,并教导孩子如何处理这些问题。

一次扮演后,双方互换角色再进行一次,然后进行小组内讨论,表达在角色扮演中自己的困惑以及感受。对父母元情绪理念的指导、训练与干预刚开始的训练时间是一次4个小时、一月4次,重复练习元情绪训练的五个步骤。值得注意的是,父母们在元情绪理念训练中,要结合自身和子女的特点与习惯进行训练,并不是所有父母的训练都是完全一致的。

参考文献

[1]Gottman J M,Katz L F,Hooven C. Parental meta-emotion philosophy and the emotional life of families:Theoretical models and preliminary data[J].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1996,10(10):243-268.

[2]胡瑞,梁宗保,张光珍,等. 情绪教养视角:父母元情绪理念与儿童心理社会适应[J]. 心理科学进展,2017,25(4):599-608.

[3]叶光辉.父母的后设情绪理念类型及测量[M]. 胡台丽,许木柱,叶光辉,编.情感、情绪与文化. 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

[4]Katz L F,Wilson B,Gottman J M. Meta-emotion philosophy and family adjustment:Making an emotional connec-tion[M]. 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1999.

[5]叶光辉,郑欣佩,杨永瑞.母亲的后设情緒理念对“国小”子女依附倾向的影响[J]. 中华心理学刊,2005,47:181-195.

[6]梁宗保,张光珍,陈会昌,等. 父母元情绪理念、情绪表达与儿童社会能力的关系[J]. 心理学报,2012,44(2):199-210.

[7]Eisenberg N,Cumberland A,Spinrad T L. Parental Socialization of Emotion[J]. Psychological Inquiry,1998,9(4):241-273.

[8]Katz L F,Maliken A C,Stettler N M. Parental meta-emotion philosophy:A review of research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J]. Chil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2012,6(4):417-422.

[9]Wilson B J,Berg J L,Zurawski M E,et al. Autism and externalizing behaviors:Buffering effects of parental emotion coaching[J]. Research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2013,7(6):767-776.

[10]Schwartz O S,Sheeber L B,Dudgeon P,et al. Emotion socialization within the family environment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J].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2012,32(6):447-453.

[11]Katz L F,Hunter E C. Maternal meta-emotion philo-sophy and adolescent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J]. Social Development,2007,16(2):343-360.

[12]Won S,Song H. The influence of parental metaemo-tionphilosophy on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Themediating effect of childrens emotion regulation[J]. Korean Journal of Child Studies,2015,36:167-182.

[13]Bariola E,Hughes E K,Gullone 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arent and child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y use:a brief report[J].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2012,21(3):443-448.

[14]Katz L F,Windecker-Nelson B. Domestic violence,emotion coaching,and child adjustment[J].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2006,20(1):56-67.

[15]梁宗保,张光珍,陈会昌,等. 学前儿童情绪理解的发展及其与父母元情绪理念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7(3):233-240.

[16]瞿鸿雁,许远理,黄玲玲. 父母元情绪理念对5~7岁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J]. 学前教育研究,2011(5):40-45.

[17]黄会欣,李银玲,张锋,等. 母亲元情绪理念与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关系:母亲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J]. 应用心理学,2013,19(2):126-135.

[18]Lagacé-Séguin DG,Coplan RJ. Maternal emotional styles and child social adjustment:assessment,correlates,outcomes and goodness of fit in early childhood[J]. Social Development,2005,14(4):613-636.

[19]Katz L F,Hunter E,Klowden A.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and childrens reaction to peer provocation:The mode-rating role of emotion coaching[J].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2008,22(4):614-621.

[20]Lunkenheimer E S,Shields A M,Kai S C. Parental emotion coaching and dismissing in family interaction[J]. Social Development,2007,16(2):232-248.

[21]衡书鹏. 父母情绪表达、情绪教导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情绪调节能力的中介作用[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24-28.

[22]Cunningham J N,Kliewer W,Garner P W. Emotion socialization,child emotion understanding and regulation,and adjustment in urban African American families:differential associations across child gender[J].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2009,21(1):261-283.

(作者單位: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连,116029)

编辑/刘 扬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社会化训练方法
初中体育中长跑教学特点及训练方法研究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高校健美操教学中核心力量训练方法研究
浅析篮球运动体能训练
浅谈举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
对高校辅导员组织社会化的若干思考
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烹饪刀工技能训练方法与运用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转变的一种模式
美国行刑社会化的历史解读与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