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农机化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2017-08-16孙伟
孙伟
摘要:在简要回顾辽宁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辽宁省农机化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深入剖析。针对农机化发展过程中的突出性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为推动全省农机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机械化;农业装备;综述;土地;研发
中图分类号:S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7)05-0083-03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轻劳动强度、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在国家及省一系列惠机政策的引导下,辽宁省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8.8%,水稻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4.9%,玉米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1%。保护性耕作、精量播种、机械深松、化肥深施、机械植保等节本增效技术得到大面积应用,农机科技贡献率明显提高。
1 辽宁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机装备结构不尽合理
辽宁省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現在:一是动力机居多、作业机具少,机具配套比低;二是小型农机具数量多,大中型农机具跟不上发展需要;三是水稻机插机收水平和玉米耕种机械化水平较高,但水稻栽植与植保机械化、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低;四是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较高,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低;五是平原地区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高,东部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
1.2 政府对农机化投入不足
市县农业机械科研机构所剩无几,许多基层农机科研机构转制或换牌,有的成为农机推广站,有的成为农机监管站。省级农机科研院所项目资金不足,科研成果转化不多,创新机制不活,致使当前农机化先进技术装备本省化、本地化不多,满足不了农机市场和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政府对大中型农机具补贴力度较小,农户对价格贵的机车、机具购买力不足,导致机车更新速度较慢,影响田间作业质量。
1.3 土地分散经营制约农机化发展
自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土地的方式导致无法实现连片作业,难以发挥大中型机械的高效作用,导致大型机具发展缓慢。尽管近年来一直倡导农村土地合理流转,但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制约性因素依然存在,流转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农民惜地的传统理念一时难以打破。土地难以连片,对高效农机化装备的制约就始终存在,这也是当前大中型农机装备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和市场购买力不足的主要制约因素。
1.4 农机作业成本上升
一是人力成本上升。农机专业合作社雇用人员包括驾驶员的成本比以前大幅提高。二是受农用柴油价格连续多次上涨的影响,农机作业用油成本大幅上升,直接影响农民购机和使用农机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农机作业成本上升助推农民用机成本上升,一些农民宁肯自己劳动也不雇用农机作业。
1.5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全省拥有省级科研机构1个、市级科研机构3个。这3个市级科研机构有2个转向农机推广或质量监管,科研主业发生偏离。全省农机科研力量大大缩减,县乡(镇)级更加弱化,科研力量集中于省级科研院所和高校。
1.6 产学研联结松散
尽管一直倡导产学研结合,但没有真正形成研发合力,各科研单位依旧靠抢项目要资金生存发展,真正形成科技生产力的农机科研成果很少,农机市场主产品多为外阜或国外产品。辽宁缺乏领军型大型农机动力生产企业,全省规模最大的辽宁现代农机装备有限公司年销售额只有1亿元左右,与山东、江苏等省国内外知名农机龙头企业差距甚远。全省农机企业生产的主要产品集中在农机配套领域,产品雷同,竞争激烈,利润不高,难以做大,无法形成产业集群,产业带动能力有限。
1.7 农机农艺融合不佳
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农机与农艺结合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科研课题研究和技术推广环节,农机与农艺结合更加紧密。实践证明,只有农机农艺相辅相成、相互适应,才能真正彰显农机科技的高效增产作用。
2 辽宁省农机化发展对策
按照全省“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体要求,坚持“因地制宜,重点突破;量质并举,轻简高效;节能减排,环境友好”的发展原则,以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效益为主线,以调整优化装备结构布局、主攻薄弱环节机械化、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为重点,进一步突出科技创新,增强农机科技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适应市场能力,全面提高全省农机装备水平。
2.1 研发大型化、多功能复式联合作业装备,提高规模化作业效能
瞄准国内外农机科技发展前沿制高点,开展基础性创新性研究,实现农机装备制造业升级。根据国家及辽宁科技发展的总体指导方针,结合现有基础条件和全面振兴对农机科技需求,突出自主创新,实现重点突破。瞄准世界先进农机科研发展制高点,结合规模化作业的市场需求,加强应用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重点研发大型化、高性能、多功能复式作业装备,主攻深松与灭茬联合整地、免耕精密播种与施肥、超低量快速施药等联合作业装备,突破土壤仿生减阻、联合复式作业、免耕防堵、定位施肥、种肥监测、精量播种、高速插栽、高效施药等关键技术,淘汰能耗高、污染重、效率低的老旧农业机械,推进节能减排,减少资源能源浪费。向规模要效益、效率,优化装备结构,提高农机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引导条件成熟地区按照适度规模化经营要求,实施区域性整体推进。培育和扶持农机服务组织发展,促进规模化经营,进一步提高农机服务水平。
2.2 研发操作自动化、控制智能化技术装备,提升精细化作业水平
把电子与光学、传感与控制、信息与通讯等技术融合起来,实现自动导航系统、机器视觉与数字信息感知系统、智能决策系统等技术集成,完成先进农机装备制造业升级。瞄准世界先进农机科研发展制高点,加强应用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提高辽宁乃至我国农机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创新模式由单纯技术引进向再创新转变;技术创新由单项技术突破向注重多项技术融合创新转变;科研由重成果向重成果转化应用转变,真正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推紧密结合的集成创新体系。
2.3 突破農机化薄弱环节和空白环节,向全程及全领域机械化作业方向发展
在主要粮食作业智能化、自动化提升的同时,向经济作物、林果蔬菜、健康养殖等机械化拓展,由单机向全程装备配套发展。重点推进玉米收获机械化,巩固千万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成果。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加大花生、牧草、薯类、中草药等特色农业机械的研制开发、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力度,推进林果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初加工、设施农业装备试验示范,体现主导产业效益优势,使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畜牧水产养殖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制定科学合理的农艺标准和机械作业规范,实现农机与农艺协调发展。辽宁东部丘陵山区、西部贫困地区要因地制宜,促进中低产田改造和特色作物机械化发展。抓好欠发达地区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建设一批适应高效农业发展需要的现代农业装备基地。
2.4 推广节本增效农机装备,发展节能环保型农业装备
围绕全省优势主导产业,研发推广专用动力机械技术,如适于果园及设施农业作业环境的成套机械。提倡一机多能,提高自动化水平,减轻农民劳动强度,降低成本上升压力。组织实施“保护性耕作和农机深松整地推进工程”,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开发将生物技术、环境技术、作物栽培技术、云数据与网络管理等与机械技术充分融合的温室设施配套装备,加大温室结构优化、自适应环境智能决策与调控、相变储能与能源解决应用、水肥耦合养分节约供给、全程生产自动系统配套等技术的研发力度,实现植物生长、营养供给、品质优化自动控制,达到高产高效高能优质的目标。开发精准定位施肥施药技术装备,减少化肥使用量和农药残留,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研发农作物秸秆、养殖场废弃物等资源综合利用装备,形成收集、装载、运输、储藏装备体系,发展循环生态农业,实现环境友好。突出农机农艺结合,培育一批适应机械化作业、设施化栽培的农作物新品种。
2.5 促进土地合理流转,提高农机科技贡献水平
完善土地流转政策,规范土地流转制度,引导土地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不断提高土地流转经营效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强土地流转动力。流转出去的土地要坚持农地农用这条底线,确保土地合理使用。坚持“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向土地流转双方提供统一的标准文本合同,并依法进行合同鉴证,从根本上解决合同纠纷频发问题。通过土地流转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生产,让高效农机装备的作用充分发挥和展现。
参考文献
[1] 王永清.包头市农机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农村牧区机械化,2004,57(1):33-34.
[2] 邹迪.辽宁农机科技发展方向初探[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6(3):86-87.
[3] 许景诚,张志茹.振兴辽宁农机工业的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8(2):101-102.
[4] 丁丽娟,王宝尧.实现辽宁农机化科学发展的途径[J].湖南农机(学术版),2010(2):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