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在凤城地区应用研究
2017-08-16万丽
万丽
摘要:针对凤城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现状,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研究。介绍保护性耕作主要内容,提出适宜本地实际的3种技术模式及配套选型,开展保护性耕作地块与传统耕作地块对比试验,并分别对高留茬旋耕灭茬、碎秆覆盖少耕、碎秆覆盖浅旋这三种技术模式进行研究,提出进一步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建议。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技术模式;深松;研究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7)05-0077-02
凤城市地处辽宁东部山区,拥有耕地面积6.2万hm2,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年种植面积约4.7万hm2。凤城地区坡耕地和石头地较多,在雨水充足的夏季容易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对此,凤城市农机部门对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了10多年的不懈探索。实践表明,采用适宜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可以大大缓解水土流失现象,保护地表土壤,增加土壤肥力,为丘陵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途径。
1 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内容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利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通过少耕、免耕、药剂灭草等技术措施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也是一项综合性农业生产技术,主要包括秸秆粉碎还田技术、残茬覆盖及地表处理技术、精少量播种技术、杂草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深松技术等。其中,秸秆粉碎还田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玉米联合收获机收获的同时直接将秸秆粉碎并均匀抛洒于地表,另一种是人工摘穗后选用秸秆还田机进行秸秆粉碎还田处理。对收割后残留的根茬和地表进行处理,通常采用大中型拖拉机配套联合整地机进行灭茬浅旋和深松处理。对于使用作物秸秆的地区,作物收获时的留根茬高度应在30 cm以上。在精少量播种方面,凤城市主要选用气吸式播种施肥机或勺轮式施肥播种机,一次作业可完成开沟、施肥、播种、镇压等多道工序。为防止地下虫害,需要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药物处理。精量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精选,以使种子发芽率在95%以上,确保一次播种保全苗。此外,大量秸秆覆盖地表容易产生病虫草害,这就需要选择适合本地使用的药物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
2 凤城市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结合凤城地区实际,选定一年一作保护性耕作主要技术模式如下:
1) 高留茬覆盖灭茬技术模式。该模式技术路线为:人工摘穗—割秸秆—留茬30 cm以上—秸秆运出—春季播种前旋耕灭茬整地—精少量播种侧深施肥—药剂或人工除草—田间管理。
2) 碎秆覆盖少耕技术模式。该模式技术路线为:玉米机械收获—秸秆粉碎还田—春季苗带破茬播种—药剂或人工除草—(田间管理)。
3)碎秆覆盖浅旋技术模式。该模式技术路线为:玉米机械收获—秸秆粉碎还田—旋耕整地处理残茬—精少量播种侧深施肥—药剂或人工除草—田间管理。
3 保护性耕作机具选型
3.1 秸秆处理机具
1) 整秆粉碎覆盖:秋季玉米收获机收获时整秆粉碎还田,凤城地区大多采用田霸4YZ-2型玉米收获机或河北冀新4YH-2A1型自走式玉米收获机,一次作业可完成摘穗、剥皮、收集果穗、果穗装卸、秸秆粉碎还田等工序。
2) 高留茬覆盖:秋季人工收获玉米或机械收获玉米,采用恒大4YZ-2型自走式玉米收获机完成摘穗、秸杆收集,留根茬约30 cm,不做处理,翌年春季采用灭茬机粉碎还田。
3.2 播种机具
主要采用开原勃农生产的2BTD-2型播种机和吉林康达生产的免耕播种机,播种深度4~5 cm,施底肥深度8~10 cm以上。播种时可采用精播或半株距播种,然后用镇压器镇压,以确保出苗率。在出苗前对地面进行药物封闭处理,以求最佳效果。
4 保护性耕作试验情况
为探索和确定适宜的玉米垄作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进而制定相应技术规范,科学指导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作业,在凤城市白旗镇开展保护性耕作地块与传统耕作地块对比试验,并分别对高留茬旋耕灭茬、碎秆覆盖少耕、碎秆覆盖浅旋这3种技术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保护性耕作对播种期土壤温度有一定影响,播种初期因试验田覆盖秸秆,0~10 cm日平均地温比对比田低1.0~1.5 ℃,但经多年试验监测,略低的地温对作物出苗和苗期生长影响不大。2) 不同技术模式的土壤含水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碎秆覆盖模式、高留茬灭茬模式、传统耕作模式;3) 实施保护性耕作地块的土壤有机质明显增加,年增加有机质0.01%左右;4) 实施保护性耕作地块的蚯蚓数量为2条/m2,比传统耕作地块增加1.7条/m2,土壤生物活性大大增强;5) 保护性耕作地块与传统耕作地块的苗期长势在雨水充沛情况下无明显差异,但在干旱少雨时差异较大,保护性耕作地块出苗率比传统耕作高5%以上,且玉米长势较好;6) 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在病虫害上没有明显差异,但保护性耕作地块的杂草略多;7) 深松作业有助于增强雨水渗透能力,在深部耕层蓄存大量自然降水,使播种期耕层土壤含水率提高3%以上,休闲期蓄水量增加15%左右,水分利用率提高13%左右,增强作物抗旱能力,同时改善深层土壤结构,提高作物抗倒伏能力。但鳳城地区山地和偏坡地分布零散、面积较小、不成规模、耕层较薄,因此,在深松技术的应用上需掌握以下原则:一是以秋季深松为主,春季深松为辅。二是按照耕层质地判明是否适宜深松作业。较为黏重的土壤、土壤耕层较薄及耕层内存在树根、石头等质地较硬物质,均不适宜进行机械化深松作业。三是根据不同土壤耕层确定深松作业深度。对于一般土壤,可选择不小于30 cm的松土深度,以利于打破犁底层和蓄水保墒,促进土壤水库形成。
此外,在开展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对比试验过程中还发现,高留茬秸秆还田技术模式不仅具有防风护土的效果,而且作业成本低,操作简单易行,符合丘陵山区及偏坡地的耕作习惯。但因丘陵山区和坡地面积较小且不集中连片,故不作为主导技术模式加以推广。 碎秆覆盖模式具有保水效果好、培肥地力作用大等优点,但因秸秆粉碎还田后覆盖于地表,秋季若不进行表土处理,很容易被风吹走或聚堆。且秋季表土作业会加大作业量、增加生产成本,因此,碎秆覆盖模式适用于那些风力较小且秸秆资源丰富的地区。
5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建议
1) 加强宣传引导。针对群众对保护性耕作技术认知程度不高的现状,结合凤城地区保护性耕作适宜模式,农机各部门应深入农业生产一线,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让农民真正体会到这种“懒汉耕作法”不仅可以保护土地、抗旱保墒、利于增产,而且大大减少农业生产成本,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一大途径。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手段及召开技术培训会、现场演示会等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保护性耕作技术,调动农机户参与保护性耕作作业的积极性,让这项利国利民的技术落地生根。
2) 加强项目引导。充分利用保护性耕作和深松整地作业补贴惠农惠机政策,结合国家、省、市深松整地作业任务目标,将深松任务分解到各镇区,签订作业合同,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深松整地和保护性耕作作业质量,发挥深松整地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在耕地提质增效中的作用。
3) 加强技术服务。组织农机推广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无偿技术服务,发放技术资料,解决技术难题。发挥农机合作组织主力军作用,以农机合作社为技术推广中心,组织培训、开展示范。甄选保护性耕作机具,提高配置机具利用率,优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制定保护性耕作技术规程,提高保护性耕作作业质量。
参考文献
[1] 冯永刚.凤城地区保护性耕作应用经验探讨[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1(6):142-143.
[2] 武志杰,张海军,许广山.玉米秸秆还田培肥土壤的效果[J].应用生态学报, 2002,13(5)539-542.
[3] 曹光乔,张宗毅.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8):69-74.
[4] 常旭虹,赵广才,刘利华,等.玉米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研究[J].玉米科学,2006(6): 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