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木楼里话建筑
——方院环廊中走出来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教育

2017-08-16薛名辉叶洋XUEMinghuiYEYang

世界建筑 2017年7期
关键词:哈工大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

薛名辉,叶洋/XUE Minghui, YE Yang

土木楼里话建筑
——方院环廊中走出来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教育

薛名辉,叶洋/XUE Minghui, YE Yang

土木楼空间群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教育的主要发生地,岁月流转中积淀出了独有的空间印记。本文从空间的“形、用、序、界”4个角度入手,描述空间群中方院、环廊空间模式下的教学与生活情境,并辅以作者20年的空间感知与回忆;旨在通过建筑专业教育背景下空间演变的论述,阐释空间特质与专业教育之间的积极互动关系。

土木楼,空间群,方院,环廊,建筑教育

学院空间是建筑教育的承载,而建筑专业教育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空间。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工大)土木楼空间群,指以建筑学院所在地建筑馆为核心的,由西大直街、公司街、联发街和海城街4条街道所围合起来的一系列建筑与空间,包括俗称“前楼”的土木楼、俗称“后楼”的哈工大博物馆、沿海城街的食堂及规划设计院、沿联发街的A05公寓楼等(图1)。其中,哈工大博物馆即为哈工大前身中俄工业铁路学校旧址,是哈工大的发源地;而土木楼则在1953年建成之后,因专业教学分工之故,区别于后续陆续完工的机械楼、电机楼而得名。1959年,土木楼成为了独立扩校所成的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的主楼;2000年,同根同源的哈工大与哈建大组建成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楼成为哈工大建筑学院所在地。

笔者自入学,直至博士毕业留校工作,一直生活、工作在这美丽而又沧桑的土木楼空间群内,二十载春秋,二十载青春的喜怒哀愁;参与了空间群的持续演变,也见证了土木楼的独特与传奇。

1 典雅之形

环境是最好的学习,土木楼空间群正是如此。若从建筑风格与审美倾向而论,“前楼”是面临西大直街的5层建筑,哈尔滨市二类保护建筑,建于建国后苏联专家援建时期。不同于那个时期哈尔滨各高校主楼所专属的宏伟壮观的“社会主义民族建筑风格”[1],而是采用了欧洲古典复兴风格,立面横向五段、纵向三段;造型线条刚劲有力,典雅中蕴藏着阳刚(图2)。“后楼”建于1906年,当时正值新艺术运动在俄罗斯风靡,循中东铁路而来的精巧的工匠们为远东地区的“东方莫斯科”也奉献了这样一座新艺术运动的“经典建筑”,局部曲线优美流畅,简洁中彰显着端庄(图3)。也正是因这相辅相衬的一对建筑的存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曾将土木楼空间群评为最美的大学校园TOP50之一。在这里求学的哈工大学子,也因这得天独厚的条件,足不出户就可领略建筑史上两大流派所体现出的别致的艺术之美。

1 土木楼空间群区位

2 建筑馆

3 校史陈列馆

4 土木楼老照片

悠久的建筑背后,烙印着深深的办学历史,哈工大建筑学科始于1920年中俄联合创办的中东铁路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铁路建筑科,是我国最早的土木建筑学科之一,当时任课教师多为俄籍工程师;在1937-1945年间又受到日本建筑教育体系的影响,在建校之初就具有鲜明的多元、融合的国际化传统(图4)。而在建国后,这种传统被以哈雄文、梅季魁、常怀生、侯幼彬、郭恩章等为代表的老一代建筑教育专家们继续发扬光大,并奠定了哈工大建筑教育的基石;而到了21世纪,新一代的哈工大建筑人,扎根寒地黑土,拓展多重领域,积极转变地域劣势,凝练独到办学特色,硕果累累,实现了新时期的跨越发展。

近百年的风雨砥砺,哈工大建筑教育来到今天,沧桑的土木楼凝结着“大土木学科”的深厚底蕴,在其面前,“传承”二字难能可贵。

2 方院之用

方院是土木楼空间群的第二个显著特点:四条街、一圈楼,出门逛马路、进门小合院,可谓之袖珍;但正是在这方寸天地间,独特的校园生活就这样鲜活地建构起来了(图5)。

“前楼”为“山”字形平面,中间的一处体量正好伸向院落空间,在院中构成了强烈的建筑界面;而院内的几棵古树,也形成辅助界面以限制空间。当年的篮球场位于院落东侧,水泥铺就的场地,旺季时队满为患;而往西的一树之隔,是一块很小的足球场地,反而促成了建筑学院的特色活动——七人制足球赛,也让建筑学院的足球健儿们练就了细腻、灵动、飘忽的球风。当这块空间没有足球的时候,伸到院内的那块山墙就成了网球爱好者的最佳陪练者,无论球技高低,它都会“任劳任怨”地把打出的球一次次弹回。西北角的小空间是土木楼夏日最为凉爽的阴影区,那是怕晒的女生们的最爱。每到早晚,院内跑步锻炼的学生也不少,跑累了就坐在大树下歇一歇;而那阶梯式的树池也正好是白天观看比赛,晚上谈情说爱的最佳场所[2](图6a)。

当年的几块活动场地都是清一色的水泥铺装,运动不慎很容易受伤;但也正因为这种空间地面的无差别和一致性,为多样性的活动提供了可能,比较典型的就是学院内经常举办的文艺演出。图6中的第二张照片便是2006年一次全院规模的联欢会的情景,平时被网球数次击中的老墙,摇身一变成为了晚会的主角——大屏幕(图6b)。而几棵小树旁的空地,也备受校园内各个乐团的青睐,几张桌子搭成舞台,校园演唱会就“躁”起来了[2]。

在2010年针对校园院落的一次改造中,空间进一步清晰界定,也调换了篮球场和足球场的位置(图6c)。近年来,教职工汽车数量激增,球场之外的空间大部分都变成了停车场,土木楼内院空间的动人的故事与记忆也仿佛越来越少。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重视,目前正在打算重新整合、划分停车位,并将西南角的空间作为师生休闲空间,对院落空间进行再利用,已经在院内进行了方案征集竞赛。一方天地一方人,土木楼之方院封闭、简约却不简单;遮蔽城市中心的喧嚣,“聚力”师生之生活,形成了独特的哈工大建筑文化。

5 雨后的土木楼方院

6 土木楼内院空间不同时期对比

7 环廊路径示意

8 建筑馆二层平面走廊示意

9 连廊局部

3 为学之序

袖珍方院的另外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各功能空间距离短、交通便利;尤以连接整个空间群的风雨无阻的室内环廊最为显著。

这是土木楼中最有意义的“交通空间”,整个空间群的各个角落都因其而连到一起,环廊里微气候适宜,有风遮风,有雨挡雨,夏季因有效遮蔽而十分凉爽,冬季又因集中供暖而温度如春。早晨8:00的课,7:45爬起来,5分钟洗漱完毕,宿舍楼下便利店一块面包一袋牛奶,一边吃,一边漫步到教室,准不会迟到;这无形中就为建筑学院的学生们节约出了“大量”睡眠的时间;环廊也就成为了极具特色的“食堂-宿舍-教室”三点一线生活的空间映照[2](图 7)。

环廊最宽敞的部分接近于4m,这使得通行功能被极大弱化,而炫丽的大学生活得以在这里铺陈开来(图8、9)。自行车、滑板等平素只在室外出现的事物,可以成为土木楼内的交通工具(图10);横着画上一条线,一场无风沙干扰的简易羽毛球比赛就能顺利进行;走廊的转角处,聚上五六个人,来场“毽球大战”,汗水淋漓之后倍觉轻松;而尽头的眺望景致,角落里的张桌几凳,也不知曾催生了多少设计灵感的生成(图11、12)。宽阔的走廊也是教学的得力“助手”:一部投影、几条椅子,就是上课的好场景;而每到评图的日子,走廊里挂满了各色图纸;只要肯花上一点心思,一场别致的展览随时都可以进行(图13)。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几年,走廊已经成为了躲避雨季时的建造大赛的主场地(图14)。

环廊路径的漫长带来了数量众多的楼梯,也催生了大量漫不经心的楼梯间小利用。

从一层到五层的主楼梯是整个环廊空间序列的中心,五层由于交通人流的减少,曾经作为自由学习区来使用(图15),现在则是学院的展览厅。一层便是建筑学院特色的主门厅(图16),对着西大直街,空间层次分明;经常被一些民国题材的电影作为拍摄场景。四层的空间最受开放式教学的青睐,因为阶梯教室的原因,联系两侧主走廊的中厅变窄,路径也产生了转折,却反而促成了一个较为封闭的空间(图17);而阶梯教室面向楼梯的大片墙面,就成了天然的展示板,挂上图纸与投影屏幕,一个开放、自由、活泼的课堂情境不经意间就浮现出来了[2](图 18、19)。

在土木楼空间群中,处处可见非限定功能空间的充分利用[3],合理的空间促发多样的教学行为,是为“引智”之措。于是,一代代的“哈工大建筑人”,便在这自由的空间中博学之,在开放的场域里慎思之,在厚重的四九墙下明辨之,在斑驳的光影中笃行之。

4 术业之界

方院虽独特,却也像钱钟书笔下的“围城”一样,使建筑学院与哈工大其他学院相对隔离;这对于学生的全能力塑造其实是存有一定弊端的。一直以来,学校都构想着将建筑学院搬迁至校园环境更优美,住宿、饮食条件更为优越的二校区,将建筑、土木、市政、交通等学院整合在一起,在空间上也形成大土木学科集群。关于这一构想的争论一直都在持续,离去而开辟一个未知的院区,亦或继续留在土木楼的空间群,孰优孰劣,很难潦草说清[2]。

10 一层走廊里的生活情境

11 走廊尽头的景致

12 角落里的小讨论区

13 学生作业成果展览与教师点评

14 在连廊里举办的建造节

15 五层的自习区

16 建筑学院的主门厅

17 主楼梯四层局部平面

而在这一围城之外,隐形的“术业之界”更让人堪忧,东北地区经济衰退对建筑领域的影响,寒地地域对于师资培育与人才引进的限制,一直掣肘着哈工大建筑学科的发展。面对如此境况,无力改变社会大环境的同时,唯有以更为开放的姿态在学科发展中多点“突破”,拓展国际化视野;同时不断更新办学模式,永续激活本土化的资源平台,让学科创新发展。可喜的是,随着最近几年建筑学院人才培养的持续改革,出现了一系列“突破禁锢”的特色课程,如与海外高校及知名企业共建的开放式研究型设计课程、面向C9高校联盟的国际暑期学校等都进行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这里最值得感谢的是那坚守在寒地沃土上的齐心戮力的师生们,而那多元的方院、开放的环廊也功不可没。

5 结语

土木楼是哈工大建筑学子最熟悉了解的场所,是建筑之梦想照进现实的地方。沧桑古朴的外表下,看似平淡的空间,因为一代代建筑人待过、哭过、笑过、修整过、装饰过、改变过,而变得精彩起来。而这份悠悠岁月中不变的情怀,新锐气息来临时优雅的持重,是许多新建的校园空间很难在短时间内能达到的(图20)。

时光荏苒,岁月转变,土木楼空间群的主人不断更迭,相应的空间也不断更新,但却印迹犹存,情怀依旧;一合院、一环廊,蕴育着“传承”与“聚力”之教育模式;或平凡,或精彩,彰显着“引智”与“突破”的大学精神。

18 主楼梯开放式教学情境

19 主楼梯平时的场景

20 土木楼空间群平凡中的精彩

[1] 朱力. 新中国现代民族建筑之路初探[D]. 中央美术学院,2015.

[2] 薛名辉,连菲. 平凡中的精彩——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楼空间群环境印迹[J]. 建筑与文化,2017(1):133-136.

[3] 张宏哲. 非限定功能空间的行为环境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2005.

Architecture Conversation in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of HIT: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Derived from Square Courtyard and Ring Corridor

The HIT architecture education mainly originated from the space group of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of HIT,which has a unique space signature as the years passing by.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shape, usage, sequence and boundary of the space, describes the education and life scenario together with the authors' 20 years of space perception and memory. This is aiming at illustrating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spac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space change discussion in the background of architecture educ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of HIT, space group,square courtyard, ring corridor, architecture education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2017-06-15

猜你喜欢

哈工大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百年哈工大的不解中俄缘
《广东土木与建筑》理事单位
王文涛在哈工大调研重大科研项目建设时强调 加快把科教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秉承规格彰显功夫
浅析土木大数据的逻辑、内容和应用
哈尔滨工业大学设计学系
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