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间的回溯与期待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馆使用评价

2017-08-16白丽燕王文慧李云伟谭兴渝BAILiyanWANGWenhuiLIYunweiTANXingyu

世界建筑 2017年7期

白丽燕,王文慧,李云伟,谭兴渝/BAI Liyan, WANG Wenhui, LI Yunwei, TAN Xingyu

空间的回溯与期待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馆使用评价

白丽燕,王文慧,李云伟,谭兴渝/BAI Liyan, WANG Wenhui, LI Yunwei, TAN Xingyu

通过对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馆设计之初的愿景回溯与如今使用现状的问卷调查,印证其对不同使用者的空间意义,并提出在类似开放多义空间的使用中,多层次领域感的确立,是支持各类交往行为发生的充要前提。

多义空间,建筑馆,使用,期待

1 回溯愿景——从校园活动中心到建筑馆

在内蒙古工业大学校园的中部有一座建于1960年代末的废旧厂房。这组厂房是依据当时生产线建造的铸造车间,到1995年,整体处于废弃状态。2008年初,学校决定改造这组车间,最初的定位建议是校园文化活动中心,在随后的历史机缘和功能探讨中,发现这里是一个天然的建筑馆:铸工车间通透开敞的大空间、自然裸露的结构构件、不加掩饰的构造细部都能够与建筑学重交流、重体验、重实践的教学特点相适应。这一功能也部分地实现了具有开放属性的校园文化中心的原始初衷(图1-8)。2012年,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馆在使用4年之后获得了扩建机会,新馆延续了老馆的空间表情,补足了老馆所欠缺的设计教室(图9-17)。

建筑馆在立足于交流开放的空间设计中,动线中的节点成为关注的目标。这些节点是交流的场所,是故事的发生地,同时也是另一类“教”与“学”的场地。在此,线中有点、点中有线,甚至线即是点、点即是线。院子是点(图18-20)、入口是点(图21、22)、中厅是点(图23)、楼梯是点(图24、25),当线中有了“桥”(图26、27), “桥”也变成了点。

2 使用现状——基于扎根理论1)的问卷调查

为更加客观地探寻建筑馆的存在对使用者的意义,在扎根理论指导下,我们做了一次面向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首先将调研对象分为建筑学院的学生与非建筑学院的学生两类,然后将使用者对建筑馆的关注点分为感知印象、空间使用频率、空间喜爱度、物理环境评价4个部分,将两种类型的调研人群对每个关注点的选项频率进行分析对比,并对调查人表述的关键词进行提取、编码与转译,最终得出结果。

1 建筑老馆总平面(绘图:仓雁飞)

2 建筑馆南立面局部(摄影:曹杨)

3 建筑老馆一层平面(绘图:仓雁飞)

4 沙龙(摄影:曹杨)

5 建筑老馆二层平面

6 建筑老馆三层平面(5,6绘图:仓雁飞)

7 美术教室

8 评图空间(7,8摄影:扎拉根白尔)

9 新馆一层平面(绘图:仓雁飞)

12 从西北侧看新馆(摄影:张广源)

13 从西侧看新馆(摄影:陈溯)

10 新馆二层平面

11 新馆总平面(9-11绘图:仓雁飞)

14 新老馆内院连廊(摄影:张广源)

15 新馆竖向中厅

16 新馆中厅仰视

17 新老馆联接的梯子(15-17摄影:张广源)

2.1 感知印象

不同学院的学生对建筑馆拥有几乎相似的感知印象,从折线图中可以看出两组折线在空间的“亲切、严肃、安静、明亮、和谐、独特、有格调”等方面的走势几乎相同。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建筑学院的学生对建筑“光影变换”有一定的专业敏感性,该选项两类人群呈现较大的差距(图28)。

2.2 空间使用频率

不同学院的学生在对建筑馆的空间使用频率的折线走势上相差较大。因课业原因,教室是建筑学院的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空间,在调研中发现,休息、评图与展览空间之类的多义空间,并不像预想中的被高频率使用。对非建筑学院学生而言,使用频率最高的则是艺术沙龙,超出我们预料的是,他们使用沙龙的频率甚至高于本学院的学生。使用频率居次的是休息与展览空间,同样因为空间的开放与多义,老馆空间对其他学院学生的吸引力使其在某种程度上承担着校园公共社区的功能(图29)。

2.3 空间喜爱度

就喜爱度而言,沙龙与老馆休息空间以绝对优势得到全校学生的喜爱。尤其对于建筑学院的学生,上述沙龙的使用频率虽然不高,但学生对沙龙的喜爱度却很高。入口玻璃厅、展览空间等多义空间也得到全校学生不同程度的喜爱(图30)。

2.4 物理环境

对于建筑馆的物理环境的评价,建筑学院的学生对采光通风以及室内热舒适度都表示满意,但部分同学对室内声环境不满意,老馆上下通透的开放视野与淡化分层的设计虽然带来了丰富的交流空间,但也必然会导致隔声效果的不理想。非建筑学院的学生对物理环境的选择相对保守,可以看出其选项频率的折线走势较之本学院的平缓很多,仅对隔声问题与本学院学生有不同意见。在对待隔声问题上,建筑学院的学生在建筑馆的行为以学习与交流为主,学习行为对声环境有较为严格的要求,而交流则不可避免地带来各种声音,这是一对带有矛盾属性的行为。当两者同时发生时,建筑学院的学生必然会对建筑馆的隔声效果持更敏感的态度。而其他学院的学生多以客人的姿态参观建筑馆,其行为以娱乐活动为主,对待声环境的要求亦相对宽松(图 31)。

2.5 调研结论

根据对不同学院学生的问卷调研,提炼关键词并分析可得,学生目前对建筑馆的评价与建议,最终筛选得出与设计初衷的不同之处,调研结果出乎意料,值得关注(图32)。

(1)管理导致的空间使用局限

建筑馆设计有非常充足的出入口,且每个出入口均对应一片精心设计的室外活动场地,其干净整洁的室内外环境足以进行滑旱冰、打羽毛球、开演唱会等各种形式的校园活动。但在此后的管理中,建筑馆日常开启的入口十分有限,此种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上述活动发生的频率与可能性。

(2)空间开放性与私密性的矛盾

学生对建筑馆的空间评价各不相同甚至相互矛盾,比如,数据显示,对艺术沙龙的使用频率外院学生是大于本院学生的,但从空间喜爱度来看,本院学生对沙龙的喜爱度却很高。进一步调查发现,很多建筑学院的学生会有“我以建筑馆为荣,但我对它的使用并不多”的现象,这显然与设计初衷是相违背的。

(3)多样化的学习行为需要多层次的空间

调研中,学生对学习空间提出的需求多种多样,有的需要安静独立的学习空间,有的需要开放性的交流空间。学生表示平时的学习有自习、上课、评图或观看展览等多种方式,他们会根据学习方式的不同而适应性地选择不同空间。同时,学生也希望在老馆的多义空间中能有更多具有停留性与领域感的私密空间,而在新馆的专业教室,能有更多具有归属感的空间存在(图33)。

建筑馆由原本杂乱的废旧工厂转型为今天可以承担丰富校园活动、悦纳各种人群的建筑。通过调研发现,一部分空间实现了最初的愿望,但仍有一部分空间因为不同的原因而未能发挥其作用,其空间的潜质处于隐藏状态。

3 空间期待——建筑馆的使用潜质

回溯当初设计建筑馆时的初衷,再对比如今建筑馆已发生的空间行为,此次的问卷调查使我们对建筑馆的空间拥有超越一般教育意义之外的理解,这其中既有期待亦有惊喜。

3.1 体验与认知

18 建筑老馆东侧的院子(摄影:曹杨)

19 西部入口的院子(摄影:李鹏)

20 从中厅看院子局部(摄影:曹杨)

21 建筑老馆入口(摄影:方振宁)

建筑馆建成后,成为校园中最具光阴体验感的场所,饱满的场景与朴素的材料是学生摄影时偏爱的取景场地,也是毕业时留念的必选之地。同时,作为教育空间的建筑馆也为建筑教学带来了新的视野。上述调研显示,不同学院的学生对建筑馆的光影、空间丰富度均有充分的体验感。但与其他学院的学生相比,建筑学院的学生对空间有更具专业化导向的理解,甚至由于长期浸淫在丰富空间中,学生产生了令人意外的空间分析能力。多年来,建筑馆丰富的空间和质感也激发了老师同学的创作热情,学院因此开设空间感知与创意素描课程,建筑馆已经成为同学们写生和创作的源泉。在这里,初学艺术的学生可以画它的天光物态、空间结构;开始寻求创作的学生运用建筑馆内的任意空间和细节元素解构、重构,画出一幅幅创意十足的作品,建筑馆就是他们艺术再创作的对象。在建筑馆所营造的空间中,学生将入目所及之画进行创意式的重构,为空间感知与素描课程提供新的思路。

3.2 人文社区

作为校园特色的建筑馆不是建筑学院学生的专属空间,设计初衷是使建筑馆同时承担着校园社区中心的功能。调研发现,由于管理问题,建筑馆的室外活动场地没有被完全利用起来。期待日后建筑馆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室内外活动场所能被充分地使用,以其开放性的空间、趣味性的功能与独特的艺术氛围引发来自全校师生的交流。对于建筑学院学生而言,建筑馆将作为一张自我介绍的名片,而对其他学院的学生,建筑馆则是一张热情的邀请函,一座毕业后的灯塔,时间即使流逝,建筑馆依然具有点燃凝聚力的能量。

3.3 开放空间中的领域性

建筑馆面向丰富的使用群体,企图满足不同群体对交流空间的使用需求,对空间的尺度把控十分重要。私密与开放是交流生成的空间诉求,因此提倡以合理的尺度和软处理营造出开放中的领域性,从而引导丰富的交流行为。比如调研中发现,新馆每一层的裱图室中存在着意外丰富的交流性,其提供的领域性空间使学生在裱图等待的过程中有充分的交流可能。此外,建筑学院学生对老馆艺术沙龙的使用率低但喜爱度却很高的差距也引起关注,分析原因认为,艺术沙龙的存在意义似乎大于其对建筑学院学生的使用意义,即使学生不去使用沙龙这个空间,但路过旧馆时能看到沙龙温暖的灯光,闻到爆米花香甜的味道,在这个程度上艺术沙龙已经与学生发生了交流,这种另类的交流形式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22 建筑老馆门厅多功能阳光房(摄影:曹杨)

追求空间的开放与交流是设计的一个方面,但作为教育建筑,建筑馆必然要有适合学生学习的空间。调研显示,学生对学习空间有着看似矛盾的空间需求是因为学习行为的多样化。比如,需要相对独立空间进行的自省型学习;需要开放空间的交流型学习;需要教学空间的教育型学习。因此,学生既需要开放性的评图空间,也需要24小时独立教室。建筑馆需以多层次的学习空间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行为,开放空间也需要确定不同层次的领域感和舒适度来适应不同的使用人群。

4.结语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馆自建成使用至今已有9年时间,作为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馆成长的见证人,感受到好的建筑本身会具有灵魂,具有感召力,让身处其中的人不自觉地受到其影响。正如查理·芒格(Charlie Thomas Munger)2)所言,“如果你想得到什么,最好的办法是让你自己配得上它”3)。9年以来,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逐渐积累与进步,并获得很多“意外”的机遇,似乎是建筑馆的使用者与建筑馆自身共同成长中配得的奖励。□ (参与调研:王文慧、李云伟、谭兴渝、朱佳兴、车靖文)

23 建筑老馆中厅向西看(摄影:李鹏)

24 建筑老馆中厅东侧的钢梯(摄影:李鹏)

25 建筑老馆中厅北侧的阶梯

26 从西侧看跨越中厅东西的桥

27 从东侧看跨越中厅东西的桥(25-27摄影:孟一军)

注释

1)扎根理论:扎根理论研究法是由哥伦比亚大学的安塞姆·施特劳斯(Anselm Strauss)和巴尼·格拉泽(Barney Glaser)两位学者共同发展出来的一种研究方法。是运用系统化的程序,针对某一现象来搜集和分析质性数据,并在数据中建构理论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

2)查理·芒格:美国投资家,沃伦·巴菲特的黄金搭档,伯可夏·哈撒韦公司的副主席。

3)查理·芒格在南加州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1] 张鹏举. 适应·更新·生长——一次人文与生态事业下的旧产业建筑改造实践[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 凯西·卡麦兹. 边国英译. 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Retrospect and Expectation of Space: Evaluation on the Use of Architectural Hall of the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the vision of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architectural hall of the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it con fi rms its spatial signi fi cance to di ff erent users and puts forward the establishment of multi -level domain sense in the use of similar open polysemy space,is to support all levels of communication occurred in the necessary prerequisite.

polysemy space, architectural hall, use, expect

28 对建筑馆感知印象的折线分析图

29 对建筑馆空间使用频率的折线分析图

30 对建筑馆空间喜爱度的折线分析图

31 对建筑馆物理环境的折线分析图

32 调研结果提炼

33 建筑馆设计的出入口及对应的外部空间(28-33绘图:王文慧)

工作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2016-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