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刺络放血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2017-08-16张钰敏陈志伟

上海针灸杂志 2017年8期
关键词:刺络传导穴位

张钰敏,陈志伟



刺络放血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张钰敏,陈志伟

(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医医院,黄石 435000)

目的 观察刺络放血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接受治疗的整个过程均给予基础治疗(综合性血糖调控),治疗组予基础治疗、刺络放血及中药穴位贴敷,对照组予基础治疗及口服甲钴胺片。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2.5%)明显优于对照组(67.5%)(<0.05),治疗组神经传导速度改善均优于对照组(<0.05)。结论 刺络放血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确切。

放血疗法;穴位贴敷法;糖尿病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的最常见并发症之一,起病隐匿,临床症状复杂,主要临床特征为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神经纤维的萎缩、脱髓鞘以及神经内微循环的改变。文献报道[1]在确诊1年的糖尿病患者中神经病变的发生率为7%,病程25年以上者,发生率达50%。如果包括亚临床的神经病变,发生率则高达90%。DPN是造成糖尿病足及截肢的主要原因,可使截肢的危险升高1.7倍,如果足部发生畸形则截肢的发生率更高,上升到12倍[2]。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如何控制糖尿病,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十分紧迫的课题。我科自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运用刺络放血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本病,并与单纯基础治疗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纳入80例患者均为我院确诊为2型DPN患者。均符合WHO(1997年)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并剔除有心脑肾严重病变及急性感染和糖尿病足的合并症者。按照就诊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最小38岁,最大72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2年。对照组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73岁;病程最短7个月,最长11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DPN的诊断标准[3]。既往有口渴多饮、消谷善饥、尿甜而多、形体渐消瘦等不适而诊断为消渴病,若同时伴有肢体麻木、疼痛、蚁行样感觉等不适者即可诊断消渴合并“痹证”或“痿证”,即现代医学中的DPN。

1.2.2 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2013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T2DM)防治指南中DPN诊断标准[4]。①明确的糖尿病病史。②确诊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③临床症状和体征与DPN表现相符合。④有临床症状(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者,5项检查(踝反射、针刺痛觉、震动觉、压力觉、温度觉)中任1项异常;无临床症状者,5项检查中任2项异常,临床诊断为DPN。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②患者均需在专科医师指导下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对血糖进行有效控制。

1.4 排除标准

①脑血管疾病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格林巴利综合征。②其他能引起的神经病变的病因如颈椎、腰椎病变。③重金属中毒、药物中毒或酒精中毒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④糖尿病足中晚期的患者。⑤严重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妊娠期或哺乳期伴有周围神经病变。⑥合并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严重皮肤破损;精神病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基础治疗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的整个过程均给予综合性血糖调控,包括专科医师的降糖药物治疗,糖尿病知识教育,饮食控制,适当运动。

2.2 治疗组

基础治疗+刺络放血+中药穴位贴敷。

2.2.1 刺络放血

采用三棱针点刺手、足十宣穴放血。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连续治疗2个疗程。

2.2.2 中药穴位贴敷

药物组成为黄芪、白芥子、白芷、延胡索、细辛、甘遂、补骨脂、肉桂、红花、当归、川芎、乳香、没药等。以上药物研细为粉,以蜂蜜为辅料调为糊状备用。贴敷于患肢涌泉、足三里、八风、八邪、阿是穴。每日1次,每次4~6 h或提前出现灼热等不适时取下。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连续治疗2个疗程。

2.3 对照组

基础治疗加西药治疗。

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口服弥可保片,每次500mg,每日3次。连续服用3星期。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中医症候积分及多伦多评分(TCSS)

根据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进行中医症候积分及多伦多评分(TCSS)。

3.1.2 肌电图检测

采用神经肌电图仪检测两组患者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比较正中神经和腓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

3.1.3 安全性指标

治疗部位皮肤情况,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

3.2 疗效标准

依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对糖尿病证候计分制定。

计算公式采用尼莫地平法:[(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治愈:患者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少≥90%。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69%。

无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为67.5%,经秩和检验,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4.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两组治疗前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组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改善优于对照组。结果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s,m/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s,m/s)

组别时间正中神经腓总神经 MNCVSNCVMNCVSNCV 治疗组治疗前37.12±1.2338.23±2.1540.23±2.3438.41±2.23 治疗后47.33±3.981)49.42±2.811)48.11±3.371)47.32±3.161) 对照组治疗前37.25±1.4237.11±2.3540.01±2.7238.27±2.93 治疗后42.21±3.2344.28±3.1143.52±2.9541.25±3.02

注:与对照组比较1)<0.05

3.5 安全性比较

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无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治疗部位皮肤情况,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无明显差异性。刺络放血联合穴位贴敷疗法安全可靠,无毒副反应。

4 讨论

目前临床上西医治疗DPN主要为控制血糖并保持血糖稳定,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及对症治疗。常用的神经营养药物甲钴胺属于维生素B12的衍生物,主要区别在于一个甲基基团物质的甲基交换,甲钴胺可以直接进入神经细胞内部,促进神经细胞卵磷脂合成,诱导轴浆蛋白质合成,从而修复相应受损区域,加快神经细胞的自我修复,进而使神经轴突传导加速,利于神经髓鞘的快速合成,使神经细胞最终得以修复[6]。但笔者观察到临床实际中效果尚不能令人满意。

DPN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普遍认为其发生与血管病变、代谢紊乱、神经生长因子减少、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改变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有关[7]。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其病机主要是禀赋不足,阴津亏损,燥热偏胜,且多与血瘀密切相关[8-9],DPN为消渴日久,病久入络,血脉瘀滞,肌肤失荣,络脉不通,属中医学“血痹”“痿证”“痛证”范畴,故血瘀是造成本病的主要原因。有研究[10-13]表明,针刺对DPN有治疗作用。因糖尿病患者的皮肤由于周围血管神经病变的原因较易损伤,且一旦受伤常易致感染,故临床糖尿病患者较少采用刺络放血法治疗。我们通过临床实践观察,认为在西药有效控制血糖的前提下,刺络放血不失为治疗DPN的一个有效方法。《素问·血气形志》:“凡治病必先去其血。”《灵枢·九针十二原》:“菀陈则除之。”刺络放血可以疏经通络、调和气血,从而调整脏腑功能。病变局部刺络放血可以除陈出新,直接放出富含致痛物质的血液的同时形成负压,使携带更多的营养物质和氧气新鲜血液向病灶流动,稀释致病物质浓度,改善局部微循环障碍状态,有利于末梢神经的修复,改善其功能。穴位贴敷方面,其理论和疗法已日趋完善,辨证施治选择贴敷中药,同时根据病情选用贴敷穴位,使药物通过经脉聚集的穴位起效,同时无口服药物及针灸治疗的痛苦,是患者易于接受的治疗方法[14-17]。现代研究证实,黄芪含有的黄芪多糖类物质,可以增强糖尿病患者耐缺氧及应激能力,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加速神经传导,促进神经细胞修复[18];延胡索所含的生物碱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能结合多巴胺受体,增加与痛觉有关的脑啡肽原和内啡肽原基因的表达,并促进其释放[19];川芎中所含的川芎嗪能扩张微动脉和微静脉,从而间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与激活,改善微循环血流量,减轻缺血缺氧对组织的损害,进而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20]。红花可以抑制氧自由基合成释放,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度,营养神经,还可以抵制醛糖还原酶,修复神经正常传导功能[21]。而涌泉和足三里可以补脾肾、调气血,阿是穴可以疏经通络、活血化瘀[22]。八邪、八风均为经外奇穴,是DPN感觉异常的常见部位,从解剖学分析,八邪区浅层有桡神经浅支的手背支、尺神经手背支和手背静脉网分布,深层有尺神经肌支和掌背动脉分布;八风穴区有趾背神经(腓深、腓浅神经终末支)和趾背动脉分布;于八邪、八风、阿是穴进行中药穴位贴敷,对于手指、足趾麻木和疼痛有明显改善作用。穴位贴敷联合了中药及穴位的双重功效,避免了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并且不经过肝脏的“首过效应”,皮肤间层的储备作用,使药物浓度曲线更加平缓,能避免口服或静脉给药所引起的“峰谷现象”,提供较长的和可预订的作用时间,维持较为持久和稳定的血药浓度。且相应的毒性及不良反应非常小[23]。

本试验结果证实使用刺络放血联合穴位贴敷治疗DPN疗效显著,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1] 叶东山.糖尿病诊断治疗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52-161.

[2] Boulton AJ, Vinik AI, Arezzo JC,. Diabetic neuro- pathies: a statement by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J]., 2005,28(4):956-962.

[3]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5-27.

[4]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4,6(8):469.

[5]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4-384.

[6] 宗海军,唐梅.甲钴胺联合加巴喷丁或普瑞巴林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的比较[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4,22(3):210-212.

[7]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防治指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22):119- 121.

[8] 赵红霞,贾海骅,赵凯维.糖尿病(消渴)的中医证候病机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3):456-457.

[9] 陈长青,熊曼琪,李赛美.消渴病(糖尿病)的病机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10):72-74.

[10] 王冰梅,马建,马莉.针刺为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4例[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8):17-18.

[11] 杨铭.温针灸治疗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58例总结[J].湖南中医杂志,2011,27(3):28-29.

[12] 陈歌.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4):180.

[13] 刘美君,刘志诚,徐斌.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系统评价[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8 (11):1326-1330.

[14] 林春华,梁照明,徐本磊,等.温经汤合穴位敷贴、超短波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5):153-154.

[15] 谌静,陈盛业.穴位贴敷联合足部按摩治疗0级糖尿病足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2): 203-205.

[16] 杜雪,方朝晖.穴位疗法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22):32-34.

[17] 麦美秀,林红霞,莫桂英.中药贴敷穴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护理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6,8(3): 50-51.

[18] 苏建平,许筠,翟晓丽,等.活血通络方联合甲钴胺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神经传导速度的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4,8(33):53-55.

[19] 杨世杰.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70.

[20] 黄建邦,刘雪芬,陈树元.川芎嗪对人血多形核白细胞呼吸暴发与氧自由基的抑制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10):607-609.

[21] 王焕从,赵军强.当归四逆汤加减联合a-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23):2575-2577.

[22] 李永新.针刺阿是穴治疗跖腱膜炎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0,(3):70.

[23] 袁久荣,王爱武,荆淑红,等.中医经皮给药与中药透皮吸收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学报,2003,18(4):243- 246.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Bloodletting plus Acupoint Sticking for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

,,435000,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bloodletting plus acupoint sticking in treating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 Method Eighty DPN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into a treatment group of 40 cases and a control group of 40 cases. In addition to the basic treatment (general blood glucose control) in both groups,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bloodletting plus acupoint sticking with Chinese medication,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oral administration of Mecobalamin tablets. Result The treatment group had a higher total effective rate (92.5%) than the control group (67.5%), and the improvement of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0.05). Conclusion Bloodletting plus acupoint sticking is effective in treating DPN.

Bloodletting therapy; Acupoint sticking therapy; Diabetic neuropathy

1005-0957(2017)08-0947-04

R246.6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7.08.0947

2017-02-20

张钰敏(1986—),女,主治医师,硕士,Email:263391115@qq.com

陈志伟(1983—),男,主治医师,硕士,Email:94520609@qq.com

猜你喜欢

刺络传导穴位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浅谈中医拔罐法治疗头痛
夏季穴位养心
神奇的骨传导
探讨针刺、拔罐结合刺络放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散乱污”企业治理重在传导压力、抓实举措
古代刺络理论的历史演变
基于开关电源的传导抗扰度测试方法
房颤伴室内差异性传导与室性早搏的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