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危机为机遇:英国曼彻斯特韧性城市建设策略
2017-08-16邓位
邓位
化危机为机遇:英国曼彻斯特韧性城市建设策略
邓位
邓位,AECOM英国北方设计与规划总部曼彻斯特办公室项目负责人、设计总监,英国皇家风景园林学会注册景观设计师(CMLI),皇家城市规划学会会员,英国城市设计联盟会员,英国皇家风景园林学会政策评估委员,《风景园林》、《国际城市规划》期刊的海外编辑。2007 年获英国谢菲尔德大学风景园林系博士学位,已在英国从事城市景观设计工作14 年。研究与实践领域涉及当代英国城市景观艺术思潮、景观美学、乡村及城镇规划设计理论和城乡绿地规划,以及国际前沿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等。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应邀在国际风景园林大会(IFLA)、英国风景园林学会年会、英国利兹大学、同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进行交流、学术报告。
英国当代“韧性城市”理念
在跨入21世纪之前,英国学界较少用到“韧性城市”(Resilience City)的概念,只有少数学者认为城市需要具有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但在近20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发生了之前难以想象的突发事件,如美国纽约飞机冲撞世贸中心恐怖主义事件,英国、美国等国家城市突发洪灾等。此后,城市的“韧性”逐渐成为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考量,以期对当代城市可能面对的各种潜在灾害和威胁加以分析,并采取相应的科技或管理手段来应对突发事件。
早期的“韧性城市”概念,强调城市的适应能力(adaptability)、整合能力(integration)和预判能力(preparedness)。然而,瓦格纳等(Wagenaar, H. C)认为,现代城市的灾害是非线性的,复杂和不可预知的,提升城市的“韧性”就变得更加艰难。美国9·11事件之后,英国政府更是推进了几个大城市反恐“韧性”建设的步伐,也促成了“市政意外法”(Civil Contingencies Act 2004)的出台。该法定义了“突发事件”(Emergency),即:可能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和环境交通破坏,具体包括人类伤亡、家园受损、无家可归、城市运转要素受破坏(供水、能源、食物、交通,运输等),或城市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如水资源,辐射等)。英国于2007年出台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标志着“韧性城市”的主题成为英国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近年来,英国在国家层面也制定了应对灾害的框架,即:“国家安全策略”(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NSS)。策略指出:政府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提升国家最关键部门的基础设施的韧性,使国家在受到攻击、破坏或灾害等突发事件时能正常运转。
“韧性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英国学界一般认为,从城市空间运行系统的角度看,城市的“韧性”体现在五个方面:①强度(Robustness):韧性良好的城市有足够的软硬件强度,可以承受灾害影响,且无重大破坏或功能缺失;②备份(Redundancy):城市有能力在抵御临时灾害破坏时启用备用设施,从而保证城市正常运转;③多样性(Diversity)与灵活性(Flexibility):城市基础设施运行体系可以有多种方式或途径。例如,韧性良好的城区局部电网破坏后,电能可以通过别的路径到达相同城区;④反应性(Responsiveness):城市应有自动监控机制和快捷的信息回馈,这样可以保证在第一时间确定出现问题的区域和范围,从而做出及时应对;⑤合作性(Coordination):城市各系统之间,各部门之间应信息公开,互通共享。防灾计划应包含所有相关部门参与,不仅包括市政基础设施部门,还应包括专业团体、社区人群,等城市运行组织。这种从城市空间运行体系的角度考察“韧性”,体现了综合的广度思维。
由于“韧性城市” 从多角度全方位系统地考虑城市的长期运转,其实是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一种延续。冯克(Folke C)认为,“韧性城市”要实现可持续需要考虑三个方面,即:工程“韧性”、 生态“韧性” 和社会—生态“韧性”。即尽量预测可能灾害,进行韧性设计后确保城市能在灾害发生时保持稳定,有能力尽快恢复受破坏的设施或建筑。第二方面,生态“韧性”是将城市纳入更广阔环境中,并看作是自然生态体系的一部分,要求城市人工和自然环境保持基本功能。第三方面,社会—生态“韧性”借用了“生态”的概念,其实是把城市中的社会看作一个“生态体系”,要求政府能够在灾害发生后,有能力组织社区群众,合理应对灾害,并从中学习经验,从而有能力更好的抵御将来的灾害。从这个意义上讲,组织和领导社区应对城市灾害,使“韧性”的概念从传统的被动抵御灾害(工程韧性),发展到了更为综合和主动的社会—生态“韧性”。 一些学者支持这种主动抵御灾害的观点,并认为韧性城市的实现需要满足四个方面:第一,管理体系的韧性:主要指城市运行体系,政府对社区的管理有能力应对灾害;第二,经济的韧性:指城市的经济组成模式具有多元化,产业种类多,有能力在灾害发生后保持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第三,基础设施和城市建筑等硬件的韧性:指减少脆弱的城市建成实体,包括建筑和交通体系,尤其是住宅,医疗卫生等建筑需要更加坚固;第四,社会的韧性:指城市居民社区在性别、年龄、人种、社会阶层和经济能力等方面合理化和多元化。同时,还需要有当地社区的认同感。在应对灾害发生时,以上四方面缺一不可,才能成功应对突发事件并实现城市韧性的提升。
表1 韧性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方面 (根据参考文献制作)
科菲等认为“韧性城市”的建设不仅需要关注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也要关注人为的紧急事件(如恐怖主义袭击)。而规划设计要在建设“韧性城市”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仅需要在城市安全事件发生之前做好规划,更需要在事故发生后发挥作用,保证城市健康发展。英国城市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旧城更新阶段,在“韧性城市”方面有持续的探索。下文以曼彻斯特市中心在发生恐怖主义袭击后的城市更新为例,讨论城市管理者如何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考虑管理、经济、城市硬件和社会的“韧性”,从而成功扭转不利局面把危机转化为机遇。
实例研究:曼彻斯特市中心城市更新
其中第一方面,工程“韧性”是“韧性城市”的基本要求,
图1 曼彻斯特市中心爆炸后场景
1996年6月15日,英国曼彻斯特市中心发生了被定义为“恐怖事件”的爆炸,爱尔兰特工引爆了约1.5吨的巨型炸弹,导致220人受伤,近5万平米商业建筑和6万平米办公楼建筑被毁(图1)。由于爆炸发生在英国北方最大城市中心,人们因此担心市中心不再安全,不愿前往工作和生活,这可能导致曼彻斯特经济和城市发展从此一蹶不振,甚至影响英国北方经济长期发展。事件发生后,英国政府很快意识到在最短时间内重建曼彻斯特城市中心,扭转爆炸所造成的恐慌成为了国家头等要事。在数周之内,英国中央政府联合曼彻斯特市政府以及各大开发商,组成了“公众—私家资本”联合开发商——“曼彻斯特千年公司”,专门运行投资,建设和管理市中心重建各项目。由于各相关利益方被组成了一个整体,管理体系的 “韧性”得到提升,极大加速了项目的开展。
1.应急规划
“千年公司”首要目标很明确: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市中心重建并投入使用,并激活更大范围的城市中心区域更新。可以说重建计划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为了“重建”或“修复”受爆炸破坏的区域,而是以此为契机做更大胆的规划,即:利用爆炸的重建机会,重新规划和建设整个城市中心,推动曼城新一轮经济增长。国际著名规划公司艾奕康(AECOM)的总体规划在国际竞赛中获胜,正是因其不仅对重建规划提出了短期内能建成的合理设计,更对未来长期城市中心及周边地区的分阶段更新提出了远景规划,符合“千年公司”的宏大目标(图2)。该规划有6点目标和原则:①重建并提升商业核心区:重建后的商业核心区提升购物环境和上下游商业,从而短期内重新成为英国北方商业中心;②刺激并多元化市中心经济模式:规划将引入休闲和文化产业,吸引更多高端人士前往市中心,从而刺激市中心消费群体多元化;③重新整合市中心交通策略:规划认为良好的交通是市中心重建计划成功的关键;目标是为各类交通方式提供方便快捷,互不干扰的流线模式;④创造现代的21世纪市中心:规划的核心是创造一个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和公共空间,白天和夜晚都安全又有吸引力。新的步行道和广场将提升休闲空间质量;⑤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重建能吸引人们回到市中心居住,成为新建社区是市中心规划成功的基础。因此市中心需建成人们愿意居住的环境;⑥创造独特的千年城市中心:利用城市原有历史建筑和广场,如大教堂,交流广场等,创造具有独特场所精神的“千年项目”。可以说,利用突发事件来刺激长期经济发展和扩大经济影响力,是曼城城市中心更新提升“经济的韧性”的重要目标。
2.强调设计质量
图2 AECOM市中心重建规划
图3 交易广场实景
图4 国家足球博物馆公共空间
图5 皮卡德利花园鸟瞰图
图6 皮卡德利花园喷泉
图7 新建人行过街天桥
总体规划作为“爆炸破坏区”以及城市中心更新的蓝图,将指导各具体项目的设计。总体规划在爆炸区域开辟出由南到北的步行道,其间连接多个重要建筑和优质公共空间,包括大教堂、城市公园、交易广场、室外购物街,Andale大型室内购物中心、皮卡德利花园、交通枢纽以及各大办公楼等。提升曼城中心环境的目的,是要提升曼城在英国北部,乃至欧洲和全球的经济地位。这需要建设世界级市中心空间质量和人居环境,才能重新吸引更多高端人士前往工作和生活。因此,“千年公司”邀请了全世界最出色的设计单位参与曼城市中心重建规划设计竞赛,并把各具体项目交由不同设计师完成,例如交易广场(玛莎施瓦茨景观事务所)(图3),国家足球博物馆及其公共空间(BDP)(图4),皮卡德利花园(AECOM)(图5,6),交通枢纽(安藤忠雄建筑师),大型购物中心以及取代原来的人行过街天桥(诺曼福斯特建筑师)(图7)等。由于选定的不同设计师有各自的明确风格,这就意味着城市中心各项目会有不同特色。同时,邀请国际顶尖的设计师代表了国际最高设计水准,可以确保项目质量达到世界级,给城市中心带来活力并提升曼城的国际影响力,这些项目极大的提升了“城市硬件”的韧性。
政府牵头的“千年公司”在推进长期城市更新项目上具有关键角色。英国法律规定,所有规划文件都要求组织公众咨询。因此,曼彻斯特政府在确定AECOM为总体规划师后,将其规划编入了《补充规划文件》(SPD),从规划政策上为各项目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并鼓励公众参与重建规划。早在国际竞赛阶段,政府就组织了公众咨询,鼓励人们参与其中并提出要求和建议,从而使将来的设计可以更好地满足当地人喜好,使人们愿意前往工作和生活。在各项目具体设计阶段,社区群众也被邀请积极参与提出意见。这种积极鼓励当地民众参与规划和设计过程的方式,使项目更加接近当地需求,从而更受欢迎,也更容易获得地方认同感和提升“社会的韧性”。
3.远景规划
市中心重建历时6年,于2002年全部竣工,考虑到规划过程复杂且项目规模巨大,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将受灾区域重建为全新的高质量城市空间,可以说极大地提升了城市“韧性”。此次应急规划和建设,不仅完全扭转了恐怖袭击所造成的城市破坏和恐慌,也为曼彻斯特城市中心更新拉开了序幕。市政府围绕2002年建成的区域,规划了未来50年城市更新的蓝图。更新逐步向原来较为衰败的城市东北部扩展,包括安科斯(Ancoats)和东伊斯林顿(East Eslintong)等(图8)。如今,这些区域已逐渐建成,吸引了大量的新居民,逐渐为曾经失去活力的城市中心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图9,10)。
图8 安科斯及东伊斯林顿平面图
图9 东伊斯林顿新貌
图10 安科斯新貌
小结
综上所述,从韧性城市所涉及的各方面来看,仅技术(工程韧性)本身无法达到和创造“韧性城市”。这需要实现经济、管理,和社会的韧性,才能在灾害发生时成功应对,甚至利用重建的契机提升城市环境。这意味着政府需要全方位提供“韧性”支持,既要支持各技术或管理等相关专业部门的独立运作,又要求各部门整合在一起,保持各单位之间信息沟通。同时从英国的研究和经验来看,“韧性城市”也是个很新的课题。在全球气候变化,国际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所有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相关工作者都需要考虑如何提升城市的“韧性”以便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健康和更安全的城市,这也将是设计师需要深入思考的主题。
注释:图1引自网站:http://i4.manchestereveningnews. co.uk/incoming/article7269427.ece/ALTERNATES/s1227b/ ASR_MEN_140614Arndalebomb_07.jpg;图2,5引自AECOM内部资料;图8 来自:www.manchester.gov.uk;其余为作者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