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跨境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研究
——基于昆明四校的调查
2017-08-16崔钧炟
袁 娥,崔钧炟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昆明 650504)
云南跨境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研究
——基于昆明四校的调查
袁 娥,崔钧炟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昆明 650504)
云南有16个跨境民族世代而居。跨境民族大学生是其民族精英,承载着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跨境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亦会影响其所属民族的国家认同。文章通过实证调查,描述了云南跨境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状况,并针对其问题进行了思考。
跨境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
近代以来的世界体系是建立在民族国家的基础之上的,民族国家成为国家演变和建设的典型。就其本质而言,民族国家是建立在民族对国家认同基础上的主权国家。因此,探讨“国家认同”问题就离不开“民族国家”的话题。如今世界处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全球化的浪潮侵蚀了国家主权,激活了民族主义,在此影响下,国家认同与归属感受到不小的挑战。学界一般认为,国家认同要从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即政治维度和文化维度。
“跨境民族就是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里长期居住,但又保留了原来共同的某些民族特色,彼此有着同一民族的认同感的民族。”。[1]由于长期形成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因素,云南与缅甸、越南、老挝等国临界,有16个跨境民族世代而居。云南高校林立,聚集了大部分跨境民族大学生,他们是其民族的精英,承载着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本研究从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四所高校中采取雪球抽样的方式,在多阶段的累积抽样中完成了样本收集。共发放200份调查问卷,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93份,问卷有效率为96.5%。其中,云南大学54人、云南民族大学56人、昆明理工大学47人、云南师范大学36人。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典型个案进行深入访谈,共访谈15名研究对象。
一 研究结果
(一)云南跨境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整体概况
从整体上看,云南跨境民族大学生对国家具有较高的认同度,表现出积极的国家认同状态。在多项关于国家认同的题目上,均值处于2.85—3.45之间。在“您认为国家的发展和国家的趋势会是怎样?”一题中均值最大,为3.45。(表1)调查结果显示,有94.3%的调查对象都认为国家的发展趋势会向好的方向发展,表现出了较高的认同度。
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许多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但是这些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都很微弱。“境外亲朋好友”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境外亲朋好友越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越低。“与境外亲朋好友的往来程度”影响调查对象对“中华民族对中国人的代表程度”的看法,二者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境外亲朋好友往来越频繁越密切,调查对象对于“中华民族”这一词能代表全体中国人的认可度越低。
表1 云南跨境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整体描述性统计结果
(二)政治维度
跨境民族大学生对国家相关政策实施的满意程度较高,均值M处于3.37—3.92之间,满意程度均在“满意”之上,甚至接近于“比较满意”。(表2)从整体上来看,调查对象表现出了积极的认同状态。
表2 对国家相关政策实施的满意程度量表
调查对象在对我国现如今民主状况的看法进行选择时,有17.1%的大学生选择了“很不错,较为完备”,61.1%的大部分调查对象选择了“比过去有所进步,但还不够完美”,可见调查对象对我国的民主状况持积极态度。
51.3%的调查对象选择了“有点了解”或“不关注” 党代会和全国两会的会议专题和各种资讯,表明了当今大学生对政治层面关注度不够。
有39.9%的调查对象选择“遵守国家政策法规”,32.1%选择了“视情况而定”,其余28%的调查对象选择了“遵循本民族习惯法”或“不知道”。(表3)
有68.4%的调查对象“十分愿意”或“愿意”参军保卫祖国,但仍有31.6%的调查对象选择“不确定”或“不愿意”。
双变量分析结果还显示出“民族”与“遵循国家政策法规还是遵循本民族习惯法”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表3 当本民族习惯法与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冲突时,您会如何选择?
(三)文化维度
有69.9%的调查对象选择了“非常了解”和“基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但还有30.1%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部分了解”甚至“不了解”,认同状况良好。在这之中,46.1%的调查对象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30.6%选择了课外书本、杂志、报纸的途径,17.1%通过课堂老师传授了解,6.2%通过旅游、参观、展览的方式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表4)
表4 您一般是通过哪种途径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
81.3%的调查对象认为中华民族这个词“完全能代表”和“基本能代表” 全体中国人,19.7%选择了“部分代表”和“不能代表”。可见“中华民族”并未深入人心,“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员”的观念仍需建构加强。
只有38.9%的调查对象认为少数民族群体是“国家的主人”,其他调查对象则认为少数民族群体在当前社会中是弱势群体、社会底层或是说不清少数民族群体的地位。
有17.6%的调查对象选择了“本民族文化最优秀”,在选择“本民族文化最优秀”的调查对象中又有70.6%选择了“愿意学习汉族文化”,这表明虽然这部分调查对象觉得本民族文化最优秀,但其仍然愿意去学习汉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认同度还是较高的。
双变量分析结果还表明“与境外亲朋好友的往来程度”影响着“认为哪个民族文化更优秀”,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四)对大学生活方面的态度
对大学生活方面的态度主要涉及与云南跨境民族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学校和学习生活方面,以及大学生十分关注的就业问题。从与大学生紧密相连的切身问题来探讨调查对象对学校、社会的认同程度,进而引申出其对国家的认同程度。
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55.4%的调查对象“一定会”或者“会” 自愿主动加入中国共产党,但还有44.6%的大学生“不会”或“不确定”会不会加入中国共产党。这表现出了大学生对加入中国共产党热情不高。在选择“会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调查对象中,有61.1%的大学生选择“信仰共产主义”或“为人民服务”为入党最大动机,表现出对党的高度认同,可见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还是会吸引一部分跨境民族大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思想政治课的态度”上,68.4%的调查对象“很喜欢”或“喜欢”这两门课程,但仍有31.6%的调查对象觉得“反感”或“很讨厌”这两门课程。(表5)
表5 您对大学思想政治课的态度是什么?
二 云南跨境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具体表现
(一)国家认同整体上呈现积极状态
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云南跨境民族大学生对国家具有较高的认同度,表现出积极的国家认同状态。无论是在政治维度、文化维度,还是在对大学校园生活的态度上,都表现出了较高的认同态势,这是令人可喜之处。
首先是政治维度的认同。周平教授认为:“作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各个民族都形成了对民族国家的认同。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是各个民族对自己与国家关系的确认,表现为对国家的归属感、政治效忠、责任意识、自豪感以及爱国主义的情怀”。[2]从整体上来看,跨境民族大学生对国家相关政策实施的满意程度较高,对政治的关注程度较高,对民主状况的看法良好。调查对象对于国家政治总体认同水平、政治理想、政治原则、政治制度以及法制体系等的认同呈现积极态势。
其次是文化维度的认同。调查对象在对文化层面上的认同高于其他维度。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根基,是民族之魂,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每个人都属于特定的文化传统之中,文化塑造着每个人的精神和气质,也塑造了国民的特定文化心理。“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是维系一国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性纽带,强调国民在共同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基础上对国家的心理归属,即‘归属性国家认同’,指的是‘公民确认自己在文化上——心理上归属于哪个国家(民族)、不属于哪个国家(民族)’”。[3]从文化维度上来看,跨境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认同度较高,表现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个体对整个主流文化产生共识的倾向,以共同的文化符号为载体,遵循相同的行为规范,为中国拥有如此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而感到自豪,从而产生深层的心理积淀。调查结果显示,有70.6%的调查对象愿意学习汉族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其中一位调查对象说到:“虽然我觉得我们苗族的文化很丰富,像服饰、歌舞啊好多好多……但还是要学习汉族文化的嘛,不仅是汉族文化,只要是各民族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不与我们苗族文化相冲突的话,我很愿意多去学习,毕竟我们都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嘛!”。我们可以看出不少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都具有很大的包容性,愿意为中华民族共同文化成果的大发展和大繁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调查结果显示云南跨境民族大学生对大学校园的生活满意度较高,表现出了较强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大部分调查对象都会积极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表现出了对党较高的认同度。学校和社会各界设立的各项奖助学金也为跨境民族大学生们带来了实在。在就业问题中,也有相当一部分调查对象认为是自身原因造成了就业困难的现实。通过这些与大学生紧密相连的切身问题,我们就可以从中窥探出调查对象对学校、社会的认同程度较高,进而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引申出其对国家的认同程度。因此,从整体上来看,云南跨境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处于较高水平。
(二)部分跨境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呈现不稳定性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从以往的一成不变过渡到了现阶段的日新月异。如此快速的社会变迁,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人们的认同也与以往不同,对既有的认同产生动摇、质疑和更新。虽然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云南跨境民族大学生的国家的认同度较高,但结果也表明有一小部分跨境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有着矛盾性的特征。个别调查对象说:“我不确定要不要去当兵啊,虽然我不排斥去当兵,但是如果不是强制我还是倾向于选择不参军。”犹豫不决代表了不确定和立场的动摇,从这种矛盾性和不确定性中我们就可以窥探出这一小部分调查对象在国家认同上出现的问题。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世界范围内的文化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区隔缩小,相互之间的联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密程度,而跨境民族的情况更是如此。境内和境外的跨境民族本是同宗同源,境外亲朋好友会通过双方的交往来向境内跨境民族同胞渗透本民族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在与境外亲朋好友的往来互动中,境内跨境民族就会受到境外亲朋好友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和观念也会随之发生改变。民族习惯法是在该民族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默会习惯,与国家出台制定的相关政策法规相比理性程度小,我们可以从中看出选择“遵循本民族习惯法”或“不知道”的跨境民族大学生在与境外亲朋好友的频繁往来中建构起了对本民族的认同,受到本民族潜移默化的影响程度更大,受国家的影响较小,因此就会在选择中产生分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在本民族和国家利益冲突时,境外亲朋好友对跨境民族大学生如何选择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在对国家政治的关注度上,我们通过访谈得知:部分调查对象“主要是通过手机软件推送的新闻来了解,但是不会点进去详细看,就是随便看看标题什么的,知道有这个事情就行了”。跨境民族大学生对政治不关注的原因中有一部分原因是主观不愿去关注,对政治略显淡漠。部分调查对象不喜欢大学思想政治课,我们可以把原因归纳为两点,一是课程内容过于刻板化,没有新意的内容让学生觉得无趣;二是授课教师的课程教授方式不够灵活多样,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两方面的原因使一部分学生反感思想政治课,从而影响其国家认同。
三 促进云南跨境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思考
大学生群体作为受教育程度高的群体,往往被看做是国家的接班人,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跨境民族大学生则更是如此,他们一方面承载着民族的希望,一方面又肩负着祖国的未来,被看做是本民族的精英群体,是少数民族精英阶层的后备军。跨境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不仅影响他们的族人对国家的认同,甚至会影响他们所在的整个社区的国家认同程度。他们既会带动民族认同,也会带动国家认同,因此提升跨境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云南跨境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观念
中华民族的形成,既是长期历史发展造成的,也是我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建构的产物。中华民族是由各个民族凝聚起来的民族共同体,并在长期的交流与融合中加深了共性特征。作为共同组成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各个民族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每个民族都是平等的,谁也离不开谁,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不是分散的。如果单个民族的民族意识过于强盛,就会打压削弱已形成的中华民族意识,从而解构国家认同。因此,针对这一小部分调查对象国家认同的流变性和可建构性,我们可以认识到加强云南跨境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观念,使其意识到每个民族都是平等的,是一个共同体,而不是一个个分裂的个体是十分必要的。充分发挥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重要性,增强跨境民族大学生的归属感。积极宣传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促进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从而加强跨境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观念,进而增强其国家认同。
(二)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力量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化的大众传媒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了人们接收外部信息,进行信息交流与传递的主要方式。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跨境民族大学生是通过网络、电视、广播、课外书本、杂志和报纸的途径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因此,利用大众传媒的力量来增强跨境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传媒社会学中,受众在接收传者给予的传播内容之前,传者会事先安排议程设置,这可以由传媒建构起来,主动设置议程,主动引导受众接收的传播内容。由此看来,应该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来进行议程设置,将国家希望受众接收的政治议题、文化资讯等方面预先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人们去关注哪些议题和资讯,受众会因为媒介所提供的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看法。所以,既然绝大部分跨境民族大学生是通过大众传媒来接收信息,加之大学生电子通讯产品使用率高,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传媒经常发布政治和文化资讯,设置好希望大学生所关注的议题,在长期的议程设置中影响大学生的关注方向,提高其政治热情,使其充分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在政治和文化的双向维度上提高云南跨境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
(三)加强学校教育在国家认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学校作为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机构之一已被广泛认同。大学生群体在大学阶段会形成影响其一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此重要阶段如果有国家的正确引导,跨境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也会有所提升。大学生在学校中会接受到系统化的专业知识教育,但是却缺少专门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学校恰恰可以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来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深其对国家政治层面的理解程度,但是要注意避免教学内容的刻板化和教授方式的说教感。另一方面因为大学有着独特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特点为各个跨境民族的大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友好、开放、交流的环境。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活动,在活动中渗透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使跨境民族同学在相互的交流过程中,彼此之间的互动和联系加强,深入了解后会更有助于双方彼此认同感的提升。通过开展诸如此类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历史文化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通过潜移默化的学校教育,达成深远持久的国家认同。
(四)重视当代大学生新的诉求
现阶段,跨境民族大学生还处于在学校中接受知识的阶段,很少与社会接触。因此,与跨境民族大学生关系最为紧密的就是学校和大学生活,大学是我们所处社会的一个缩影,对学校的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彰显了其对国家的认同感。我们熟知,云南跨境民族大学生均有高考加分政策,并且大部分大学生对高考加分政策还是比较认可的,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调查对象认为少数民族学生加分政策一般。他们认为虽然加分政策使他们在高考中更有竞争力,但这是在与汉族同学不对等条件下竞争的优势,跨境民族大学生并不以此为荣。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独立自主,平等自由,加分政策并不能在提升跨境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上起更大的作用,他们更看重同学之间的相互尊重,而不是被当做弱势群体看待,他们有着更强的民族平等意识,而不是政策上的刻意倾斜。我们应当积极了解当代跨境民族大学生新的心理变化,探寻其真实感受,重视其对平等、尊重等新的诉求,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相应调整,避免政策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1]胡起望. 跨境民族探讨[J]. 中南民族学院报,1994(4).
[2]周平. 论中国的国家认同建设[J].学术探索,2009(6).
[3]肖滨.两种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双元结构[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责任编辑龙倮贵]
Studies on Cross-border Ethnic College Students' National Identity of Yunnan Province——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four universities in Kunming
YUAN E, CUI Jun-da
(School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4, China)
There are 16 cross-border ethnic groups living in Yunnan Province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Cross-border ethnic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elites of their groups and carry the nation's hope and country's future. Cross-border ethnic college students'national identity will also affect the nation's national identity.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we describe the condition of cross-border ethnic college students' national identity in Yunnan Province and try to give some thought.
The cross-border ethnic groups; College students; National identity
C956
A
:1008-9128(2017)04-0045-04
10.13963/j.cnki.hhuxb.2017.04.013
2017-12-18
2015年云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袁娥(1976-),女(彝族),天津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