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闭症康复机构中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
2017-08-16骆美辰岑莉陈帅男肖剑董效禹陈小英
骆美辰,岑莉,陈帅男,肖剑,董效禹,陈小英
(温州医科大学,浙江温州325000)
在自闭症康复机构中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
骆美辰,岑莉,陈帅男,肖剑,董效禹,陈小英*
(温州医科大学,浙江温州325000)
自闭症儿童的康复需要漫长的时间,这个过程中家长的陪伴极其重要,同时,也需要社会提供志愿者服务来缓解自闭症儿童家长持续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因此,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对自闭症儿童的康复干预有着重大的意义。针对目前自闭症康复机构中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大力宣传志愿服务精神,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观念;多方联动,建立志愿服务社团、自闭症康复机构与患儿家庭的交流平台;加大志愿者培训力度,健全志愿者培训机制;建立并完善对志愿服务的监督管理和激励制度等举措,以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自闭症康复机构;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自闭症也被称作孤独症系谱障碍/自闭症系谱障碍,是广泛性发育障碍最重要的一类疾病,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肢体行为,患者3岁以前就会产生这些症状,而且这些症状对患者的影响是终生的。自闭症的康复干预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需要家长持续性的陪伴。大部分自闭症儿童家长自孩子确诊之日起就面临着巨大的物质和精神压力,这种长期性的压力仅仅依靠家庭内部是无法缓解的,因此他们对外部资源的需求极为迫切。自闭症康复机构可以为自闭症儿童提供感知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对自闭症儿童的康复干预帮助极大,但当下社会上的自闭症康复机构却一直存在着资金匮乏、专业教师资源短缺等多方面的问题。大学生志愿者作为自闭症康复机构中的特殊人力资源,具有较为庞大的队伍和较高的集体素质,若能充分利用这一优秀资源,不仅能缓解自闭症儿童家长的压力,维持自闭症家庭内部的和睦,还能促进自闭症儿童的康复干预。由于自闭症治愈的希望十分渺茫,需要照顾者长期甚至终生的陪伴,因此自闭症康复机构中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极为关键,不健全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难以为自闭症家庭提供具有实际意义的帮助,甚至会影响自闭症儿童的正常生活。
1 自闭症康复机构中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
笔者以温州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温州职业技术学院3所高校的志愿团体为研究对象展开调查,研究当下自闭症康复机构中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采取问卷调查与走访调查相结合的形式,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7.8%。研究对象基本信息见表1。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当前自闭症康复机构中的志愿服务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如下。
1.1 政府工作存在的问题
据2015年4月2日发布的《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数据显示,中国0~14岁的自闭症儿童预计超过200万,在短暂的20年间确诊的数量已经急剧上升至百余倍。在患儿数量迅速增长的背景下,对社会公众自闭症知识的普及程度却还很低。调研数据显示,仅有1.63%的调查对象对自闭症相关知识比较了解,90.61%的调查对象不了解相关知识。社会公众对自闭症的了解程度不容乐观,未能正确认识和了解自闭症儿童,其中也包括参与关爱自闭症儿童的志愿者。由于缺乏相关知识,使得社会大众对于针对自闭症儿童开展的公益活动响应度较低,自闭症志愿服务队伍的建设相对薄弱,难以为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表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此外,调研还发现政府目前针对自闭症儿童的福利方面存在制度上的缺陷。由于自闭症儿童的特殊性,使得大多数自闭症儿童难以申请残疾证享受国家对残障人士的福利待遇,这也使政府很难为自闭症儿童与社会福利之间搭建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缺乏政府平台的有效引导,造成自闭症儿童获得的志愿援助与其他残障群体相比少之又少。以温州市为例,目前仅有“七彩筑梦基金”设有对于自闭症家庭开展的服务项目,而且由于政府平台的缺失,使得自闭症康复机构在针对自闭症儿童开展公益活动时经常出现物资不足的情况,难以为自闭症儿童提供稳定的服务。
1.2 高校组织存在的问题
由于自闭症儿童在感知方面失调,与其他弱势群体相比,有多方面的不同,因此需要针对性强的、稳定性高的志愿服务活动。调研中通过对大学生志愿者的访谈了解到,多数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由志愿者协会下达指令,团委发起组织,从前期宣传、物资筹备到统筹策划都由团委负责,然后下放到班级或者社团让学生按照计划开展活动。这种由团委包办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外界看来规模浩大,但是由于参与的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缺乏主动性与参与性,因此很难做到具有针对性。调研还发现,高校团委在志愿服务活动的安排上不能做到长期化,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总是集中在学期开始的几个月中,到了期末,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就很难组织起来(见图1)。这种“运动化”的志愿服务活动对于自闭症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来说,实际性的帮助较少,因为自闭症儿童的康复干预需要长久、持续的帮助,只有长期性的志愿服务活动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同时,笔者在调查对象中对225位志愿者展开单独的问卷调查,探究大学生志愿者在自闭症康复机构中参加志愿服务前接受专业培训的情况(见图2)。调查结果显示,只有极少数志愿者(5%)在参加志愿服务前接受过专业的培训。然而由于自闭症儿童存在发展性障碍,若是在参与自闭症志愿服务时缺乏科学的方法与技巧,不仅不能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有效的帮助,反而会产生不良影响。另外,由于缺少专业的培训,自闭症机构中的大学生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很容易有挫败感,导致大学生志愿者对自闭症康复机构中的志愿服务活动参与度较低。
图1 2016年温州医科大学每月参加志愿活动的人数
图2 参与自闭症志愿服务活动之前您是否接受过专业培训
1.3 大学生志愿者自身的问题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5.05%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是为了在社会实践或者综合测评上加分,只有15.84%的学生是出于热心公益事业和对自闭症儿童的关心,还有29.11%的学生是出于其他目的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这反映出现今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这与国际对志愿者定义中的“自愿”“主动”“不计回报”的特点完全不符。部分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而且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参与度低,违背了志愿服务精神。
自闭症的志愿服务需要情感的投入、发自内心的参与和热爱及科学的服务方法,但是当下部分高校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将很大精力放在了宣传工作上,只做表面文章,导致活动缺乏实际意义。不少大学生是受到志愿精神的感召和大规模活动的吸引才投身到志愿服务活动中的,但随着新鲜感降低,当看到理想和现实之间差距的时候,往往表现出浮躁、退缩的心理,不想再参与专业技能不强的献爱心活动[1]。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认真程度不够,难以给自闭症家庭提供真正有实际意义的帮助。
2 自闭症康复机构中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建立的对策
2.1 大力宣传志愿服务精神,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观念
志愿服务体现着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人们自觉为他人和社会服务、共同创建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是现在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新形势下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志愿服务主要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作为关键精神倡导。志愿、无偿是志愿服务精神最基本的内在品质;服务社会、关爱他人是志愿服务精神的根本宗旨;发展、进步是志愿服务精神的理想意愿;高尚、崇高是志愿服务精神的恒久面貌。大学生志愿服务是由具有思想觉悟、热心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的在校大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利用业余时间,结合所学专业知识,自愿向社会无偿提供服务的各种活动[2]。
将以上正确的志愿服务精神全面灌输到自闭症康复机构的大学生志愿者群体中去,是为自闭症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建立长效志愿服务机制的首要条件。首先,自闭症志愿者组织在招募人员时,应大力宣传志愿服务理念。其次,挑选志愿者时,需强调服务态度和服务理念,并将其贯彻落实。寻找真正具有主动性、具有强大责任心的大学生是建立长效的自闭症志愿服务机制的牢固基础。以温州医科大学为例,该校采用榜样激励的方式有效带动了志愿者这一群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2007年起,该校先后有刘云龙等14名学生因为志愿服务的杰出表现荣获“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的提名,在全校学生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只有拥有奉献精神的志愿者群体才能为自闭症儿童提供源源不断的稳定帮助。
2.2 多方联动,建立志愿服务社团、自闭症康复机构与患儿家庭的交流平台
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往往是隶属学校团委的社团组织,在开展活动方面需要学校团委的批准甚至由团委直接安排活动,志愿者只是服从上级安排而无法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得志愿者本身的专业特长不能被充分利用,并造成了志愿者对于活动的消极性,使得志愿服务质量有所下降。在开展社团活动时,要淡化行政色彩,提高学生群体的参与度,团委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不应该是发号指令的上级与按指令行事的下级关系,两者应有更多的交流与沟通,是平等的合作关系。关于活动内容,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可以发表更多的观点和意见。因此,要打破传统的志愿服务管理模式,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可以建立完备的志愿服务管理系统,以校团委为中枢,各学生组织、学生团体为枢纽,以广大师生间的联系为纽带,共同进行志愿服务建设[3]。
在活动过程中,需要与自闭症康复机构进行沟通,由机构提出专业意见,志愿服务组织根据意见完善活动,从而使志愿者发挥自身功能,提供相应帮助,提高志愿服务质量。在自闭症家庭,大多数家长难以接受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这一事实,常常排斥他人询问和了解孩子及家庭的情况,志愿服务机构与自闭症儿童家长进行沟通,阐明志愿者的来意,并了解自闭症家庭的需要。志愿者服务的不仅仅是自闭症儿童,还有自闭症儿童的家长,所以建立交流平台十分重要。目前运用较广的“志愿汇”就是一个很好的沟通平台,“志愿汇”拥有规范的注册登记制度,是全国认可的志愿服务认证和考评体系,具有全国联网的志愿服务档案。据统计,温州市已有82.5%的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汇”平台上注册,依托该平台进行志愿服务活动,效果良好。这种类型的服务平台为志愿服务活动的进行提供了帮助,应大力推广。
2.3 加大志愿者培训力度,健全志愿者培训机制
自闭症儿童不同于其他残障群体,他们具有社交障碍,对于陌生人群有一定的排斥性,所以对志愿者的专业技巧要求极高。对于目前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而言,其所招募的志愿者都是只有满腔热血却没有足够知识的青年,而相关组织也没有为他们提供有效、规范的培训,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无从下手,影响服务质量。要想提高志愿服务质量,就必须加大对志愿者的培训力度,可邀请康复机构相关教师或者工作人员编排系列培训课程,并要求培训课程与时俱进,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更新,将课程科学、规范地呈现给志愿者,逐步建立和完善培训机制。
志愿者和自闭症儿童的熟悉、沟通需要长时间的接触了解,因此,建议志愿者可以有针对性地了解学习,相关部门也可以定期邀请自闭症康复机构负责人或医院相关教师对志愿者进行专门培训,开展一对一的长期服务,保证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期性和有效性。同时也减少了自闭症儿童因适应问题而造成的康复效果波动,保证其学习生活的稳定性。
2.4 建立并完善对志愿服务的监督管理和激励制度
志愿服务组织虽然是一个公益和无偿性的组织,但是激励制度能够很好地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增强志愿服务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物质和精神激励方面,将志愿活动纳入学生的推优评优、奖学金评定、入党、综合测评、就业推荐等工作中,重视学生志愿服务的经历,给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学生相应的优惠政策等。同时评选志愿服务先进典型,用榜样力量影响其他志愿者,从而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志愿者保持热情,获得志愿服务中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更加认同志愿服务事业,愿意把时间和精力用到这项事业中来。所以在志愿服务组织中,完善激励制度是有必要的。
在激励的同时,也需要有监督机制。为了更高效公平地督促志愿者完成服务活动,避免志愿者为了激励制度中的福利而在志愿服务组织里碌碌无为、空享福利,可以将志愿者分成小组进行监督,每月参与评比,与一些有问题的志愿者进行交流与沟通,必要时可采取一些惩罚措施。这些监督管理与激励制度能够促进志愿者在对自闭症家庭提供帮助时发挥自身作用,实现志愿活动的价值。
[1]张勖.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中美比较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71-72.
[2]刘伟.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6):14-18.
[3]王民忠,狄涛.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0):126-128.
(*通讯作者:陈小英)
G526.5
B
1671-1246(2017)14-01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