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张力带治疗髌下结构损伤患者78例临床探讨

2017-08-16吕健娜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25期
关键词:张力差异结构

王 彦,吕健娜

(赞皇县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1230)

改良张力带治疗髌下结构损伤患者78例临床探讨

王 彦,吕健娜

(赞皇县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1230)

目的 探讨并研究改良张力带在髌下结构损伤治疗中的效果和临床推广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骨外科收治的髌下结构损伤患者78例为样本,将患者随机平均分配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传统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改良张力带治疗。结果 对患者78例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得到以下数据,术后3~6月内对照组、观察组总疗效率分别为65.1%和92.0%,术后2年后对照组、观察组总疗效率分别为94.4%和97.3%,经t检验,术后3~6月内两种治疗方法存在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随着时间推移,2年后两种治疗方法在总疗效率上差异缩小,经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传统髌下结构损伤治疗方法和改良张力带相比,在短期内存在明显差异,改良张力带法能够使患者在短期内生理功能就有所恢复,虽然两种方法最终都能够达到治愈的效果,但是改良张力带在治疗髌下结构损伤同传统常规方法相比仍有较大的优越性,在医疗临床中,改良张力带治疗髌下结构损伤具有良好的术后短期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髌下结构;手术;克氏针

长期的重力劳动、剧烈弹跳运动等都很容易造成髌下结构损伤。髌下结构损伤会影响到患者的运动能力,并且很容易诱发关节类疾病,例如:关节炎、慢性滑膜炎等,且髌下结构损伤在医疗临床上暂未发现特效药,只能通过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同时如果髌下结构损伤长期得不到治疗,骨结构内部、关节处可能会聚集大量细、真菌,病情将会迅速加重,最严重时可能会致使骨细胞坏死的情况。且该病的复发率较高,因此合理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一直以来是该病临床医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骨外科收治的髌下结构损伤患者78例为样本,年龄23~66岁,平均(42±2.03)岁。参考随即平均分配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人。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张力带进行髌下结构损伤手术,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张力带进行髌下结构损伤手术。

根据患者损伤部分对患者进行分类:胫骨止点断裂6例;韧带健部断裂40例;髌尖起点断裂4例;髌骨下极撕脱伴骨折28例;

1.2 改良张力带髌下结构治疗

手术时与患者髌前中线做纵行S切口,露出髌骨、韧带、胫骨粗隆。对患者伤部进行清理,清除积血、修正断面,然后在胫骨结节后约0.5~1.0 cm处使用直径2 mm的克氏针从肢体纵轴垂直方向钻入,使用0.8~1.0 mm钢丝采用8字形绕过克氏针末端,于膝关节屈曲30度的位置拉紧钢丝进而形成张力带。以上操作结束后,在无张力作用下使用丝线粉盒韧带断端,采用U形进行缝合。术后不使用石膏进行固定,于术后3~5天根据病人情况安排复健活动,主要为连续被动运动、屈伸膝关节练习,状况良好者可以在扶拐下床进行活动,根据病人恢复情况于术后6~8周左右取出克氏针和钢丝。

1.3 效果评价

痊愈:患者无关节疼痛,行走、蹲立、屈伸膝不受限,X光影片显示恢复程度较好。

显效:患者可以进行行走、蹲立、屈伸膝等动作,但有疼痛感,X光影片显示恢复程度良好。

有效:患者基本恢复行走、蹲立、屈伸膝能力,疼痛感较明显,X光影片显示患者髌下结构损伤情况有所改善。

无效:患者行走、蹲立、屈伸膝能力同术前没有明显变化,活动受限严重,X光影片显示患者髌下结构损伤病情没有明显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综述:对患者78例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得到以下数据,术后3~6月内对照组、观察组总疗效率分别为65.1%和92.0%,术后2年后对照组、观察组总疗效率分别为94.4%和97.3%,经t检验,术后3~6月内两种治疗方法存在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随着时间推移,2年后两种治疗方法在总疗效率上差异缩小,经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78例患者分别于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时进行治疗随访。得到以下数据。术后三个月:痊愈30例,显效28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治愈率为74.30%;术后六个月:痊愈59例,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治愈率为88.47%;术后十二个月:痊愈63例,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0例,治愈率为91.03%;术后二十四个月:痊愈70例,显效6例,有效2例,无效0例,治愈率97.30%;见表1。

表1 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疗效对比(n,%)

经t检验,术后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两年的78例病患治疗情况数据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术后三个月、六个月、十二个月、二十四个月治疗率情况比对。见表2。

表2 术后三个月、六个月、十二个月、二十四个月治疗率情况(%)

经t检验,术后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两年的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情况数据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根据临床数据和研究发现,改良张力带在治疗髌下结构损伤中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在张力带构建时使用钢丝能够短时间内代替患者韧带的生理功能,患者可以在术后短时间内就开始进行康复训练,有利于帮助患者实现术后运动能力、劳动能力的恢复。(2)钢丝构建的张力带限制了髌下结构断裂处的相对运动,可以使伤断处处于无张力状态进行恢复,有效预防错位危险。(3)改良后的张力带手术能够使用更广泛的髌下结构损伤的治疗手术,例如可以同时执行韧带损伤、健部损伤、撕脱骨折等髌下结构治疗手术。(4)钢丝更具韧性,张力带的有效性更强。

综合来说传统张力带手术在髌下结构损伤治疗方法和改良张力带相比,在短期内存在明显差异,改良张力带法能够使患者在短期内生理功能就有所恢复,虽然两种方法最终都能够达到治愈的效果,但是改良张力带在治疗髌下结构损伤同传统常规方法相比仍有较大的优越性,在医疗临床中,改良张力带治疗髌下结构损伤具有良好的术后短期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1] 姜义信,王 彦,张吉朝,改良张力带治疗髌骨下极骨折临床观察.《河北医药》.2012.

[2] 王希辉,郭荣光.改良张力带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临床观察.《吉林医学》.2014.

[3] 涂其全.改良张力带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临床分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

本文编辑:赵小龙

R683.42

B

ISSN.2095-8242.2017.025.4818.02

猜你喜欢

张力差异结构
相似与差异
巧测水膜张力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启蒙理性中生命的内在张力及其超越
翻转,让记叙文更有张力
论结构
找句子差异
论张力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论《日出》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