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叫吧!苏州“群文专场”首次亮相央视
2017-08-16陶瑾
记者 陶瑾
潮流绘
尖叫吧!苏州“群文专场”首次亮相央视
记者 陶瑾
这年头,谁的心里没有一颗文艺的心呢?草根“民星”不断涌现,艺术创作高潮迭起,苏州群众文艺可谓星光璀璨,魅力四射。舞台上的“民星”虽然不是专业的演员,却演出了专业水准,接地气且充满正能量的优秀艺术精品,深深打动了无数百姓观众。
这一次,苏州群众文艺专场居然登上国家级舞台。6月27日,《群英汇•苏州专场》在央视演播大厅圆满完成录制工作,于7月11日在中央三套文艺频道播出,并被列为央视春晚节目的备选。
《群英汇》是CCTV-3的一档专门为百姓搭建的代表各地群众文化面貌的栏目。经文化部推荐,苏州市作为江苏省首个地级市城市被该栏目组选中。这也是苏州群众文艺专场首次亮相央视舞台。据悉,苏州专场以互动为主要看点,由央视著名主持人管彤和有着“苏派活口”美誉的袁小良主持。整台节目是对苏州群众文化的集中展示,更是苏州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精致呈现。节目还穿插以趣味性、娱乐性为主的才艺展示、访谈及现场互动等。
舞蹈《忆糖粥》、男声组合唱《快递小哥》、评弹《水乡船娘》、女声独唱《月亮代表我的心》、小品《找钥匙》、男女合唱《为了谁》、射击表演《皮筋绝活》、舞蹈《甪直连厢情》等作品先后上台表演。然而要想打造一部佳作,从灵感的闪现、题材的确定、立意的选取、文本的架构到最终的成型和打磨,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力。
舞蹈《忆糖粥》
老苏州的记忆与味道
推荐者:姑苏区沧浪街道艺术团、姑苏区文化馆
舞蹈《忆糖粥》
该舞蹈是由16位不同职业的文艺爱好者共同演出,主演为年轻的社区社工,大家共同演绎来自父母口述的城市记忆。《忆糖粥》在苏州市首届繁星奖比赛、第十二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评选活动中都获得金奖。
主演孙志斌,沧浪街道艺术团的骨干成员,他说,“我们都不是职业的舞蹈演员,是街道组织了一个微舞台,把大家伙召集起来,创作这样一个怀念儿时美味的节目。队员们大都是80、90后,有的小时候见过走街串巷卖糖粥的,有的只是听父母说过,就像北京冰糖葫芦一样,我们就想找回当初的记忆吧,这也算是代表苏州的城市文化。”
据介绍,《忆糖粥》采用评弹、苏剧、昆曲等代表性曲目作为主题贯穿始终,展现卖糖粥老人的“酸辣苦甜”,以小人物简单的幸福来叙述人生的感悟。舞蹈参与演员共16人,道具有粥担一副,带滑轮糖粥大碗一个。伴随着音乐,小巷远处走来一位粥担老人,由此产生一段由叫卖声引发不同人物急于想喝到糖粥的“众生相”,由卖粥与买粥之间产生一段由个体到群体富有苏州小巷生活趣意的舞段。舞到高潮时,演员依次走到舞台前区,卖粥人隐下,推出一个特制“糖粥”大碗,此时演员转身换装成为现代人,引出大碗与演员结合的舞段。尾声处音乐由高潮戛然而止,三秒钟后,粥担老人原地行走,“笃笃笃卖糖粥”的叫卖声渐行渐远……
整场舞蹈展现了苏州的非遗项目——骆驼担和姑苏叫卖。再加上糖粥又是老苏州童年的甜蜜回忆,作品充满了浓浓的怀旧气息,让人一下子回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原汁原味地表现卖糖粥老人的神韵,主创团队多次寻访传承人、走访民俗专家等,舀糖粥的动作、神态,以及道具方面,铜勺和骆驼担几经修改。这次演出跟以往相比稍有不同,演员服装和舞台人物形象在之前的基础上都做了补充,增加了医生、码头工人等角色,节目更富有生活气息。
在演播室,观众品尝到了美味糖粥,创作团队事先将煮好的糖粥藏在舞台道具——直径约2米的大碗中,为了给大家一个惊喜。
组合歌曲《快递小哥》
打工者 城市漂 信任与尊重
推荐者:昆山市文化馆
组合歌曲《快递小哥》
作为新兴产业,“快递”让广大市民深切感受到互联网经济带来的便捷。而作为新一代农民工,快递小哥不怕辛苦,每天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给大家带来满意的服务。他们从熟悉的田园步入陌生的城市,是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体现自身的价值。他们热爱所在的城市,渴望自己不再是城市里的匆匆过客,渴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温馨小窝”。
男声重唱《快递小哥》,代表一个草根行业的作品,反映的正是新一代农民工既想走进城市,又留在城市生活的新愿景,梦想正在一天天开花结果。作品在第十二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评选活动中获金奖。
“这首歌的灵感来自于我们身边的快递员。我是干外企销售的,跟快递打交道的时间会更多。他们真的很辛苦。每天风吹日晒,早出晚归,因为有他们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便利。”其中一位主演告诉记者。他们这个团队是自发组织起来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长。他们这些漂在苏州的人和快递小哥的心情是一样的,上一天班很累了,音乐最能释放心情,也唱出了他们的心声。
评弹《水乡船娘》
苏州评弹《水乡船娘》
关键词:醉里吴音 非遗“大展示”
推荐者:昆山市文化馆
如果说《快递小哥》代表着昆山开放、融合的城市活力,那么《水乡船娘》则展示了昆山柔美、古典的水乡风情。《水乡船娘》是由陈勇作曲、陈艳红作词,展现了江南水乡船娘的勤劳、善良和美丽。
据了解,《水乡船娘》从创作到最终成型足足花了一年时间。在作曲上,首次运用评弹流派侯丽君老师的侯调为基底,江南韵味十足;在表演中,特别创新加入了水晶琵琶演奏,还融入了琵琶换手连弹技巧,赢得在场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缂丝展示
关键词:手艺传承 我在故宫修文物
推荐者:苏州市非遗办
缂丝展示
苏绣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缂丝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缂丝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建江,继去年复制完成故宫寿康宫正殿的缂丝屏风后,又受故宫博物院之邀,今年再次为故宫复制另一件馆藏清朝七屏条龙纹文物。
这次,王建江特地从故宫博物院赶到央视录制现场,为大家展示了缂丝的制作过程,展示了精湛的缂丝工艺品。王建江回忆说,“我的先辈在给慈禧做一件龙袍的时候,很怕赶不上工期,所以要订好船,把织机搬到船上,一边赶路一边赶工,不然时间就会来不及。”据悉,王建江的家族与故宫有着极大的渊源,他的高曾祖父王金亭是当年为皇家织造龙袍褂子的匠人。如今,作为苏州王氏缂丝世家第六代传人的王建江,不仅远赴故宫修龙袍,更成为首都博物馆长期的文物修复技师。
在传承传统织造技艺的同时,王建江也在探索着缂丝的创新出路。通过香囊、钱包、工扇等现代缂丝产品的制作,让当年只有皇室才能享受的手作之美,深入到当代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去。
女生独唱《月亮代表我的心》
关键词:苏州新“好声音”
推荐者:工业园区文化馆
女生独唱《月亮代表我的心》
薛文琴,一名苏州的普通音乐爱好者,从群文舞台脱颖而出,成为苏州新“好声音”。她从小就爱好唱歌,也可以说是受父母影响。她的父母都是插队的知青,当年她父亲就是宣传队的,擅长唱歌。现在,她经常会参加一些群众文化义演,唱歌给老百姓听。
群英汇现场,她穿着晚礼服蹬着缝纫机给大家唱歌,很多人都为之不解。后来主持人介绍,她曾在服装厂做过缝纫工,大家就明白了。如今,薛文琴是一名全职太太,在家边干家务边快乐的唱歌。
小品《找钥匙》
关键词:空巢老人 母女亲情
推荐者:张家港市文化馆
小品《找钥匙》
小品《找钥匙》继央视综艺频道《我爱满堂彩》之后,再一次登上央视舞台。该作品以亲情为主线,讲述了在外工作繁忙的女儿偶然一次回家,母亲的钥匙丢了,在女儿帮母亲寻找钥匙的过程中,方才得知母亲已患上老年痴呆症。女儿懊悔不已,决定要多陪伴在年迈的母亲身边,多多尽孝。
文化馆工作人员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以及下乡慰问的经历感受创作了这一节目,意在唤醒当下年轻人对老人给予更多的关爱。凭借作品完整的结构、深刻的主题以及演员动情的表演,《找钥匙》赢得了现场观众的一致认可,不少观众随着剧情的推进潸然泪下。
男女合唱《为了谁》
关键词 :警察组合 好嗓子
推荐者:苏州市公安局
男女合唱《为了谁》
警察这个职业可以说是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警察,大家表示敬畏,而往往在他们严威的背后隐藏着诸多不为人知的鲜活故事,谁说警察就不能亲近,没有文艺范的一面呢。佘凌红,来自苏州市公安局的一名内勤民警。朱建军,来自苏州市公安局的一名督查。两位一线民警带来的动人歌声,震撼了全场。
射击表演《皮筋绝活》
关键词:退伍军人 好身手
推荐者:常熟市文化馆
一位身材魁梧的年轻小伙,左手握紧弹弓,右手拉开皮筋,片刻之间,钢珠击中目标,引得场下观众一片喝彩和掌声。这位小伙叫陈凯,是古里镇康博村的一位退伍军人。这套射击表演《皮筋绝活》,他才学了两年时间。
当兵期间,陈凯参加过射击训练和实弹射击,他也因此爱上了射击。转眼就到了退伍年龄,陈凯感到两年的部队生活没过瘾,一次,他正在巡逻值勤,无意中看到一位卖饲料的青年在用弹弓击打河中的漂浮物,十分有趣,这激起了他沉在心里十多年的射击爱好。陈凯马上找到这名青年,向他请教如何制作弹弓,如何使用弹弓进行射击。
陈凯像着了迷似地投入到弹弓射击练习中,并四处寻觅麻梨疙瘩木杈制作弹弓。刚开始,他只能击打啤酒瓶、地上的石块、树上的果实。但通过他不懈努力,一下班就练靶,利用每个休息日都浸泡在弹弓射击练习当中,不断摸索和掌握射击要领和技巧,先后摸索和掌握了无弓、有弓、斜握瞄打、横握瞄打等技巧。他还经常与弓友切磋交流,提高自己的射击技能和命中率。
现在,陈凯的射击水平简直出神入化,已经能够击打烟蒂、硬币、钢珠等细小的实物,用他自己的话说,“可以在5米开外打中3毫米的细树枝”。2015年,他参加了首届常熟达人才艺秀选拔,在7米之外击打易拉罐、鸡蛋和小番茄,个个命中。在当年10月举行的总决赛中,他在10米处击打易拉罐、鸡蛋和鹌鹑蛋,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亚军。
7月11日晚上,站在央视舞台,陈凯沉着冷静,拉弓射击,击中8米之外的苹果、易拉罐和鸡蛋,再次以实力征服了全场观众。
舞蹈《甪直连厢情》
关键词:“小老师”“大学生”
推荐者:吴中区文化馆
舞蹈《甪直连厢情》
苏州优秀舞台艺术作品以实力征服了全场观众
作为压轴的节目《甪直连厢情》,一登场就获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通过简单的花絮介绍,让大家更加了解了苏州甪直水乡文化艺术团。作为甪直的瑰宝,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和甪直连厢,再一次在全国观众面前精彩亮相。
2006年,甪直水乡妇女服饰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甪直镇便把连厢舞与展演甪直水乡妇女服饰文化糅和在一起,形成了“甪直水乡连厢舞”的特色文化品牌,并多次登上央视表演,尽展吴地文化的迷人风采。
《甪直连厢情》舞蹈,蕴含了独到的舞蹈设计、默契的相互配合、新颖的服饰搭配,把江南的柔美展现得淋漓尽致。由16名“小老师”、“大学生”组成,地方文化馆文化惠民工作的文化志愿者与来自当地乡镇的阿婆阿婶共同演绎的历史久远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展示她们帮扶与学习过程当中的故事。“小老师”与“大学生”的连厢生活还拍成了短片,年轻的文化工作者和热爱文艺的群众亲密无间,打成一片。
PS:由于前期准备充分,加上所有表演者全身心的投入,录制过程非常顺利。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拍摄,此时,演员们已经筋疲力尽,半个多月的日夜排练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次《群英汇》的录制,是我市群众文化工作在国家级电视平台的第一次集中亮相,实现了广大群众文艺团队的文艺心愿,将推动我市群众文艺水平的跨越式发展。”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