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论你在哪儿 素质与干练都是金贵的
——读一位老者肺腑之言所感

2017-08-16/翟

资源再生 2017年7期
关键词:逻辑领导

文 /翟 昕

无论你在哪儿 素质与干练都是金贵的
——读一位老者肺腑之言所感

文 /翟 昕

No matter where you are, quality and ability are valuable

前段时间在网上读了一位退下来的国家机关资深的司长的一篇文章,感触很深。他说到了几个看似平常,却十分重要的东西。对于大多数职场上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其实他说到了一些职场上非常重要的品质,那就是素质与干练,逻辑与能力,操守与眼界。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机关还是企业,很多领导一旦遇到重要的事情,总是把自己身边的人捋上一遍并反复思忖:究竟谁能够担起这份责任?其实有些工作并不是那么艰巨困难,有些事情甚至是太平常了:司空见惯。可即使是这样,当领导的也很难放下心来。常常一些领导感叹:真正能用的人实在是太稀缺了。

这位领导是这样说出原委的:一次,我亲口交代一位年轻下属给上级部门送一个材料。到了该送到了的时候,还不见回复,我没有催问,怕给他造成我不信任他的感觉。虽然没有联系他,但一上午老惦记着这件事,一直到中午在楼道里我看见了他,也不见他有回复的意思,于是我就问他材料送到了吗,他说送到了,还解释说要送交的那位领导同志不在,他就交给工作人员了。我问他为什么不及时回复我呢?他无语,我也无语。从这以后,我不再专门委托他去办哪怕很小的事。对此,很多涉世不深的青年人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要事毕回复?也有人会说,既然你很在乎这份材料要送到位,那为什么不重点强调一下呢?客观地说,这件事还没有重要到要特别强调的程度,但对上级交办的事不及时回复,恐怕不是一个小问题。俗话说得好:大事看能力,小事看品质。小事都靠不住,大事敢依靠吗?这是当领导最关切的:下属的品质。现如今,许多的企业已经从草创时期的老板事必躬亲阶段走了出来,企业无论是规模还是管理模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放权与分权是企业家管理走向成熟的重要分水岭。可是分权与放权之后,很多问题也就来了。碰到一些涉世不深而素质又不高的下属,当领导的就惨了:交代的事情常常有去无回。而每一层级下面都是金字塔的基座,倘若一个领导下面的金字塔若干个单元都是这么办事不牢靠,那他还怎么做?常常一些中层领导大倒苦水:队伍不好带呀!这是个普遍的问题。企业变大了,效率反而降低了。一些企业弄得像个机关似的;叠床架屋式的管理结构,造成了很多“鸡多不下蛋”的现象。须知,每一个领导都要面对诸多单元的信息沟通与办事进度的掌控,下面不撑劲或者干脆塌方了,你还怎么维持?

与一些企业的年轻人交流的时候,常常遇到一些人,总发牢骚:领导看不上我,不得烟儿抽!可是我与他的领导在交谈时听说他不靠谱的种种事端之后才恍然发现,其实是他自己把在领导心中的形象搞糟了。领导说:这个家伙年少轻狂,不懂事,很少在乎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所以很难得到他人重要事情的托付。其实现在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是由于这些小事毁了自己的前程。要知道:时光不等人。往往20多岁时不懂事,30多岁还没有多少职业经验,40多岁在岗位上没成就,那么到了50多岁,不管在哪里都没啥希望了。而在企业里,几年下来,还没能得到领导的“赏识”,以后恐怕就难以在管理岗位上立身了。与机关不同之处在于,企业就像一个行驶中的公交车,不断有“新人”进来,车到下一站,总要上人,新人和老人一样等座,你不行,别人很快就替代了你的位置。企业老板不会讲究情面,不会按照“苦劳”照顾谁:合适的留下,不合适的走人。有人因此觉得很委屈。常听人说,办公室那张椅子结实,坐过十几位处长,总会有一天轮到我来坐。现如今的企业可没有那规矩。因此,一些过来人忆起往事痛心疾首:很多错误都是在自己无意识的情况下,在不经意之间犯了错,甚至是犯了禁忌都不知不觉。非常悲催。当下很多职场员工不像机关里的公务员,都是选拔来的,素质要高一些,特别是那些出了学校就进企业的年轻人,没有受过多少职业训练,也没有师傅带你这个徒弟,往往在意识里没有很明确的概念,以为只要自己做了,心里无愧就行,很少管别人的感受,也没有人因为事毕未回复而教训一番,不知不觉中就得罪了人,也不知错过了多少机会。有些人很少在乎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总觉得芝麻小事,不屑在意,所以很难得到他人重要事情的托付。

这位老者感慨:“在我们周围,总能看到有办事靠得住、事毕就回复的人。在我任职的部门里,大家都已经自觉地从小事做起,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当然还有最让人放心的同志,遇到重要的事,不论大与小,你一定就会想起他(她)来。你不用担心,你交代的事他(她)一定放在心上,尽心尽力,随时报告,绝不让你焦急等待。同样地,你对这种人的诉求,也不会大意,也不敢大意,也会尽心尽力给他(她)有个交代。这种情景,这种感觉,只有当事的双方默契共享,斯世以同怀视之,共享信任之美。可贵的是,具备这样品格的人,绝不会只对上级讲信誉,对同事、对外人、对下属都能一样相处,任何小事都能可以依托,即使大事也没问题。你看机关里口碑好的人,都有这种优秀品质,都能够得到大家的赞誉……”

他回忆说:多年前我曾经给青年员工推荐过《致加西亚的信》,说的是一个叫罗文的美国陆军中尉,受美国总统的托付,历经千难万险,把信送到了远在岛国古巴丛林里的加西亚将军手上,赢得了美西战争的关键胜利。他有千条万条理由送不到信,如果转交他人也未尝不可,那么,他就不叫罗文了。他送的是一封信吗?不是,他送的是一个战士的信誉,送的是美国国家的命运。这个送信的传奇故事之所以在全世界广为流传,主要在于它倡导了忠诚、敬业的精神,体现了人性中光辉的一面。这也是100多年来,《致加西亚的信》这本书成为最畅销书之一的原因。

事毕就回复,说起来简单,要做到不容易,送信送材料只是表面上的,根子上还是怎么做人,与承诺和诚信有关。我们身边有不少事毕必回复的人,事毕不回复只是一小部分人,那是这些人还没有明白事毕不回复的害处和事毕就回复的甜头。还有人可能会说,这些事毕不回复的人,可能能力水平还不低,可能只是不拘小节、不屑小事,但也许有能力做大事。而这位在职场上生活了几十年的老者发话说:“我相信不屑小事的人可能有所谓的‘大本事’,如果既有能力又让人放心那当然好,但如果在有能力和靠得住的两种人当中,只让你选一种人,你会选择哪一种人呢?”

员工水平能力考核的重要指标是思维逻辑与逻辑框架。老者举了这么个例子:一次,小王跟我抱怨,在一个各部门派人参加的讨论会上,轮到他发言时,说了还没有一分钟,主持人就打断了他,不再让他往下说了。听了他的叙述以后,我知道为什么不让他说了。一方面对会议主持人来说,应该尽可能让每个人在一定时间内把话说完,但遇上要求苛刻的强势领导,他认为你没说到点子上,又浪费时间,真的就不让你说了。如果再不告诉你为什么,那可真让你郁闷了。另一方面,即使让小王说,小王的问题还是存在,就是他思路不清,没有围绕主题说,所以小王要从他的角度解决逻辑不清的问题……

机关里说的逻辑,不是形式逻辑、“三段论”修辞学一类的东西。我们一般说的逻辑,就是思维的条理性。一个主题都有必不可少的一些要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在考试答题的时候,比如一道简述题,满分是10分,共有四个要点,我写了300字,只回答了一个要点,只能判给我3分,虽然你只写了100个字,但四个要点都说了,就会判给你至少是9分。这个“要点”就是思维规律,简单说,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谁思想得清楚,谁就表达得清楚。”这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的。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是不自觉地去思考和表达,所以就缺乏条理性,这就是所谓的逻辑不清。正是这个逻辑问题,使许多青年人遭遇了职场上“滑铁卢”。

老者说道:我好多年也不知道这个规律,说话写文章不明白要说什么,想到哪说到哪,没有逻辑框架,为此苦恼了很长时间。后来经过指点,还有项目培训,知道了围绕一个主题,都有一些必须回答的问题。最基本的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当然可以细化和拓展,比如“怎么样”也是逻辑框架里不能少的,就像新闻的“五要素”一样,少了就不完整。这些必不可少的要素,就构成了我们思维和表达的逻辑。无论写文章还是讲话,无论时间还是篇幅长短,都是这个道理。

一般我们说话写文章,不会机械地顺序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而会根据需要变化多种模式,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可以是“论点—论据—论证”,或是“从哪里来—现在何处—向何处去”,不一而足,但逻辑框架都很清楚,都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我以前写文章,不是漏了“怎么样”,就是少了“怎么办”,一看就知道是逻辑不清楚。

知道了这一点,我就有意识地把建立逻辑框架运用到工作的方方面面。我琢磨了一个“五要素工作法”,即总结出一般工作都必须回答的五个方面的问题,即“理念—目标—机制—内容—方法”。一项规划、一个项目、一次会议或活动都要回答这几个必不可少的问题,就是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基本问题。

“五要素工作法”中的第一个“理念”非常重要,却经常会被忽略。思想理念对于宏观工作和微观工作都是重要的,是灵魂,是旗帜。由于没有确立正确的理念,只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可能目标达到了,方向却偏了。

“目标”应该是明确的,但如果目标偏离或影响了理念或指导思想,则要有所调整,服从并服务于思想理念。

还有“机制”,也是各项工作的基本保障。一般有五个方面:组织领导—政策制度—人员网络—经费投入—考核评估,少了这些,不能保证理念和目标的实现。

“内容”和“方法”都是在以上方面的确定下不难做到和做好的。这些年我运用“五要素工作法”不断验证,结果还是比较适用的,这是我对建立逻辑框架的体会。

很短的文章和讲话,同样离不开逻辑框架。不少人在站起来即席发言的时候,很少有意识地运用逻辑思维:想一点说一点,没有条理性。这就是缺乏逻辑思维的表现。我有一个“一分钟倡导法”的体会,即使在很短的篇幅和时间内,都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都要有逻辑框架。有意识地建立逻辑框架,是不能不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其实,这位老者所说的问题在当下也同样如此。现在,职场上往往是能说会道者吃香。许多人于是都朝着这个方向奔去,无非说明那儿的头儿有这个偏好。可是问题又来了,如果这些能说会道者能够按照规则把事儿办得妥帖,谁也不会不服气。关键在于在一个岗位工作多年也罢,新来的也罢,所管辖、所涉及的业务以及与之相关的背景资料你要清楚,核心问题与最新的动向你要清楚,而且你要能够从正确的角度与不同的视角去运用五个“W”把事情的诸要素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清楚,这是基本的要求。关键在于很多人处在一个岗位,分管一摊工作,对于自己平常的工作内容和目标、理念、机制、内容、方法要了然于胸。还是那句话:“谁思想得清楚,谁就表达得清楚。”

职场上的“两副嘴脸”从长远来看不划算。这也是老者多年观察得出的结论。他说:一位干部从领导办公室退出,面对着领导时满脸堆笑、点头哈腰,等门一关,回过头来马上就变了一张脸,瞬间表情全无,让我心里一惊:这脸也变得太快了吧!看来刚才他的笑脸是硬堆出来的,瞬间冷若冰霜。此人一下子给我留下了很恶劣的印象。其实我不止一次地见过这个德行,虽然许多人没有我列举的那个人那么夸张,但变脸的表情我们时有所见。

在一些活动中,能看到主办方在接待不同的客人时用不同的表情,如果略有差别可以理解,但同时同地当众变化区别很大,就会让人很不舒服。即便是你对我热情对他冷淡,也会让我怀疑你对我的诚意,就像一些餐厅迎接客人时高喊的“热烈欢迎”一样:表情麻木、毫无真情。这,还不如不喊呢!许多所谓的高级官员或者政治家,和你见面说话时都会露出很职业的微笑,表情略带夸张又有点僵硬,可能出于礼貌吧,转过脸对其他人又是另外一种表情。有人自诩或很欣赏这种做派。与人相见,礼貌是要的,微笑也是很好的,但如果不真诚,没有应有的尊重,反而弄巧成拙。可能本人没有意识到自己这是戏剧化的表演,或者还很得意自己能够如此表演,但这嘴脸实在不好看。变脸表情虽然是外在的,但它映照出了你的思想品格。

不管在哪儿,两副嘴脸几次之后人家就明白了。你的接待对象能混到如此地位绝非偶然,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而行万里路则不如阅人无数。看似不经意之间,他们不是凭着你对我如何热情而产生多少好印象,而透过你对张三与李四的变脸表情就能看出你究竟是个啥德行。明眼人很快便能咂摸到:你的热情不是冲着我的,是奔着我这儿里里外外有形无形的资源去的。所以,巧不如拙。只要你是真诚的,就能赢得人脉。话又说回来,谁又能知道未来会咋样呢?昨天还是小喽啰,今天就成了要员的传奇不是一直在上演吗?在湖南韶山水库大坝上有这么一首打油诗被镶嵌在石头上:“高山顶上修条河,河水哗哗笑山坡:昔日在你脚下走,今天从你头上过。”诗句用拟人化的口吻形容了溪水提升到山坡上以后的得意。其实谁又能说得清世态的沧海桑田变迁呢?

老者给后生提了个醒:避免变脸表情,首先要从心理上加以改进。真诚地对待所有的人,真善美的内心可以通过表情得以表达,并能和所有的人沟通对话,是职场人员应该知道和具备的一种能力,让我们从自己的内心开始,展示我们应有的表情吧!

其实机关里的“误人子弟”不亚于学校和社会。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有如此感慨。他说,有一个干部跟我说,司长让他写一个报告,但不告诉他怎么写。他试着写了,送给司长看,司长看了两眼,就说不行,让他重写,但不告诉他怎么写。他改了改再交上去,还说不行,还让重写。弄得这个干部实在没辙,干脆连改都不改又交上去,这次司长啥也不说就通过了,让人哭笑不得。

类似的现象时有能见。司处长交待任务不清楚,重要的问题也不组织讨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或者说“以其昭昭使人昏昏”,弄得下属无所适从、动辄得咎。当领导的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看着部下困惑迷茫还自鸣得意,真不知这样的领导是怎么想的。

表面孤立地看,领导个人很能干,部下好像都不行。但由于领导自己的主观专断又不帮不教,所以部下得不到指导和帮助,能力难以提高,领导自己也很累,还埋怨部下不得力。这里有一个误区,一些领导以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就是管理下属,不知道当领导的主要职责不只在于管理,而是要调动和发现部下的积极性和优势,引导部下自觉主动地发挥主体作用做好工作。单单靠管理是管不好的,领导力和影响力才是主要的。

一个青年人,在一个部门好多年甚至十几年都不进步,领导很少有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的。一些青年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就被耽误了,不用很长时间,三五年就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其实在机关里,“误人子弟”的现象很常见。许多人以为机关里都是大人了,主要就是工作关系,完成任务就行,大家都很忙,传帮带的意识淡漠。忘了在带领大家做好工作的同时,更要带好队伍,培养优秀人才。“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你成就不了你的部下,你也成就不到哪儿去。你心里装了多少人,你就是多少人的领导,这是决定你能否在机关里发展,能否当好领导的重要因素。

“ 重事不重人,重使用轻培养”,这是近年来机关普遍存在的不良作风。这种现象在整个社会也普遍存在。尤其是一些第三产业服务机构,本身就是自收自支,一动一静都是成本。总希望招聘来的员工立马就能创出效益,眼目前儿就得出活儿。你要是跟领导说:先培养培养我,过上几年我就能如何如何,肯定没戏。他恨不得你一上手就得逮几只兔子来,哪有那闲工夫。更多的是,新人来了立马派给任务,压上创收任务指标,培养,显得太奢侈了。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为求得能干的员工,一些单位干脆就到别人家去挖。有一位青年朋友给我诉说了他到某单位去了之后的尴尬:相互之间戒备森严,主管出差时把往来的名片都收拾起来,而死命地给你压任务,加班是常事。这种办公室氛围很普遍。于是很多青年人就一个字:熬。其实说起来这个“熬时间”的人生态度不可取。选择一个职业,还是要从自己的自身条件和你的个人兴趣出发。很多人对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从来就没有一点兴趣,你这说长也很长,说短也很短的青春岁月在煎熬中度过,岂不是暴殄天物么!

平心而论,在机关或者管理机构中工作有许多便利条件,那就是你所处的环境能够从整个行业或者一个领域的制高点上学习与提高。行家总是说:眼界决定层次,层次决定高度。有句话叫做: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你有了一段时间全局性的工作,再往别处高就也就不难了。一个老者的建议是:注意把完成任务和促进干部成长结合起来。

听说读写练是机关干部日常的基本功。所谓的“听”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与提高的途径。过来的人常说,这个人有没有“悟性”,这个“悟”字,实际上就是要从无字处读出文章其中的奥义;从领导和专家的话里听出弦外之音,这个功夫的确是要练的。“说”是职场上的基本功。能否用最简短的语言把一个事情说清楚,这是同事们和领导考量你的一个重要指标。会培养人的领导总是在合适的时候让你表达对一个事情的看法,看看你是如何判断的,这其实也是一种考核。有些领导也可以创造机会让下属到一些会议上去演讲,你的PPT做的是否精彩,你的脱稿演讲与肢体语言是否能吸引受众,这都是你能力展现的好机会。许多年轻人讲着讲着就成了某一领域的行家里手。有朝一日人家只要有活动就会想到你之时,也就是你在职场上有了人脉之日。所谓的“写”,其实就是写作能力,这是一个有向上走意愿的职场从业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能否运用文字交流信息,表达思想感情,反映客观事物,不仅是对自己能力的考验,而且还关系到你能不能比别人“进步”更快的看家本领。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职场人员,都经常要与各种文书材料打交道,调研报告、讲话稿、述职报告、事迹材料、学习体会、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数不胜数。若无较强的文笔功底,不具备相应的写作能力,不仅不能胜任本职工作,还影响着你的升迁仕途。改革开放之初,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在干部知识化与年轻化的社会转型中从生产科研和教学的第一线步入仕途,成为那个历史时期政治资源重新配置的一大景观。那一波过去了很长时间之后,一位当年学养颇深的知识分子,由于没有赶上这趟车而滞留在一个农村中学里继续教他的物理。而与他曾经上下铺的或者他对桌的,几年之后不是市长便是厅局长。后来成了大学里的教书先生的他在同学们为他举办的生日宴会上,平素十分腼腆而木讷的他几杯老酒之后开了腔:嗨!那个时候的选拔干部,不就是“撇油”么?可是他在感慨自己不在“油”仍然在“水”里失落之余,可曾有过更深层次的自我剖析?

这“听说读写练”是一个长期的修行。有一回我参加一个关于环境保护的活动,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位老将军。他在大会的发言中对于环境问题所说的一些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恰巧晚上的聚餐我们又坐在了一起。我对这位著名将军那滔滔不绝的演讲的底气和思维的缜密十分钦佩,对于他传奇的军旅生涯更感到神秘,就问他:您为啥讲演这么生动而有感召力?他说:嗨!这个说的本领也是练出来!你想想,我从当班长开始就要面对一个班的人说话;当团长要面对千把人讲话,刚开始站着讲,后来坐着讲,你说这些年得讲多少话?你要是想不明白,咋能够表达清楚?你不管在哪个位置上,你都得想清楚了:摊子大小有区别,可是事儿你得搞明白。说多了不就练出来了?话到此,大家都会心地笑了。

所谓的读,就是你要多读书,读书无禁区。在走入职场之后,读书是否足够与得当,是你能否在圈子里获得发言权的一个敲门砖。过去所说的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结合才是你真正拥有的资源。至于说到“练”,那就得经常走到基层,在实际的社会生活观察、历练。很多人从学校走进职场,对于实际的社会生活其实了解的太少,面又太窄,长期在办公室里“宅”着,以至对于生产经营的整个流程都不清楚,那你说你写出来的报告又如何过的了关?拿出去也让人贻笑大方。所以说,阅历这个东西以往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绝非虚妄。你若不能补上这个短板,就难有大的作为。有的人长期不进步,固然是客观环境使然,但主观上也该找找原因了。

很多年以前,有一个年轻人在经历了办公室的文案工作之后总是觉得要不就是空间太小,要不就是职业生涯遇到了“天花板”,总嘀咕着:“这种日子从这头就望到那一头,没劲!”时不早晚露出离开的兆头。我就跟他说,嗨!这人的一生,“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这个“长亭”与“短亭”之间的过渡就是你要按自己的职业生涯计划去不断提升的时空。果然他在此后的几年中不再抱怨常常写报告熬到深夜;也不再叹息经常到企业车间去了解情况的艰辛了。此后又是几年。再见面时,一个充满自信也透着丰富见识的他在灯火阑珊之际来到我这里,悄悄地走到我跟前儿,笑眯眯的他还没张口,我说道:是时候了,我要来讲一个小伙子不再撞天花板却推门而去的故事!他愕然:你咋知道的?我笑而不答,从书柜里拿出了放了好几年,写给他的临别赠言,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句:“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水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正正出前川”。

这位后生很能干,十年光阴,转战数地,越走越高。与当年的窘迫,有云泥之判。忆起当年彼此相隔不远的办公室,夜深人静,只有我俩案头的灯光还在摇摇曳曳,怎让人不心生浩叹…… RR

猜你喜欢

逻辑领导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创新的逻辑
民事推定适用的逻辑及其展开
父母的神逻辑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2016重要领导变更
领导致辞
我家领导
不能比领导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