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与调适

2017-08-15秦丽萍

文理导航 2017年24期
关键词:心理调适幼儿教师心理健康

秦丽萍

【摘 要】幼儿教师的职业是一种崇高的特殊的职业,而幼儿期是一个人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影响非常之大。但是近年来,幼儿教师由于心理问题而产生极端行为事件呈上升趋势。这些事件的背后不仅是师德问题,大部分存在深层次的心理原因。本文将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心理調适等方面入手,希望能够让幼儿教师更好地认识和调节自己,成为幸福的幼儿教育者。

【关键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心理调适

近年来,在幼儿教育领域,发生了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有些孩子仅仅因为一点轻微的过失,就遭受残暴的惩罚:吃苍蝇、吃大便、打耳光、丢垃圾桶、打针……这些问题产生原因可能错综复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些施暴的幼儿教师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幼儿教师的这一职业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然而幼儿教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生活中的压力和工作中的竞争,会让他们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教师的言行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成长起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要让幼儿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幼儿教师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幼儿教师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幼儿教师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要培养健康心理的幼儿,首先要有健康心理的幼儿教师。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对其自身及社会有影响,也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成长、发展、身心健康。

(一)对个人人生的影响

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是相互影响的,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幼儿教师,生活有规律,能够积极锻炼身体并正视自身身体的一些已有问题,积极解决,有助于维护自身身体健康,进而影响到家庭和事业的发展。

(二)对幼儿的影响

1.幼儿教师不健康的心理可能直接导致幼儿的心理障碍,尤其是喜怒无常的情绪状态和暴躁怪戾的性格,会成为造成幼儿心理障碍的直接原因。调查表明,幼儿不良情绪的80%来自身边的长者,当然也包括教师。

2.幼儿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影响正常的师幼关系。只有幼儿教师具备积极的心态,幼儿才能体验到信任关爱,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很难想象一个性格多疑怪癖,情绪喜怒无常、对幼儿赏罚无度、冷漠无情的幼儿教师,能够与幼儿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幼儿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影响幼儿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幼儿教师对幼儿投入的积极情感,可以促使幼儿保持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对社会的影响

部分心理不健康的幼儿教师所制造的“虐童事件”,让公众对我们的学前教育和幼儿教师整体失去信任,同时,受心理不健康的幼儿教师所影响的幼儿有可能存在心理障碍,也会给将来的社会带来不安的隐患。

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常见问题

心理健康就是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环境的一种平衡关系,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良好关系的维持,即不仅是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的获得和确保,还要自我实现,具有为他人的健康服务的能力。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凡是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心冲突与不安。幼儿教师工作除了脑力劳动强度较高外,还要对幼儿、对家长、对社会高度负责。幼儿教师每天都要接触带有情绪色彩的活动,体验情绪上的紧张和痛苦,因此,幼儿教师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比其他人群大。

根据卫生部统计,目前我国有心理疾病患者1600万人,保守估计,教师有3成以上需要心理保健。有关机构曾经对北京市的2000多名中小学教师(包括幼儿园)进行了定向精神健康检查,结果发现,其中近一半的人存在抑郁、焦虑、恐惧等精神不健康倾向。湖北、河南两省调查发现,有20.8%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欠佳。主要问题是:强迫症状、偏执心理、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惧、职业倦怠。

三、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因素

1.教育改革。如今,社会变化迅速,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高度关注,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学前教育必须进行各种各样的改革,这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2.社会过高的期望。一直以来,幼儿教师的待遇都是比较低的,但社会各界对教师的角色期望过高: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3.教育部门对教师要求的提高:任职资格、心理素质……

4.家长方面。不关心孩子,不配合老师,过度干涉、批评等。

5.社会支持系统不良。

(二)幼儿园因素

1.幼儿园条件差,班级人数多,工作量大。

2.幼儿园管理制度:末位淘汰、评聘分开、分流下岗、按绩取酬等,使幼儿教师的职业稳定感降低。

3.幼儿园内的人际关系:师幼关系失常(“小皇帝”、“掌上明珠”、“心肝宝贝” ……);幼儿教师与幼儿园领导、同事之间关系不容易理顺。

(三)个人因素

1.过高的自我期望,追求“完美”。

2.幼儿教师能力素质的束缚。由于我国大部分幼儿教师都是初中毕业的学生读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的中专生,知识储备有限,能力素质不足。

3.幼儿教师的人格特征和感受力(高、底、适应)。

4.工作与家庭平衡问题。来自个人家庭方面的住房、工资收入、子女教育等问题。

5.人际交往障碍交际面狭窄,缺乏社会支持,过于自负或自卑,交往技能缺乏,对交际重要性认识不足。

6.幼儿教师的一些职业病。如各种神经症、视力减退、肠胃系统疾病、颈椎疾病、肩周与手腕疲劳综合症等。

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适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是社会的需要,是教育的需要,是幼儿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幼兒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为此,幼儿老师要学会自我调节,做一个健康而阳光的幼儿教师。掌握心理保健的知识和方法,学会自我调节,自我缓释,自我放松,自我成长,对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一)重构认知

1.换个角度看问题:乐观看压力;2.想象力决定幸福感:自得其乐,自我放松;3.接受现实,随遇而安;4.审时度势,学会放弃;5.调整目标,避免期待性焦虑。

(二)学会控制情绪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赛利格曼提出了一个幸福的公式:

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H=S+C+V)

1.认识情绪,保持乐观的态度;2.管理情绪,学会转移注意,悦纳自我;3.宣泄负面情绪,增强自信心。

(三)提高自身修养,完善自身人格

1.宽容、豁达,与人为善,提高社交能力;2.陶冶情操、品位高雅;3.提高专业技术水平;4.有责任感、自信心、意志坚韧。

(四)主动建构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

1.每周定期与朋友见面,遇到困难向朋友倾诉;2.参加团队;3.与同事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

(五)合理宣泄,缓解压力

采取合理宣泄的方式是一种自我保健的有效措施。1.倾诉(找个听众,心理热线,信手涂鸦,写日记);2.自我宣泄(退化行为:大哭,大喊,摔打废弃物);3.音乐调节;4.运动调节(消耗体能,转移注意,释放消极情绪)。

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其自己进行调适。优秀的幼儿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同时也懂得自我心理保健。幼儿教师的形象就会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儿童。让我们努力做一个乐观向上,富有爱心,能够感受幸福的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刘晓明,孙文影.教师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卢长娥,王勇.幼儿教师工作压力与应付方式、社会支持的关系[J].学前教育研究,2008(2)

[3]王景芝,赵铭锡.中小学教师及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3)

[4]张燕,刘云艳.幼儿教师情绪调节方式及其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08(1)

猜你喜欢

心理调适幼儿教师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实践学生心理调适初探
高职女生择业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老庄的“和谐”思想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试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