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预科汉语俗语教学策略
2017-08-15王瑛
王瑛
【摘 要】预科是大学一门基础的课程,同样也是大学之前的预备教育,因为大学是五湖四海的学生齐聚一堂的地方,所以对于语言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环节,对于我国少数民族来说,汉语就是预科的必修课,如果预科内包括语文在内任何一科不及格,都是不被允许进入到内地的各所高校,所以文章提出针对少数民族特点进行预科汉语俗语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少数民族;预科汉语俗语;教学策略
学好汉语是少数民族至关重要的一课,而预科汉语教学是少数民族能够步入国内各大高校的关键之一,汉语中的俗语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因为俗语在我国拥有着久远的历史,其内容包含了俚语、谚语以及经常被使用的成语三大部分,通常都是由群众的口头创作,然后被广泛流传,所以文章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提出预科汉语俗语的教学策略。
一、从浅及深,进行侧重教学
俗语一般表现为字义相同和实义引申两种(如图一和图二所示),但是在难度上有所不同,所以针对不同的少数民族学生,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教学,字义相同的俗语教学可以针对那些中级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教学,例如“比登天都难”意思就是指某一件事情做起来比登天都要难,形容事情的难易程度;再如“敢怒不敢言”指的就是一个人心中有非常大的愤怒,但是却不敢向人吐露等,这类的一些俗语就可以从字义上进行了解,非常适合刚接触俗语的少数民族,因为本身的难度不是很大。之后,随着教学的深入,可以引进实义引申的俗语教学,比方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其实就是比喻无论对方是用的审美手段,但是总会有相应的应对之法;再如“病急乱投医”表面意思是病情严重,心急的到处乱请医生,引申的含义是事情到了紧急时候,到处乱求人或想办法等,这一类的俗语就需要在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到高级阶段的时候来讲,这样一来,从浅及深的进行教學,学生不仅能够吸收到俗语教学的意义,而且最后还会灵活运用。
二、通过情境设定进行引导
俗语是来源于生活中的,所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情境进行教学,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引进情境教学,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感受俗语本身的特点,在心理上承认俗语的地位,积极的投入到俗语学习中。另外,本身我国的俗语就是来源于生活的,所以通过情境设定的方式进行引导教学,可以方便学生对俗语进行了解,比方说,在设定婚姻生活的情境时,教师可以引进婚姻相关的俗语进行教学,例如“少年夫妻老来伴”、“好姻缘棍棒打不散”、“床头打架,床尾合”、“只要情投意合,清水无糖也甜”等类似的俗语进行教学,另外还有一些相关的教学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也能引出相应的一些俗语教学,例如在《好人难当》一课文中(如图三所示),教师可以根据课文中的内容,本来好心帮别人办事,但是却办砸了,导致被很多人批评的例子进行教学,从而引出“吃力不讨好”这样的俗语,并引申出道德方面的问题。类似的情境设定,都可以使少数民族的学生能更快的了解俗语,利于学生对俗语的理解,从而引申更深的教学。
三、引进文化知识进行引导教学
俗语自古以来就存在于生活中,很多的俗语其实都是通过一些典故引来,比方说最熟知的“说曹操,曹操到”,其实就是三国演义中的第十四回中的“曹孟德移驾幸许都”中,,汉献帝宣曹操入朝护驾的时候,正好在刚到洛阳城外时碰到了来犯的大军,所以固有“说曹操,曹操到”的俗语流传,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引进文化内容进行教学。再者,之所以引进文化知识进行讲解,因为很多的俗语单从字面意思以及实际意思进行了解,并不是很全面,甚至会产生很大的歧义,比方说“既生瑜,何生亮”的俗语,是三国演义中在周瑜逝世之时所说,在对这种俗语进行讲解之时,如果只是单独的讲解其中的瑜和亮指的是何人,学生只会非常的盲目,并无法真正的理解其中的含义,这时教师就需要引进典故进行讲解,了解该属于真正的含义,提高俗语教学的严谨性和全面性,提高教学的效率。
四、重视俗语中的偏误
很多俗语流传的时间越来越久,导致很多的俗语慢慢的已经变的有误差,很多时候一字之差就会改变整个俗语的意思,例如在现如今有一句俗语说的是“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在这个俗语中其实有一个词是错误的,被长时间误传导致的,试想一下,如果真的是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是不是有点太残忍了,所以其中的“孩子”其实就是“鞋子”误传,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这些误传加以重视,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结束语
总而言之,俗语是预科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教师需要对其加以重视,并且运用以上的方法,对少数民族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薛文霞.维吾尔族学生汉语学习偏误分析及对策研究[D].伊犁师范学院,2016
[2]纳玉兰.少数民族汉语口语教学策略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5:55-56
[3]陈睿.基于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的现代汉语话语标记研究[D].吉林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