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孔子思想的当代价值

2017-08-15胡利敏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24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

胡利敏

[摘要]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开创先驱,其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人学思想。通过对孔子思想的梳理挖掘,阐发其在政治、社会和教育方面在当代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人学思想;孔子思想;当代价值

前言

哲学家冯友兰认为,一定意义上,儒学就是人学。儒家思想开创先驱——孔子,以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从政从教的人生经历和个性气质,以仁为核心,建立了旨在维护社会稳定的思想体系。今天,挖掘其思想中蕴含的人学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仍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本文围绕着政治、教育和社会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政治方面:现代国家治理的目标指向

(一)加强为政以德的思想教育

一是将实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作为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和追求。德治是孔子治国方略的核心。提出,统治者要治理天下安民心,必须从思想意识上承认人为贵。“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只有重视人民的力量和作用,执政惠民,才能获得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党正是从成立之日起,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群众,才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所谓“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而应”也。新时期,面临工作中出现的干群危机和矛盾,广大党员干部只有真心实意为群众谋福利,从思想和情感深处与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一体,在与群众的近距离接触中增进感情,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尊重和信赖,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

二是全面从严治党。孔子主张为政者应修己正身。在《为政》中,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广”。(《颜渊》)统治者只有为政以德,不断修己正身,宽惠待民,为民办事,才使远方的人归附,近处的人服帖,才能安百姓。党历来重视自身建设。当前,面对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的深刻变化中,党内出现的官僚主义、等级主义、拜金主义、消极腐败等有损党的形象,损坏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现象,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党只有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才能有力的应对新的历史条件的考验,赢得人民的信任和重托。

(二)营造现代化建设的良好的秩序基础

一是提升现代公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孔子重视德育,强调通过礼仪德治教化,使民心归向、民生富乐。对于礼,孔子做如下叙述:“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礼代表着社会秩序与社会规范,是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是人们的行为准则。只有充分发挥个体尊礼、守礼、敬礼的自觉性,克己复礼,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才能调节人际关系,加强个人社会生活的和睦。孔子思想中关于德育的一些具体方法、原则,对于形成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提供了独特的目标导向。

二是不断完善法律和制度建设。孔子强调把礼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最高目标。提出尊礼,天下太平;违礼,天下大乱。就如在《礼记·哀公问》中所说:“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制度在礼”,礼是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之根基和确立政治制度的根本原则。现代社会,礼在稳定社会秩序中仍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只有进一步完善社会规范和法律制度,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真心实意地为人民服务,才能为实现人民主体地位提供切实的制度保障。

二、教育方面:人才培养的路径导向

(一)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是什么?从人学角度来讲,教育就是致力于人自身发展的一种实践活动。孔子重视人的发展,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观,说:“自行束惰以上,吾未尝无悔焉。”“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主张人人皆可入学受教,相信通过教育可以化愚智,化恶为善。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他的教育内容“四教”、“六经”、“六艺”,明确了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目标。如在《论语·宪问》中所说,“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成人矣。”细分析来看,恰恰涵盖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德育方面,将“仁”规定为人的本质,认为求仁是人称之为人的关键。高度重视人的道德培育和自我修养。智育方面,强调人的知识的培养和掌握、重视学以致用。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美育方面,强调用音乐和文学陶冶情操,使之受教者内外兼修。体育方面,注重通过锻炼强健人的体魄等。他的教育课程中的“射”、“御”等科目,也充分说明了其对体育的充分重视。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和德才兼备的教育目标对今天我们推进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对素质教育中课程内容的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有着重要的启示。

(二)以人为本,注重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法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的核心。指出: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孔子非常注重发挥人的学习自主性,首倡“因材施教”。他认为人的天赋各有不同,甚至“上智与下愚不移”,但只要注意掌握学生的特点和差异,有的放矢,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而不厌,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养,对社会做出贡献。如子贡能言善辩,孔子鼓励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使子贡有意识地在言语学习方面下工夫。对于子路的勇,孔子采用疏导的方法。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后来两人都在各自的擅长的领域学有所成。孔子的教育方法论在当前普及教育求大面积丰收的背景下,客观要求教师要具有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认真观察、研究学生,获取学生的真实信息。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掘每一个学生身上蕴藏的巨大潜能,有计划培养学生的个性,塑造出不同类型的优秀人才。

(三)言传身教的教育示范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认为,人的活动是为了满足需要。人在改造客体满足自身需要的实践活动中,又影响和作用于主体,主客体就是在相互影响、相互转化中推动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既是主体,培养学生符合教育教学培养目标;同时也是客体,学生不断发展着的需求,客观要求作为教育教学主体的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和发展。孔子作为教育学家,倡导言传身教,并以实际行动践行这一原则。《论语·子路》中,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认为,“上所施,下所效”,为人师,只有先正己,以身作则,才能正人。孔子言传身教的教育示范,对身处信息和社会不断创新时代的教师来讲,要求教师要具有时刻被淘汰的危机意识,坚持终身学习,不断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建设,以强烈的爱岗敬业精神投身教育,努力做到教学相长,才能实现既教好书,又育好人的教育培养目标。

三、社会方面:構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资源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维借鉴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学研究的问题之一。孔子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天人关系上。提出“获罪于天,无所祈祷也。”在《论语》中又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仁者,在天则盎然生物之心,在人则温然爱人利物之心,包四德而具四端者。”认为,自然之天有其运行规律和法则,作为得天之精髓的有生命的人类,要效法天,应“制天命而用之”,自觉遵循自然规律和法则,以仁待物,做到取之有时,用之有节,才能成物成己,实现天地人和谐。孔子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观,对今天人类改造自然中出现的严重生态危机,客观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引导社会成员自觉树立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环境的意识,以仁待物,顺时爱物,重建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实现个体身心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的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人创造活动的结果。社会产生后,又对象化、外化为人的对立物,构成了人与社会的对立统一关系。孔子十分重视个人与社会关系。提出“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每个具体个人生活于社会群体中,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倡导在国家层面,必须使人民“庶之”、“富之”、“教之”。就如《论语·子路》所说,“子适卫,冉有仆。子日:庶矣哉!冉有日:即庶哉,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之,又何加焉?日:教之”。在个体层面上,重视作为成员个体的人自身身心内外和谐。要求个体学会正确处理“礼”与“欲”的关系。“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在肯定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追求和欲望下,做到取之有道,用之有义。自觉将社会道德规范“礼”化为自身行动标准,通过实践和自省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和道德,实现个体对国家的遵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当前,面对社会上由于内外种种压力,出现的无止境地追求物质感官享受导致的意识混乱、身心失调等一系列社会病,对其思想的研究,为现代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健康人格等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结语

作为中华民族的主流儒家文化的开创先驱——孔子思想,虽带有阶级的局限性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但其通过解决社会发展中人的问题,实现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思路,无疑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各种关于人的课题提供了重要价值参考与借鉴。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
让长征精神照亮“新长征”征程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