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课堂”模式及系统优化方法探讨

2017-08-15宋田田谢仁凤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24期
关键词:生态课堂优化设计思政教育

宋田田+谢仁凤

[摘要]通过调研当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构建思政教育“生态课堂”来解决这些问题。经过实践总结出“生态课堂”的特点,分析其内涵及意义。进一步以数学建模的方式将“生态课堂”作为一个系统研究其稳定性及平衡性等规律。逐一分析各个生态因子及限制特性,生态因子之间的关联性,将“生态课堂”的各个生态因子转化为设计变量,寻求各个设计变量的最优值使系统达到最佳状态,从而使思政教育“生态课堂”效果最好,效率最高。

[关键词]思政教育;生态课堂;生态因子;优化设计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双重作用。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也在发生改变,这些变化对高职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高职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许多专家和学者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提高思政教育质量的观点。文本结合高职思政课的实际,提出高职思政教育的“生态化”教学模式,分析“生态课堂”系统的特点及组成,系统因子自身的各种特性,制订最优化“生态课堂”的解决方法。

一、当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普遍存在问题

高职院校生源类型复杂,主要来自职业高中、普通高中或者职业技术学校等的“三校生”,文化基础差异大,存在问题较多。他们进入高职院校后又开始学习新的课程,许多学生感觉学习吃力,有些跟不上讲课的进度,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这些都是很多院校许多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而高职的思政课程表现尤为突出。一是学生对思政课程兴趣不高,积极性不强,认为思政课程的理论枯燥,没有用处。二是学习效果不好,许多学生由于前期相关课程基础薄弱,对于高职思政课程理论理解不深,不能灵活运用,甚至有个别学生在课程结束时不能及格。

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问题分析

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的原因有下面几个方面:(1)高职学生的心理、情感比普通学生要复杂,一方面很多学生在家里是宠儿,家里都以他们为中心,另一方面他们在学校(尤其是普通高中)中的学习成绩不好,老师对他们不重视、不喜欢,造成他们被冷落的感觉,长期以来有些学生就有了自卑的性格,这种教育不公平的现象是存在的。尤其进入高职院校后他们认为在高中同学中没有面子,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2)思政课程历来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尤其是高职学生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收到社会“金钱论”“功利论”的影响,更加不喜欢思政课,认为都是大道理。因此,思政课堂打瞌睡的有之、开小差的有之、玩手机的有之,教学效果不好。(3)师生关系有所失衡。教师习惯把学生当做教学的手段和工具,而教师的任务就是维持课堂秩序,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计划的正常实施,这就造成了师生地位的失衡,老师是权威,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师生之间的互动太少。(4)缺失教学过程的人文关怀。教师和学生都是高职思政课堂教学过程中独立的个体,他们都具有丰富的情感和发达的思维,而现实的课堂中并没有彰显教师的生命智慧,没有调动学生发达的思维。

三、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生态课堂”的内涵及意义

当今社会,生态化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当中,生态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以生态化的思维来改革思政课堂的教学也以成为一种趋势。教授李森认为:“作为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课堂生态具有独特的生态主体和生态环境,具有整体性、协变性和共生性三大生态特征”。学者金建生认为生态课程价值观的核心就是生命、发展、生态。汪霞教授认为生态课堂应该是一个丰富的、复杂的、具有生命活力的生态系统。

生态课堂中的“生态”含义是以生态的理念渗透到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以生态的视角透视课程、分析课堂。在思政生态课堂中,将生态化的观点融入到思政课堂中,师生是能够平等的对话群体,为建立学习共同体互相协作,高职学生的心理、情感在思政课堂发生转变,课堂教学活动极大吸引学生,师生关系进入到稳定的、平衡的状态。生态课堂要求面向所有学生,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应当受到相同的关注和关爱。生态课堂要求形式新颖,贴近实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发展学生自身的个性。生态课堂要求教学过程具有生命,整个教学活动充满勃勃生机。

四、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生态课堂”的特点及优化

(一)生态因子及限制特性

生态课堂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他们因生活精力、教育背景、知识构成、认知水平的差异,在课堂中的地位、作用也不尽相同。他们二者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相补充,教学相长,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生态课堂是多元生态因子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无论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个有个体差异的生态个体。因此,在生态课堂中要接受学生的多元性和差異性,保护学生的个性。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发展规律。

高职思政生态课堂存在四种生态因子,分别是高职政治教师、高职学生、高职思政课堂环境、高职思政课堂教学内容。赖特指出:“当生态因素缺乏时,或低于临界线,或超过最大忍受度的情况下,就会起限制因子的作用。”在思政生态课堂中,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限制特性。比如,老师讲的内容很多,但是效果不好,学生接受的很少,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不能深入的理解,限制特性是学生的基础。再比如,有课思政课堂老师讲的都是陈旧、老套的东西,枯燥乏味,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欲望,那么限制特性就是教学内容。

(二)耐度特性

“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有其忍受的上限和下限,上限和下限之间就是就是生物对这种环境的忍受范围,其中包括最适环境条件”,这是生态学家谢尔福德提出的耐度原理。比如,教师授课内容过多,学生不能完全接受,会产生厌倦和逆反心理。讲课的速度过快,学生跟不上,达不到教学效果。再比如,学生上课玩手机或做其他事情,不仅自己对这门课程还无收获,还影响了整体教学环境,这是生态课堂耐度的下限,要制订生态课堂系统对于超过上限或者限制的现象的应对措施,在生态思政课堂,要调整每一个生态因子功能,使得整个系统达到最优最适的状态。

(三)“生态系统”及其关联性

将高职思政生态课堂看做一个“生态系统”,以“整体”的观点来分析课堂的运行,教学过程也以一个“整体”的思想分析。生态的系统从宏观看是一个“整体”,但是它不是单个元素简单的叠加,系统因子通过互相的关联,互相影响和作用共同构成一个“整体”,以一个整体的系统来运行,系统各个因子之间具有相互关联性,彼此关联和相互影响,系统和外部环境之间也具有关联性。

(四)系統的稳定性及平衡性分析

稳定性是指:“系统在外界作用下保持和恢复其原有状态和内部结构功能的性质”。稳定性是生态课堂系统的基础,如果没有稳定性,那么生态课堂将没有意义。系统的平衡性就是系统最稳定的状态,也即生态课堂的动平衡状态。高职思政课堂是一个开放的课堂,思政课的核心是人和社会的关系,在不断涌人的不正确观点或错误观点上,生态思政课堂能够抵制这些干扰,保持自身的稳定性,使学生沿着正确的教学设计理念前进,在此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生态课堂中,个体和个体之间、系统与周围环境之间形成一种相互适应的现在,成为生态课堂的平衡。而教学活动是不断发展的,所以生态课堂的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生态课堂系统会因为某一个外界因素或自身因素的干扰不平衡,但是他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最终会调节成平衡状态。

如图1所示为高职思政“生态课堂”系统运行图。教学过程以图中曲线表示,纵坐标表示教学过程的适合度,也即各个生态因子达到最优条件时系统最有效,此时适合度最好(用百分制表示,100分最适合)。横坐标表示课堂的运行时间,以45分钟为标准。生态课堂运行时,在开始上课后很快到达适合的位置,也即平衡的位置。因为生态系统的各个因子是一直活动的,所以系统一直在上下的波动,但是维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也即生态系统具有动平衡的状态。生态系统在某一个时刻受到了一个干扰,系统有可能向正方向或者负方向发展,生态系统离开了平衡位置,适合度变大或者减小,这种现象都是不利的。此时表明教学受到了影响,但是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具有恢复平衡的能力,所以经过一段时间(较短时间),生态课堂又恢复到一个稳定状态。

(五)生态课堂的优化设计

图1表明了生态课堂的运行规律,如何优化系统的各个参数,使得生态课堂在运行过程中更加平稳、波动更小,遇到干扰恢复稳定状态的时间更短,也就是生态课堂的优化问题。

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式解决此问题,将高职思政生态课堂的四种生态因子设定为离散设计变量,此优化问题可以表示一个列阵,如下所示:

以准则函数f(x)的函数值大小衡量生态系统的适合度,寻找x最优解使得f(x)的值达到最适合程度。

五、结语

当前高职思政课堂中存在许多问题,采用生态系统的思想建立高职思政的“生态课堂”将老师、学生、教学过程、教学内容认为是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因子,能够将他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统一的整体。通过优化设计各个生态因子的参数,使得生态课堂系统具有动平衡性、稳定性等系统的特点并能够充分发挥系统的效率,充分调动一切因素提高教学效果。使思政课堂真正成为“情境”的课堂、“合作”的课堂、“愉悦”的课堂、“体验”的课堂,真正“以学生为本”,使高职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能够学习理论知识,提高相关技能,具备综合素质,还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

猜你喜欢

生态课堂优化设计思政教育
这里的课堂扬起低碳、生态的风帆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简述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优化策略
互联网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