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17-08-15范晓芬
范晓芬
【摘 要】语文课程资源具有潜在性,与开发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开发是前提,利用才是目的。为此,我们注重多渠道、多形式对语文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关键词】阅读;资源;利用;优化
课程资源即一切与小学语文课程相关的资源,具体说就是小学语文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可以说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是顺利达成语文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语文课程资源具有潜在性,与开发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开发是前提,利用才是目的。为此,我们注重多渠道、多形式对语文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一、开发教材资源
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有着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作为精心挑选的文本材料,其本身具有典型性,是语文学科知识极好的载体。我们通过研究,认为采取以下方法能让学生利用教材举一反三,达到熟练掌握并运用语文知识的目的。
一是“增”,即在原有文体提供的篇章的基础上,根据学生阅读实际及不同特点,增加一些与所学文本类似的文章,或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让学生阅读,达到巩固和补充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目的。二是“扩”,即通过对某一篇目的具体分析,从不同角度进行拓展阅读或写作训练,从而得到不同方面的提升,让学生由教材而生发出与之相关联的更多的内容。三是“链”,即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引入一些与文本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便更全面地理解,更深入地与文本对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四是“并”,即将课本内同一类的文本有效结合,进行归并,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地理解文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五是“借”,小学语文课本有大量生动的插图,对理解文本起着一定的辅助作用,可以借用这些现成的资源进行说写练习,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力、表达力,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
二、丰富实践活动
课堂只是学生学习的小天地,社会乃是大课堂。我们充分利用本地书画之乡的优势,引导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学习语文。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参观书画展览”、“调查书法家的故事”等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想写就写,想画就画,将所学知识、技能,适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的有机整合,让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了充分地发挥。特别是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们的语文空间得到了更广泛的拓展,我们坚持做到了“五个一”,即:每天读课外书报一小时;每周安排一课时作业为课外阅读课;每周至少写一篇读书心得;每学期每生拥有一本读书剪贴本或一本读书笔记本;每学期举行一次班级读书比赛。教师利用阅读课进行读书方法指导、读书笔记辅导、课外读物推荐、阅读欣赏、读书心得交流汇报等,引导学生自由阅读,培养孩子們的读书兴趣,教给孩子读书方法。慢慢的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读书已成了孩子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教师指导下的广泛阅读,使孩子们的眼界开阔了,语文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合理利用网络
网络是丰富的信息库、巨大的资源库,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网络,形成网络资源共享。一是网络资源的引入。教学中,对作者的生平、作品背景的介绍,以及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众多相关资源,如图片、文字资源,声音、影视资源等都通过网络在教学过程的适当时机组织和呈现,以突破教学重难点。例如,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刚好网络上播放电视剧《毛岸英》,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了解毛岸英的成长史,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课前教师就布置学生观看。在此基础上,学生理解文本就易如反掌。二是网络资料的链接。除了直接利用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资源外,我们还通过网络来进行知识的拓展,如教学《再见了,亲人》时,老师通过网络介绍关于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后,有学生对朝鲜的风俗民情,对体现民族特色的“阿妈妮”、“金达莱”等词汇感兴趣,就可以让学生再去搜索,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从而更深切地体会中朝人民鲜血凝成的友谊之伟大。
四、优化校园文化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合理地利用校园、教室等场地,创设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校园设施焕发出生命活力,以陶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成为语文课程资源之一。在校园橱窗里定期更换专题板面;在教室里张贴学生自己的书法、绘画、习作作品;发动学生精心布置班级“图书角”、“学习园地”、“科技园地”;定期更换教室内黑板报,让教室的每堵墙,每扇窗都会说话,每一个角落都是学生喜欢的园地;在校园草坪、花池里写下温馨的提示语;在教室外墙壁上悬挂伟人像及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多彩的校园环境中通过各种渠道感受语文、学生语文,让学生感到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充满真、善、美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五、利用校本课程
我们根据书画之乡的特点,编绘了写字教材、绘画本,特别是根据年级不同编制了“经典诗词读本”。教师将每周一、三、五的语文早自习作为“经典欣赏课”,把诗词按篇幅、内容、情感、时间等不同分类,有的还创编了歌曲,指导学生朗诵、吟唱,每天学生上学、放学、课间都有诗歌相伴。让学生从小就认识中华优秀文化,感受传统的魅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忠豪.《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小学语文教学》,第263.264期
[2]段兆兵.《课程资源的内涵与有效开发》《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3期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