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宁洱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外部环境构建
2017-08-15吕国锋
吕国锋
摘 要: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也是解决农村“无人种地”问题的关键。本文从分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所需的外部环境入手,从土地流转、公共服务、职业培训、双向流动制度环境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对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外部环境
一、引言
2015年年末,全县常住人口19.2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37万人,农村人口11.86万人,从事第一产业劳动者人数为7.55万人。因我县农村大多地处偏远山区,自然条件、基础设施较差,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较低,绝大多数仍然思想观念陈旧,小农意识浓厚,综合素质较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瓶颈之一。2016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3852元和8125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4%。因此,提高农民素质、培养符合现代需要的优质新型職业农民,就需要整合现有资源,创造特定的社会环境。目前来说,为促进我县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需要构建以下四个方面的外部环境条件。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外部环境的构建
1.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不再依靠土地获取收入。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工资性收入占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已从1991年的21.4%增加到2014年的43%,这表明土地已不再是农村居民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渠道。这为推进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良好条件。而土地问题是我县农民在其生产过程当中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本质上就是农民的土地权益的调整。当前,我县农村每户的平均耕地面积低于8亩,对于高素质的青壮年劳动力,吸引力不强,不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农业生产经营中去,不能产生效益最大化。因此,必须搭建好流转平台,引导农民进行有序流转,为土地规模经营创造条件。
首先,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土地能够正常有序地流转,清晰的土地产权制度至关重要。应该赋予农民稳定而长期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这不仅有利于农民拥有稳定的收益,免除农民因流转土地而担心失去土地产权的顾虑,可以有效的增加投资,增加农业收益,也有利于农民能够和其他农村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建立稳定的土地流转关系。与此同吋,还应该赋予农民、农村集体对土地使用的监管权,以防止许多可利用土地被他人随意改变用途或者遭到弃耕和荒废。
其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要多样化的土地流转模式。我国当前土地流转以农户为基本单位,以市场手段为主,以政府调节手段为辅的流转模式。为了推进土地流转,吸引有资本、有能力、又愿致力于农业发展的组织和个人参与到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来,还应该不同地区根据不同条件,采用相应的土地流转模式。因此,农村土地既可以在农户间流转,在保证土地使用性质不变的条件下,也可以在农户与各农村经济组织,尤其是家庭农场、农民自发形成的农业股份制公司、农业合伙制公司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间流转。农村土地的流转与集中,也应该从土地效益较低的地方向土地效益较高的地方流转,逐步实现规模最优化。
最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要良好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政府部门应该立足于农村发展要求,努力满足农民的需求,积极为农民提供土地流转相关的信息传播与指导教育;并且逐步完善在流转过程当中,如何信息更好的收集、处理及存储,让农村的电子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有效的支撑。同时,在保障土地集体所有、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不改变原本耕地用途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土地流转制度的创新。
2.完善系统职业培训体系
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是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以优选培训机构、优选培训教师、优选参训农民为基础;以变理论教学为理论实践相结合、变满堂灌为兴趣教学、变模式教材为乡土教材、变统一授课为分类指导为突破;以坚持统筹规划、坚持市场化运作、坚持多方筹资为发展方向,这样才能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健康持续开展。 培训内容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优化培训内容 、开展多层面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应以帮助他们掌握新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其产业化、专业化程度为主要目标,培训方式可以结合“一村一品”的农业专业化改造项目,进行包括种植业技术、养殖业技术、设施农业等农业生产知识培训,把农民的需求与培训活动统一起来。让更多的农业劳动者接受与他们生产实践相关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培训,为高素质经营型农民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3.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要加大扶持力度,健全政策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在财政扶持上,设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专项扶持资金,主要用于扶持各类培训机构和通过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从事生产经营补助等方面;在土地流转上,健全流转服务体系,鼓励采取委托流转、股份合作等方式,引导农村承包土地向新型职业农民流转;在金融服务上,创新信贷品种,简化信贷手续,并给予利率优惠,允许新型职业农民以大型农用设施、流转土地经营权等抵押贷款;在技术指导上,深化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强化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新产品、新技术引进和推广,指导新型职业农民推广应用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开展标准化生产。
4.完善双向流动制度环境
新型职业农民要以传统农民为主进行培育,选择一些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创新思维及市场意识的农民进行培训,也要重视新生代农民的教育;也要鼓励城镇人才到农村经营、服务、管理,从而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完成人才的双向流动。营造新型职业农民来源的多元化的良好流动环境,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提供较大的成长空间。鼓励农村人才到城镇经营,也支持致力于从事农业的人才到农村创业,农业才能获得健康发展。
三、结语
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尤其要注重第一线务农劳动者的培养,加快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和促进农村新生劳动力成为服务农业、扎根农村的实用人才和创业人才,是破解“谁来种地”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