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观及当代启示

2017-08-15叶焕勤宋伟冰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恩格斯资本主义马克思

叶焕勤,宋伟冰

(淮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大城市度过的,在这个大城市的舞台上,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革,包括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城市的形成、发展以及存在的弊端都做过详细的论述。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深入研究和运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市观,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促进我国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观的渊源流变

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对城市问题写过一部专门的著作,但是在其经典著作中,有关于对城市的深刻见解和看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市观的发展主要包括萌芽、发展和形成三个时期,认真研究这三个时期,有助于掌握其发展轨迹,理解其精髓。

1842年至1844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城市观的萌芽时期,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不同的视角阐释了关于城市的观点。自工业革命以来,英国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恩格斯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在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资本主义城市发展及城乡关系存在的问题。马克思认同恩格斯的城市观,并发表了《区乡制度改革和〈科隆日报〉》一文,进一步提出城市和乡村权利是平等的,这些思想为他们以后城市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846年至1866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城市观的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市思想主要集中在二人撰写的两部经典著作之中。其一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该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生产资料私有制产生的罪魁祸首是社会大分工,城市和乡村的分离与对立的原因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其二是《共产党宣言》,在该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如何解决城乡的分离与对立,实现城乡融合。即只有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并掌握政权,废除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关系,协调城乡的发展,才能最终达到城乡的融合。

1867年至1894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城市观的形成阶段。恩格斯曾说:“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消灭城乡对立。既然我们不必为未来社会的组织臆造种种空想方案,探讨这个问题也就是完全多余的了。”[1]恩格斯通过批判蒲鲁东和杜林关于城市的观点,进一步提出自己对实现城乡融合等城乡问题的看法。马克思则在《资本论》中,从经济学的角度,指出城乡对立的缘由,并详细地提出解决这种现状的路径。正是通过这些研究,他们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科学的城市观。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观的基本内容

(一)城市的起源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城市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才出现的,它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中出现的。在人类史上第一次大分工出现时,农业和畜牧业逐步分离,人类开始了早期的定居生活,他们开始建筑房屋,这为后来城市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人类进入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以后,社会物质产品极大丰富,手工业和农业发生重大分离使一部分人开始从事非农业生产,以交换和贸易为主要特征的商业应运而生。工业和商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众多人口的集中,这有利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壮大。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生产力的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是城市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某一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2]520换句话说,“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2]556。社会的大分工促进了城乡的分离和城市的发展。归根结底,城市的产生除了取决于最根本的生产力因素以外,还受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二)城市形态结构

城市形态是指构成城市各部分的空间结构和形态,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城市形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社会形态和物质环境形态,狭义的城市形态只是单纯的指物质环境形态。马克思在研究前资本主义所有制形式时,已经认识到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并不是几个部分简单的组合,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体。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指出在城市发展的初期,物质资料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城市。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指出:“在这里居民第一次划分为两大阶级,这种划分直接以分工和生产工具为基础。”[3]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现代城市的发展,产生了现代的工人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化,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主要集中在城市。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城市发展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并改变着城乡关系。城乡关系的分离与对立也是城市形态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三)城市的功能

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自从城市产生以后,城市的功能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着。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于城市的功能进行了解读。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城市的功能作了更加全面、综合的解释,说明城市功能从单一到多样的变化趋势。在古代,城市的功能比较单一,主要就是防御外敌的入侵以及维护政治统治的功能。由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城市虽然有交易的地方,但是城市的经济功能并不突出。马克思认为,此时是乡村在经济方面统治着城市。在近代,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方式的确立,城市的功能也在不断的变化,城市的军事防御和政治功能在不断地减弱,经济功能在不断地凸显,并进一步成为城市的主要功能。当城市经济功能得以确立,随之而来的城市政治功能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商业、金融、科技和交通主要集中在城市,城市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中心,逐渐地也成为世界的中心。城市功能增加趋势以及城市强大的集聚和扩散功能都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考察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理论成果。

(四)城市的发展前景

马克思和恩格斯经过长期的实践活动,深入地了解了资本主义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弊端,并对其进行尖锐的批判,他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灭城乡差别,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工业城市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城乡的差别和对立。在当时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不但解决不了城乡对立问题,反而使这种矛盾更加尖锐化。对于消灭城乡差别问题,他们对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消灭城乡差别的方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4]的思想。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指出:“大工业在全国的尽可能均衡的分布是消灭城市和乡村分离的条件。”[5]除此之外,大力发展生产力,也为消灭城乡差别创造了有利的物质条件。私有制的消灭、交通工具的改善,也是消灭城乡差距不可或缺的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未来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不仅要求工业和农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消失,而且还要求城市和乡村差别的消失,只有这样,人才能够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观的当代启示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在此阶段,城市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市观虽然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在批判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基础上,但这些思想在今天看来,依旧没有过时,我们仍可以运用它来指导我国城市发展实践。

(一)遵循城市自身发展规律,推动中国特色城市化进程

在马克思的视域下,历史是人类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不断生成的现实社会生活和发展的过程。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实质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它从传统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农业社会开始,到资本主义产业革命的工业生产的大集中;从最初城市和乡村的彼此不分到后来尖锐的分离对立,到最终的融合与统一,这些变化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有紧密的联系。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激烈地批判,揭示了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及趋势。他们认为城市的发展是由原始城乡的同一到城乡对立再到城乡一体化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它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呈螺旋式上升的趋势。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必然会取代资本主义,随着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城乡的差别会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消亡而消亡。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出现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即我国要想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必须要推动我国特色城市化进程。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城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我们要遵循城市自身的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推进我国特色城市化进程。

(二)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139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主体,城市则是这种社会关系的重要载体。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人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他们高度重视城市的发展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条件下,由于劳动异化,造成人的发展是片面的、畸形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一直贯穿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之中,他们认为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应归宿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以,我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从而更好的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过去,我国走的是一条传统的城镇化道路,存在着一些弊端。比如,过分地追求城镇化的速度,忽略了城镇化的质量,也忽略了人的作用,造成城乡的二元结构,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未来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重视人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把人的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重点,人的发展才是城市发展的最终归宿。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努力消除城市的二元结构,实现完全的城镇化,从而更好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市观揭示了城乡发展的一般规律及趋势,即从城乡不分离到城乡对立最终到城乡融合的历程,城乡的融合需要统筹城乡的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明确指出:“城乡关系一改变,整个社会也跟着改变。”[6]237城乡关系是广泛存在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它的和谐与否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统筹城乡发展。长期以来,城乡的二元结构一直制约着我国城乡的发展,进而制约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并没有存在当时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描述的资本主义社会城乡对立的情况,但是我国的城乡发展依然存在着不和谐的一面。比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造成贫富阶层的冲突;城乡教育、医疗、卫生等差距明显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只有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基本要素的协调,城乡资源的合理流动,城乡市场结构的合理调整,才能实现乡村和城市一样的发展、一样的富裕,从而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6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14.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恩格斯资本主义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