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面具概述

2017-08-15加央益西

曲学 2017年0期
关键词:苯教藏戏面具

索 朗 加央益西

一、 西藏面具艺术的源流

藏族宗教法舞和藏戏、民间歌舞、民间祭祀活动中所使用的面具,合称“藏族传统面具”,在藏语中称之为“巴”。在西藏,不管是宗教仪式、传统戏剧,还是民间歌舞,都少不了“巴”。不同的生命形态在青藏高原严峻的环境里显得坚强而富有灵性,青藏先人对于这些高原上的个体生命除了生存关系的竞争以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敬畏情感。他们在信奉各种鬼怪神灵的同时,将他们人格化。由于西藏独特的人文环境、民俗风情及宗教信仰,使得西藏面具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是藏民族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产生的特殊的文化产物。在祭祀活动中,他们对所信奉的高级生命形态进行膜拜和祭供,并戴动物面具模仿,与他们进行交流,这就是最早的藏族传统面具产生的缘由吧。

公元8世纪开始,在不断吸收早期祭祀图腾面具、民间表演艺术面具和宗教跳法舞以及供奉悬挂面具等艺术经验的基础上,出现了早期藏戏面具。15世纪—17世纪,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藏戏面具体系。藏戏面具有平板软塑面具、半立体软塑面具、立体硬塑面具、动物精灵面具四种类型。

根据从西藏拉萨曲贡遗址中出土的“鸟头陶塑”和“陶塑猴面具贴饰”等考古发现推断,西藏面具艺术的起源大致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从公元8世纪以后形成了宁玛派,随着藏传佛教各教派产生,西藏面具也有不同的发展。这一教派的“羌姆”,直接源于“莲花生大师所创编的金刚法舞”,另有“萨迦派羌姆”、“嘎举派羌姆”、“格鲁派羌姆”所带的面具也各有不同,面具制作工艺也有所不同。不同的寺庙表演不同的羌姆舞,其中音乐、服饰、面具、道具等都各有特色。在这些元素中,面具是相对显眼的,羌姆舞的面具是独具风格的。一般而言,寺庙的羌姆舞也是一年一次。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它的来源跟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是离不开的,西藏面具艺术也是如此。西藏面具艺术的分布很广泛,但是其来源归根结底就是西藏的宗教。在西藏,早期是自然崇拜的原始苯教,在此基础上相继出现了雍仲苯教。雍仲苯教早于其他的宗教派别,目前对它产生的历史年代众说纷纭,但是学术界以南卡诺布先生的观点为主,认为它迄今为止有3900年的历史。后出现的西藏宗教派别,也是传承、保留、吸收雍仲苯教之经典,所以西藏面具艺术的渊源,也可以从雍仲苯教来阐述。在雍仲苯教祖师爷端巴·辛饶米沃切的传记(共分3种,大传、中传、小传)中早有记载,为了教化众生,端巴自己开创了辛氏羌姆舞。现今每逢藏历的11月29日,依然能在西藏日喀则市谢通门县塔顶乡色果查姆殿堂看到所谓端巴开创的“雍仲苯教辛氏羌姆舞”。

发现于民间的古藏戏蓝面具

桑耶寺壁画中跳卓舞的场面

桑耶寺壁画中跳牦牛舞的场面

二、 融入西藏民间民俗中的面具艺术

西藏的面具从内容上大致分为宗教面具和民间面具两大类。宗教面具从形式上又分为仪式面具和悬挂面具。民间面具的数量虽不及宗教面具多,但涉及的范围很广,如藏戏、歌舞、民间祭祀、说唱等都会用到。民间面具以藏戏面具最具代表性。

民间面具的另一大类即歌舞和说唱面具。卓舞、牦牛舞、热巴、“折嘎”说唱等都运用了大量面具,其与原始苯教祭祀文化关系甚密,均有净地迎神、吉祥祝福等含义。与宗教面具相比,西藏民间面具长期植根于乡村牧场的生活世界中,集中地表现了西藏独特的地域性和原生性,其制作技艺和表现形式稚拙而粗犷。散发着一股浓烈的西藏乡土文化气息。

白面具藏戏表演情景

蓝面具藏戏表演情景

牦牛舞

说唱艺术: 折嗄

民间卓舞

在布达拉宫广场演藏戏

民间歌舞: 吉达吉姆

羌姆舞面具与服饰

三、 藏戏中的面具与服饰

藏戏面具讲究娱乐性,制作随意自然,造型夸张、装饰美观、绘制精巧、色彩绚丽。不同造型、质地、色彩的面具表现了不同的人物角色和性格特征。

藏戏面具里的色彩,具有多重意义:

白色象征着寂静、纯洁、善良、温和、慈悲、吉祥、无害,表示老人长寿和成人无边广识;

黄色象征先知,寓意容光焕发、增善业、知识渊博和利益众生;

蓝色为天的颜色,也象征天神,表示正义、勇敢,为勇士相。藏传佛教里,蓝绿色象征着生命,表示贤良智慧、美貌端庄;

红色象征怀业、正义,寓意足智多谋、智勇双全;

黑色象征着镇伏、凶恶,为威相;半白半黑表示嘴甜心毒;

土黄色面具象征着善良、年高、憨厚、敦实。

藏戏以其带假面具表演的独特形式而闻名遐迩。

藏戏面具: 朗钦(大象)

藏戏人物面具: 岗觉旁钦(神行使者)

藏戏人物面具: 阿杂热(护法神随从)

藏戏人物面具: 温巴(猎人)

藏戏人物面具: 哈香(女魔)

藏戏人物面具: 鲁莫(龙女)

藏戏人物面具: 杰布(国王)

藏戏人物面具: 森布果古(九头魔王)

藏戏人物面具: 常松(长寿者)

四、 西藏面具的制作技艺

1. 取土

2. 打泥

3. 加药料等

4. 捏面具底座

5. 模型基本形成

6. 翻纸浆

7. 上色

8. 完成

五、 走出雪域高原的西藏面具艺术

1994年,西藏面具和宗教法器等作品参加“中国西藏艺术展”,赴波兰、捷克、罗马尼亚、斯洛伐克等国巡展,其中20多件作品被上述国家的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2000年,应“台湾艺术学院”邀请,加央益西赴台湾讲学,介绍并现场示范藏戏面具制作工艺,期间还举办了面具作品展览,在台北艺术界引起学习、研究藏族面具的小热潮;2008年,他还为北京奥运会慰问演出制作舞台道具;2010年,法舞面具“贡布”、“多达”等20余件作品参加了上海世博会展览;2012年,加央益西的多项作品参加“首届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大展”;2014年,他的75件精品面具参加“北京798艺术区白玛梅朵艺术中心”展览,“姐妹护法”等19件宗教面具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同年,他携作品参加了“首届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赴澳门参加了“万家喜庆贺马年西藏民俗展”,并在现场演示西藏面具制作工艺;2015年,由中国美术馆予以收藏的“姐妹护法面具”赴墨西哥、澳大利亚参展“中国当代艺术展和民间艺术展”;加央益西的作品还参加了“第二届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大展”;在上海艺术节期间举办的“西藏瑰宝展”中展出了其多件作品并获得了一致好评;2016年,由中国美术馆收藏了他制作的15具护法神面具和25套西藏服饰。另外,他的作品参加了第三届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展览。同年10月,加央益西的多件面具作品参加了墨西哥圣伊方索学院举办的中国写意展。

澳大利亚中国文化艺术周

新西兰中国文化艺术周

上海国际艺术节

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

北京798西藏面具艺术展

猜你喜欢

苯教藏戏面具
苯教音乐研究的学术前沿动态
藏戏面具
我们摘下面具吧
酷酷的面具
浅析巴塘藏戏在演出形态方面对西藏藏戏的传承与创新
演藏戏·促非遗扶贫——2019年藏戏演出季完美落幕
面具
从热巴舞蹈中剖析苯教文化遗存
苯教象派创始人象帕及其影响刍议
宕昌家藏苯教古藏文写本来源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