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在意象
——走向“后天人合一”的境界

2017-08-15

黄河之声 2017年15期
关键词:主客直觉客体

裴 丽

(贵州大学音乐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美在意象
——走向“后天人合一”的境界

裴 丽

(贵州大学音乐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过去对艺术的理解,可以划分为客观精神说和主观精神说。然而,这两种对艺术的理解都是建立在主客二分前提之下的。主客二分在现代世界可能会带来虚无主义和本质主义,最终消解艺术的真正价值。在文章中,论证了艺术的美本体在意象,这是一种克服主客二分的艺术本体论,强调回归主体和客体相融的境界,这不是一个被概念分割之后的世界,而是审美的世界,是纯粹的人与原初融合、人与天地融合的世界。

意象;虚无主义;本质;主客二分;后天人合一

“从哲学本体论来说,人与世界的关系有两种结构,一是‘人—世界’的结构,人与世界融为一体,也就是天人合一;二是‘主体—客体’结构,人是主体,世界是客体,两者分离对立,通过认识的桥梁达到统一。”①人与世界的这两种结构关系有一个发展过程。第一个阶段是原始天人合一阶段,这一阶段“不重视区分主客,不重视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支配作用,不重视认识论和方法论;”②第二阶段是主客二分阶段,“人发现了自然和自己,思维与存在,心与境,主体与客体被明确的意识到,”③主客二分有很多弊端,把主体与客体看成是彼此外在的实体,完全割裂主体和客体的联系,容易割裂人与自然的关系,加深人的孤独感。第三阶段是“后天人合一”,它是包含主客关系而又超越主客关系。无论是心还是境,是主还是客,完全消灭了对立。对二者的统一追求是近代哲学的兴趣。

通过对张世英先生关于主客二分和天人合一学说的领悟,它为我们理解什么是现代人所需要的艺术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路径。关于艺术是什么,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看法:形式说、游戏说、再现说、模仿说、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等等。

看起来这些说法很多,其实很多都可以归类于客观精神说和主观精神说两种。客观精神说和主观精神说前提都是以主、客二分为视角;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④。这里的理念,是理性的产物。在黑格尔那里,哲学知识是以纯概念的形式对绝对精神的真理认识。与之相对,艺术就是形象性的感性显现对理念的认识。认识理念,必须要经过“意识”的发展过程,即从最低级的感性知识发展到“理念”知识的过程。感觉器官收集到的材料经过心所有法的整理、归纳、分类、比较而形成概念,这就是理性。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绝对精神的一种体现。康德说知性是判断,理性是推理,都是逻辑思维的能力。理性形成概念,哲学社会科学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来显现理念;而艺术必须要有形象,艺术则以具体的形象来显现理念。所以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和艺术家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⑤这种纯粹的超利害关系如现象学的悬置,把自身的功利态度、认识态度、阶级态度、民族态度、文化态度、时代态度等等加括号括起来,只留下生命本能的冲动。然而,无论是侧重主观还是客观,都属于人与世界的主客模式。

“美”在意象说符合“后天人合一阶段”的艺术精神。这里,主既是客,客也是主,主客融为一体。艺术的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既不存在纯客观的美;也不存在纯主观的美。我们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造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这个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就是广义的美。意象是美的本体,也是艺术的本体。“朱光潜在《论文学》中指出:“凡是文艺都是根据现实世界而铸成另一超现实的意象世界。所以它一方面是现实人生的返照,一方面也是现实人生的超脱。”⑥他在《诗论》中也强调:“诗的境界”(意象)是直觉的产物。他说,“凝神观照之际,心中只有一个完整的孤立的意象,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结果常致物我由两忘而同一,我的情趣与物的意态遂往复交流,不知不觉之中人情与物理互相渗透。”⑦这就是意象美的世界。

意象美产生的过程主要有:第一,心理距离。主体需要进入一个特定的心理区域。前面已经说过,现象学的悬置,把自身的功利态度、认识态度、阶级态度、民族态度、文化态度以及时代态度等等悬置起来,只剩下审美态度。这就是心理距离的现象学悬置,使人(主体)在这一刻成为审美的人。就是人专心凝神于某一方面,而忘记其他方面。正如老庄的“虚静”。虚静是指“排除一切欲望与理性思维的干扰,达到心灵的纯净与安宁,”⑧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欲望得失功利此时全都悬置起来,人回复到天人合一的存在的喜悦之境,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

第二,直觉形象。凝神观照时,是一个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的完整的意象。比较,分析,是罗辑思维的功能,知性的功能是判断,理性是推理。而感性就是感官收集材料的能力。康德把感性接受的表象称为感性直观,感性对物自体刺激所做出的反应称直观形式,感性用以综合感觉材料的能动性就是直观形式。感性直观和感觉的区别就是多了一个综合感觉材料的步骤。所以克罗齐说“在直觉线以下是感受”。直觉是一种形式把握,这种形式把握既不同于简单的感受也与概念无涉。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则把直觉看成最高的认识。它是对由现实的功利目的而来的概念系统的超越,它破除了把现实简单化的实用目的,清楚了把事物作为功利主义的象征符号。直觉让我们直面事物本身。直觉不是还未上升到概念的认识,而是挣脱了概念系统的人为限制,达到了对客体本真的提示和主体的解放。”⑨

人的认识过程分为感性、感性直观、知性、理性。从知性开始,被收集的感觉材料就被判断、归纳、分类、整理,并提炼了。然而这些材料是根据什么来被判断归纳分类的呢,是根据直觉。根据张法在《美学导论》中的理解,知觉判断感觉材料的方式有多种。在审美直觉中的形象,被知觉按照多种方式加以组织。如分离方式、分类方式、完美方式。康德认为知性的形式是范畴,这种知性判断感觉材料的形式就是先天范畴。是人认识外物的能力里与生具有的。这就是佛教所说的取向分别,就是分别心。直觉是彻底拒斥概念(加括号)之后,主体转变成为审美主体后的感受,客体以纯形象呈现出来,客体形象成为美,美感是对形象的直觉。所以美=客体形象+主体美感=直觉形象=意象世界。

第三,内模仿和移情。“内模仿指主体面对客体时,人的知觉会按照客体的性质进行模仿活动。”⑩“内”强调的是在体内进行,意识不易察觉。随着身体的内模仿,同时会产生一种相应的情感。这是“我”(主体)模仿物(客体)。突出客体的作用。宏伟的景色,必然产生强烈的内模仿;柔性客体,必然产生弱式的内模仿。内模仿必然会在主体产生相应的心理情感,然后主体的这种心理情感又会“投射到客体上面,使客体具有了主体内心感觉到的情感,这就是移情。”⑪移情可以给无生命的客体灌注生命,给非人的客体拟人化,可以使心情外射,认为客体也具有主体的感情等等。正因为内模仿和移情,所以会产生我的情趣和物的意态的往复交流,互相渗透。也就是“我的情趣与物的意态遂往复交流,不知不觉之中人情与物理互相渗透”。

西方完形理论把客体分为三个层面:表现性、骨架结构、轮廓外形。表现性是本质的东西,决定主要特征也决定所有细节,不是实体而是虚体,是事物可感而不可形求的生动气韵。力的式样来源于骨架结构,表现性,反映于轮廓外形。“内模仿是身体运动的力的式样和客体的力的式样同构,移情是情感的力的式样与客体的力的式样同构。”⑫完形理论的三层划分可对应与中国的神,骨,肉。主客同一的是神,神体现于道,体现于气,道和气是主客的统一,贯穿与主客之间而无分别。中国文化的宇宙是一个气的宇宙,气构成宇宙万物的同一性,也构成主客同构的内在基础。

经历这三个过程,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越来越近,越来越融洽,主就是客,客就是主,主客互相联系不能分离。最终达到主客同构。主客体离开原有的分离,进入审美的同一,物我两忘和物我同一。“而这种同一基于什么?是什么样的同一?这不是外形的同一,而是内在的同一,不是实体的同一,而是虚体的同一。”⑬意象世界都表现出审美之“境”,不同于现实之“景”。康德认为物自体不可知。客体形象在知觉中会按照知觉的方式“变化”,这也正是审美之境里主客体互相作用走向合一的基础。到此已经论述完了美是什么,美如何产生。艺术家是如何从客观对象发现美,然后由主体(艺术家本人)创作出艺术品。欣赏者如何能感悟到美,如何能体悟到意象世界。

“艺术的美在意象”对当代人的价值和意义十分巨大。它充分体现了“后天人合一”这种人与世界的发展阶段里艺术的特点,从这种美里,人能找到存在的价值,体会到存在的喜悦,达到主客同一、天人合一的境界。

自科学的发展打破宗教信仰的迷梦,开放的社会意识形态否定传统封建思想,德国哲学家尼采借波斯先知、“狂人”——查拉图斯特拉之口道出“上帝死了”这句惊世之语。开始,世界的本质以及生存的意义“死”了。现代人们笼罩在虚无主义、消费主义下,人们的精神无所皈依,灵魂无所慰藉。用尼采自己的话说,这就是:最高的价值丧失价值,缺乏对“为何”的答案,否认人生和世界意义。而“在当代中国文化中,传统的价值也就是儒家所主张的价值已经不再具有规定性,它至多只是一个文化遗产和遗迹。如传统的春节不仅是家人的团圆,而且也是对于天地的膜拜和对于祖宗的追思。”⑭而现在,“既不是天地,也不是上帝,也不是宗族,而是各种体育和娱乐明星成为了我们时代的偶像。”⑮施特劳斯认定现代文明在道德价值层面逐渐陷入“猪的城邦”。

势不可挡的全球化大潮冲击下,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处于“虚无化”状态。同时,西方虚无主义的思潮也在不断冲击当下中国社会与国人。在这样的双重险境下,人们丧失存在的意义,卷入消费主义,功利主义的漩涡,攀比、炫耀、跟风等等,不一而足。虽说人丧失了存在的意义,感觉像是社会退了一大步,然而被丧失的原先那些存在的意义又有多好呢?之前自认为的存在的意义又其实有意义吗?

虚无主义的对立面是本质主义。本质主义的传统形而上学的理性——绝对精神、上帝、以太——这些概念分离了现实的生活世界和本质世界。尽管有一部分人能从天启之类的找到现实世界和本质世界的联系,触摸到人生三层次天人合一境界的边缘,然而传统形而上学对大众造成的影响还是割裂了现象与本质,造成主客的对立。造成道德理论与生活实践的分裂。知行不能合一也无从合一。主客体的分裂,主体不能和客体融合,客体的苍白化,理想化导致的主客体之间产生巨大的鸿沟,虚无主义正是这概念化苍白化的客体破碎的结果。将客体与主体分裂,本来就是反人与世界的发展关系的。无论是本质主义还是虚无主义,都是脱离正道的两个极端。

如何逃出这种困境呢?那就是通过确立“美在意象”,回到主体和客体的相融中去,回到除功利、除利害关系、除阶级的生活世界中去。这个世界既不是本质主义的——除开了现象世界的另一个理性世界,极乐世界;也不是物欲,权利的,被概念取向分别之后的世界。这是审美的世界,是纯粹的人与人融合,人与天地融合的世界。这是郭象的“玄冥之境”、“玄同彼我”,“于物冥合”,取消了主观与客观的界限,实现二者同一。这也是佛家所说的真如境界,去我执和法执,人无我,法无我,是禅宗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这种境界不一定要通过艺术或美学的方式,还有很多其他方式,如佛学,哲学等等。正是殊途同归,百脉归宗。■

注释:

① 陈守龙.审美意识对科学技术的最高向导作[J].坚持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党政干部理论学习文选,2007:409.

② 张世英.张世英学术文化随笔[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40.

③ 苏祖荣.森林哲学散论:走近绿色的哲学[M].学林出版社,2009:133.

④ 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M].商务印书馆,2014:264.

⑤ 唐小凤,黄琳桦.艺术概论[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58-59.

⑥ 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5-56.

⑦ 同上

⑧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编委会.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第1辑[M].外语教学出版社,2015:158.

⑨ 张法.美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1.

⑩ 同上,第67页.

⑪ 同上,第69页.

⑫ 同上,第72页.

⑬ 同上,第73页.

⑭ 孟剑东.存在与图像=EXISTENCE AND IMAGE[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86.

⑮ 同上

[1] 陈守龙.审美意识对科学技术的最高向导作[J].坚持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党政干部理论学习文选,2007.

[2] 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M].商务印书馆,2014

[3] 林国良.成唯识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 吕真观.实证佛教导论[M].文化出版社,2010.

[5] 孟剑东.存在与图像=EXISTENCE AND IMAGE[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

[6] 苏祖荣.森林哲学散论:走近绿色的哲学[M].学林出版社,2009.

[7] 唐小凤,黄琳桦.艺术概论[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8] 叶郎.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9] 张法.美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0] 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11] 张世英.张世英学术文化随笔[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12]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3]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编委会.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第1辑[M].外语教学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主客直觉客体
社会公正分配客体维度与道德情绪的双向互动
“好一个装不下”直觉引起的创新解法
《红楼梦》中的“打趣”之妙
拉马努金——天才的直觉
林文月 “人生是一场直觉”
一个“数学直觉”结论的思考
浅议犯罪客体
浅议犯罪客体
经验与存在
器乐考级的历史演进及主客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