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现象分析
2017-08-15张馨
张 馨
(宁夏大学,宁夏 银川 750021)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现象分析
张 馨
(宁夏大学,宁夏 银川 750021)
音乐美学最早出现在18世纪末德国,作为独立学科是在19世纪后半叶在欧洲逐步建立的。而在我国,音乐美学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经历了萌芽,兴盛和衰败,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对于今天扔具有启迪作用,为我们积累了许多可供借鉴的教学经验,也为我们的音乐研究提供了较为有力的理论依据。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现象;音乐教育
一、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
(一)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
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传统,而音乐教育也在历史长河下成为了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从萌芽到发展都为我们留下了很多优秀的内容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远古时期的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是什么样的我们现在很难得出准确结论,但是根据一些考古学家以及历史文献的记载,音乐教育最早应该产生于新时期时代,音乐美学思想在此时似乎还没有出现。
1.萌芽时期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这一时期人们对原始时期的图腾崇拜渐渐失去兴趣,而是逐渐转变为对人们征服大自然的歌颂,有歌颂大禹治水的《大夏》,商汤伐纣的《大蠖》等等一些乐舞。在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是音乐美学思想的萌芽阶段,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把制礼作乐当作国家大事来看待,与此同时发现了音乐具有为统治者服务的功能,因为注重伦理与礼制所以当时流行的音乐美学思想多为“平和”、“德音”等等。
2.百家争鸣时期
春秋末年至战国末年是我国产生音乐美学思想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无论音乐还是教育都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盛况。孔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所提出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尽善尽美,注重内容与形式相结合,主张礼乐并重;墨家代表人物墨子否定音乐的作用;道家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老子所提出的音乐美是“大音希声”,庄子则认为“天籁”才是音乐中的真正美。在他们的《道德经》与《齐物论》中虽然崇尚自然为美,但是并没有否认音乐的的美感作用以及教育作用。
3.两汉时期
汉代董仲舒尊孔重儒,因此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在汉代已经定型,传统的音乐美学思想也在汉代定型。《乐记》是一部经典的美学著作,以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为主,论述的音乐美学思想范围非常广泛,同时也指出音乐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也必须遵循“中和”法则。《乐记》所提倡的中和之美,以及因材施教等等观点都对我们现在的教学以及音乐审美有很大的影响。
4.魏晋至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学者依旧在审美方面有所造诣,但是无论深度还是对后世的影响都大不如先秦时期。而在这些论述中脱颖而出的是嵇康的《生无哀乐论》,《生无哀乐论》在音乐美学史上占有了很重要的地位。嵇康所提出的审美思想则是:音乐是客观存在的,感情是主管存在的,两者并无因果关系。隋唐设立的教坊,梨园,太常寺等等机构也对当今设立音乐教育机构以及组建音乐活动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5.宋元明清时期
这一时期,封建社会从鼎盛时期走向衰败,明清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俗乐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儒学音乐美学思想变为更加保守陈腐。周敦颐强调的“淡而不伤,和而不淫”,朱熹把学校教育划分为小学大学并且将道德观念融于音乐教育中,这些都对现代教育意义重大。随后音乐美学出现新思想——主情论。
(二)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特征
1.要求音乐受礼制约,成为“礼乐”
众所周知,礼乐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认为要通过制礼作乐,维护统治者的统治,从音乐中人们可以学到道德规范。例如无论是戏曲《岳飞传》,还是歌曲《精忠报国》都给了我们一定的道德标准——惩恶扬忠。
2.以“中和”、“淡和”为准则,以平和恬淡为美
“中和”出自《礼记•中庸》意思是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喜怒哀乐情绪发自本,叫做和。“淡和”分别出自于儒家和道家,道家老子主张“致虚疾。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春秋时期的古琴曲《高山》《流水》《阳春》等等曲子风格都行云流水有着大自然自然协和平静淡雅的感觉。
3.追求“天人合一”,追求人际关系、天人关系的统一
阴阳五行音乐思想认为音乐平和才能阴阳调和,声不平和则阴阳不调。这是一种养生观,但在音乐上,中国的音乐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儒家,道家,佛教的影响,从音乐里更多折射的是思想理论,《季札观乐》就可以说明这个道理,所以在音乐中体现就不足为奇,音乐反应于此也就不足为怪。而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后来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4.多从哲学、伦理、政治出发论述音乐,注重研究音乐的外部关系,强调音乐与政治的联系、音乐的社会功能与教化功能。
古代统治者为了更好的将神学政治推广,需要大批的音乐人才,用统一的方式使之心甘情愿为统治者服务。而孔子又主张通过音乐使之成为一个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让“礼”与“乐”有机结合,达到陶冶情操,规范利益的的作用。
5.早熟而后期发展缓慢
从西周末年我国便已开始注重音乐的美育功能,各学派以及文人骚客在在历史的舞台上争芳斗艳,空前繁荣的胜景是春秋末年至战国末年,这一时期的理论著作思想丰富深刻。但是后期由于受到礼教的约束,以及宋明时期道学的禁锢,音乐美学思想变得保守而陈腐。
二、我国当代音乐现象分析
(一)课本教材的使用
我们从近代新课标开始制定后,就有各种根据课标编写的音乐课本。无论小学还是初高中,我们上课都有规定的课本,但很多时候,我们的音乐课并没有使用教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教研员依旧在坚持不懈的修订课本,这与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有一定的关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孔子所评价的美也是尽善尽美,注重内容与形式相结合。因为要做到尽善尽美,我们把很多内容上的东西都写在了课本上,对教师与学生都是一种约束。在我国古代,为了符合统治者的要求,就有四书五经的编写,可见课本教材在当时是统治者的一种统治工具,让大家以相同的思想和道德约束为其政治服务。而当今,我们的教研员也希望以相同的思想来让学生学会更多的知识已经课本以外的知识。例如:初中课本中的《让世界充满爱》不仅仅让大家进行鉴赏,更是要宣扬爱与奉献。
(二)乐队的编制及座位
《新唐书•音乐志》提到:“分乐为二部,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位置坐部伎。”在我们当代教育中,许多学校都有自己的乐队,在编制乐队时其实与古代坐部伎与立部伎类似,经常有主旋律和伴奏之分,这与乐曲的编写固然离不开,但也有部分原因是与我国古代音乐审美所流传下来的习惯有关。
(三)越来越注重音乐审美
中国人的审美态度自古以来有四个:不存心机、师法自然、删繁就简、禅意与诗意。因为对于古代中国,音乐审美也极为重要。而禅意与诗意不仅仅用在了我国古典山水画上,在音乐欣赏上也有一定的作用。古典山水画总意蕴深远,充满着禅意与诗意,欣赏时往往时从上到下,从远及近。而我们在欣赏音乐时,也注意到了美感,音乐教师在上欣赏课时,往往会问到你听到了什么,而进一步追问时又会告诉大家要从整体到细节的去欣赏乐曲,不仅仅讲着音乐的整体表达了什么,也会讲授细节部分。
(四)对外交流频繁
唐朝的疆域扩大了,对外交往也随之扩大。对外开放政策和对外文化交流使得我国的传统文化开始变得多元,不仅促进了文学的繁荣还丰富了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在经济文化繁荣的今天对外交流不仅仅是只有高校在重视的一点,许多小学中学乃至高中,都会定期都对外交流的音乐活动,例如在2013年第二届国际青少年艺术节合唱节上,山西梦之声合唱团获少年组金奖第一,北京市阳光少年艺术团的东城区少年宫合唱团获金奖第二,天津大学北洋合唱团则获青年女声、青年混声金奖第一和评委会特别奖。而对外交流也不一定是走出去,走进来也是另一种方式。越来越多的学校邀请各个国家的音乐学者来本校开讲座或者展开大师班教学。这与我国古代艺术音乐文化对外交流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
(五)集体活动越来越多
我国古代社会常常有宴饮音乐,从古代的原始氏族的集体歌舞,到唐代软舞蹈再到明清的秧歌高跷等等,大部分都是集体活动。而现今中国中小学音乐教学都是集体大班教学,而许多活动也是多人参与,这与我国古代审美相符合。青少年合唱团,青少年舞蹈团这些团体为学校的各项文艺活动增添了不少色彩,在教学活动中也越来越丰富多姿。
三、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一)现实意义与价值
上古时期的音乐教育是及其的光辉璀璨,闪耀着许多音乐教育思想至今仍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启迪。人们对美的感受是直接的,有冲击力的,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才能让孩子们更好的发现美,创造美。当今的音乐鱼龙混杂,有源源不断好的音乐产生,也有一些低俗庸俗的音乐出现。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审美,有的人喜爱古典音乐,有的人偏爱近现代音乐,音乐的好坏没有特定的界限,能使人积极向上的音乐就是好的音乐。但是在音乐的审美教育中,我们一定要做到和而不同,以人为本才是我现在的教育观。
而在音乐审美时,我们不仅要重视外国优秀的音乐文化,还要注重我国的民族文化传承。这在许多地方学校都有了一定的重视,例如太原第三十七中学在每一节音乐课上都要求学生学唱山西民歌《人说山西好风光》,虽然在课本上没有做硬性要求,但是在地方的学校已经开始重视我国本土音乐文化。宫商角徵羽,金石头土革丝木匏竹也渐渐走入了学生的生活中,学生不再仅仅认识小提琴大提琴,还有我国的三弦古琴走入了学生的眼中。
(二)存在问题
音乐的审美应该是超越功利性的。许多音乐评审活动尚未做到公平公正,这对学校音乐教育有很不利的影响。如果连一个孩子们参加的音乐团体比赛都不能选拔真正的优秀团体,对于优秀的孩子还怎么会再发自内心热爱音乐,对于相对欠缺的孩子又怎么会知道自己所真正存在的问题。
事物的发展具有两面性,在音乐审教育美飞速发展的同时,重技轻艺是现在音乐审美教育的一大问题,在欣赏一首作品时,并不是曲子难度大技术高超就是美的作品。一些老师在选择作品时,并没有选择合适学生的曲子,导致学生并未发现所选曲目优美之处而是一味的追求技术上的提高。学生在尚未学会体验感受音乐没得情况下,投入到枯燥的训练中会使学生兴趣渐渐消失。
四、结语
总之,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是我国古代智慧的结晶,是祖先留给我们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无论是萌芽时期的“平和”和“德音”,还是百家争鸣的各学派提出的音乐美学思想,都影响着我国现在的音乐教育;无论是西方优秀的音乐文化还是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都具有值得借鉴的审美作用。我们在应用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时,要超越现实政治利用文化,不能认为与政治相关的东西就是美,要懂得好的音乐是为政治服务,为我们社会服务,起着推动作用,同时也要寻找自己心中之美。■
[1]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上)[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 王延松.音乐心理学导论[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
[3]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4] 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
[5] 秀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